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动作发育有何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育有何规律
小儿的动作发育有一定的规律,由上到下:
2个月俯卧时能抬头;
3个月仰卧位能变侧卧位;
4个月扶着髋部能坐;
5个月扶腋下