养生健康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

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

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

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按摩养肝补脾 记住这7穴

内关穴

一次用手轻轻按摩该养生穴位30下,可和胃宽胸。

神阙穴

手掌放在腹部,围绕肚脐顺时针揉50下,再逆时针揉50下,可起到疏肝健脾和胃通腑等养生保健作用.

足三里和三阴交穴

用手轻按或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等两大养生穴位可健脾,和胃,柔肝,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胀,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神经衰弱等。

日月穴、期门穴、阳陵泉穴

用手轻轻按摩这些养肝补脾的养生穴位,可疏肝利胆。

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取该养生穴位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期门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该养生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养生穴可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男人常按关元穴可补肾

按摩腰部对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病也有一定疗效。每次可以揉5分钟,长期坚持有很好的强腰健肾作用。中医专家表示,男人从30岁左右开始,身体机能开始渐渐进入衰退状态,阳气亏损,各种男性疾病侵袭。中医认为,男人常按摩两大养生穴位可强壮阳气,使正气充足,防治各种男性疾病。中医认为,腰眼穴及关元穴是男人最重要的两大壮阳穴位,正确按摩这两大养生穴位,不但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腰眼穴为经外奇穴,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的凹陷中。中医认为,用掌搓腰眼,不仅可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还能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中年人经常搓腰眼,到了老年可保持腰背挺直,还能防治风寒引起的腰痛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按摩腰部既可使局部皮肤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除,又可刺激神经末梢,对神经系统的温和刺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提高腰肌的耐力。按摩腰部对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病也有一定疗效。每次可以揉5分钟,长期坚持有很好的强腰健肾作用。关元穴位于人体“阴脉之海”的任脉,肚脐之下3寸的位置,又称为下丹田,具有培补元气、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等作用。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古今都作为保健的养生要穴。主要用于治疗元气虚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证、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等。男科病症,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下焦病症,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自我按摩时,首先可以以关元为圆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摩动3—5分钟。男人们除了常按摩以上两大养生穴位强壮阳气外,还要多按摩足三里穴和肾俞穴,以补肾壮阳、填精益髓,防治早泄、勃起不坚、遗精等男性疾病。

中医怎么帮助老人祛湿养脾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除了按摩祛湿养脾外,还可食疗

忌食生冷食物。刚入秋天气还很热,但阳气已变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儿童在入秋后食用,极易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来,猴头菇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能滋养肠胃,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运作而不至于受损。

选择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当多吃,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理论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以淡补为主。立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淡补”,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除了鸭肉外,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另外,小编提醒人们,还可吃祛湿热的药物。如暑湿偏重,可用些祛湿热的药物。《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可见,祛湿药物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

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中医认为,防止胃痛的发生,应从病因入手,重在日常保健,如不要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合理饮食、控制情绪等等。养生穴位的按摩,可有效防治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是治疗胃痛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下面教你中医按摩养胃法,快去学学!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胃痛也叫胃脘痛,是常见疾病,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胃气失和、胃络不通、胃失濡养经络所过,主治所在引起的,饮食不节、劳累、受风寒、情志 不畅等因素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防止胃脘痛的发生,重在日常保健,应该从病因入手,如不让身体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注意饮食,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也可以按摩养生穴位做做日常保健,如经常按揉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 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 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养肝补脾按摩7个穴位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迅速,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因此,春季重养肝补脾,可进行穴位按摩以起到养肝护肝、健脾和胃的养生作用。

1、内关穴 一次用手轻轻按摩该养生穴位30下,可和胃宽胸。

2、神阙穴 手掌放在腹部,围绕肚脐顺时针揉50下,再逆时针揉50下,可起到疏肝健脾和胃通腑等养生保健作用。足三里及三阴交穴 用手轻按或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等两大养生穴位可健脾,和胃,柔肝,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3、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4、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胀,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神经衰弱等。

日月穴、期门穴、阳陵泉穴 用手轻轻按摩这些养肝补脾的养生穴位,可疏肝利胆。

5、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取该养生穴位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6、期门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7、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该养生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养生穴可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久坐者“叩三穴” 叩掌根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

久坐,人体的脂肪和血液里的杂质毒素会向盆腔、腰腹部沉积,对内分泌和泌尿生殖系统的健康十分不利。为此,久坐族可通过叩击掌根、脚跟及八缪(即骶骨,臀部比较硬的地方)等几大养生穴位,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叩掌根

双手十指交叉,让两个掌根自叩二三十遍,直到掌根发红发热,可促进盆腔的血液循环,刺激按摩作用。

叩脚跟

久坐时,可常把脚尖踮起来,双脚后跟相互碰一碰,然后轻轻落地,能对足部的养生穴位等起到刺激按摩作用。

叩八醪

此穴对缓解久坐造成的腰酸背痛、下肢麻木有一定祛病养生效果。另外,还可站起来,敲敲八醪,二三十下就行,这样可以更充分地活血化瘀,消除疲劳。

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中医认为,防止胃痛的发生,应从病因入手,重在日常保健,如不要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合理饮食、控制情绪等等。养生穴位的按摩,可有效防治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是治疗胃痛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下面教你中医按摩养胃法,快去学学!

胃痛也叫胃脘痛,是常见疾病,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胃气失和、胃络不通、胃失濡养经络所过,主治所在引起的,饮食不节、劳累、受风寒、情志不畅等因素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防止胃脘痛的发生,重在日常保健,应该从病因入手,如不让身体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注意饮食,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也可以按摩养生穴位做做日常保健,如经常按揉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相关推荐

按摩四个穴位男人睡觉不再打呼噜

阴陵泉穴 此养生穴位是脾经的五输穴里的合穴,善于调节脾脏的功能。脾主运化,利水渗湿,湿生痰,所以阴陵泉也具有很好的强身、祛痰作用。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丰隆穴 此养生穴位更是一个祛痰、止咳的著名穴位,说它是穴位里的祛痰、止咳明星并不为过。为什么呢?丰隆属于足阳明胃经,是胃经的络穴,属于胃经,又联络脾经。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易聚集而成痰,丰隆调胃和脾两大脏腑,除湿祛痰效果尤为明显。中医常用它来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玻丰隆很好找,它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 中脘穴 此养生穴位

按摩两穴位让你远离打鼾

1、阴陵泉穴。 此养生穴位是脾经的五输穴里的合穴,善于调节脾脏的功能。脾主运化,利水渗湿,湿生痰,所以阴陵泉也具有很好的强身、祛痰作用。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2、丰隆穴。 此养生穴位更是一个祛痰、止咳的著名穴位,说它是穴位里的祛痰、止咳明星并不为过。为什么呢?丰隆属于足阳明胃经,是胃经的络穴,属于胃经,又联络脾经。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易聚集而成痰,丰隆调胃和脾两大脏腑,除湿祛痰效果尤为明显。中医常用它来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玻丰隆很好找,它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

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常按4养胃穴位 按赢春季“保胃战” 中医认为,防止胃痛的发生,应从病因入手,重在日常保健,如不要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合理饮食、控制情绪等等。养生穴位的按摩,可有效防治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是治疗胃痛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下面教你中医按摩养胃法,快去学学! 胃痛也叫胃脘痛,是常见疾病,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胃气失和、胃络不通、胃失濡养经络所过,主治所在引起的,饮食不节、劳累、受风寒、情志不畅等因素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防止胃脘痛的发生,重在日常保健,应该从病因入手,如不让身体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

肝火旺按摩哪些穴位呢?

肝火旺,中医称“肝火上升”,是属人体内脏气血调节出了问题,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中医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上火的程度较“热气”还重。一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中医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常见的上火症状有心火和肝火两种。不严重时,会出现皮肤干裂,口舌生疮,心烦肺热等。因此,肝火上升不要吊以轻心,要及时调节营养,去火养肝。平时有人在与人争执时大发雷霆,所以也比作大动肝火,肝火旺。发脾气也伤肝的,因此,无论遇上什么事不要发火生气,以免伤肝。 秋冬防治肝火旺 推拿3大

治痔疮常按这两大穴位

十人九痔 治痔疮常按这两大穴位(图) 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明确指出了痔疮的形成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感受湿热等有关,而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及前人的经验,又进一步指出,病因与久忍大便、久痢久泻、酗酒、嗜食辛辣、年老体衰、妇人妊娠、久坐久行等都有极大关系。治痔疮,常按这两大养生穴位。 长强穴 在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属于督脉,可治疗痔疮、脱肛、便秘、腰疼等。多用于治疗腰神经痛、痔疮等。配合承山穴可治痔疮。 患者俯卧,双脚稍稍分开,用手指揉、按压

常按5大养生穴可抗衰老

常按摩5大养生穴位可抗衰老 人体是这世界上最杰出的艺术品,按黄金分割点来找,有5大黄金穴。中医专家指出,常按摩黄金穴可抗衰老。 1. 百会穴——头顶至后脑的0.618处是百会穴,在头顶正中心。 2. 涌泉穴——脚后跟到脚趾的0.618处是涌泉穴,在脚心。 3. 关元穴——脚底到头顶的0.618处为关元穴,在肚脐下四横指处。 4. 印堂穴——从下巴算起,位于头部0.618处为印堂穴,在两眉连线的中点 5. 膻中穴——在人体的中间部分,躯干0.618处为膻中穴,在两乳头连线中间。

按摩哪些穴位能养胃

1、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2、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 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3、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

10大养生穴位治病又长寿

1、“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处,正坐屈膝垂足取穴),是足阳明胃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灸5分~2寸。 按摩方法:①脱去外衣留内衣,正坐床上或凳椅上,两腿屈膝,用两手拇指分别按压在两腿足三里上,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两拇指同时用力按揉50下。②双手掌同时拍打两腿足三里各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胃脘痛、呕吐、腹痛、腹泻、腹胀、水肿、消化不良、便秘、偏瘫、下肢痛、口歪、乳痛、咽喉肿痛、发热、感冒、失眠、高血压、遗精、早泄、阳痿等,且能降虚火、安神定志、为强壮保健要穴之一。 3、“曲池”穴(屈肘成

脾胃肝肾养生7大穴位

1、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胀,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神经衰弱等。 2、足三里穴 专家介绍,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3、神阙穴 按摩神阙穴,将手掌放在腹部,围绕肚脐顺时针揉50下,再逆时针揉50下,可起到疏肝健脾和胃通腑等

下午犯困按摩什么穴位效果最快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如今正值秋乏季节,人们如何解乏提神呢?中医认为,身体有3大养生穴位,常按可缓解身体疲劳,提神解乏。 1、百会穴 按摩此穴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方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同时可做轻柔缓和的环形按揉,反复5次。 下午犯困按摩什么穴位效果最快 2、太阳穴 按摩此处不仅提神还可缓解头痛。方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轻柔缓和地环形转动,持续30秒。 3、风池穴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按摩此穴除可提神外,还能缓解眼睛疲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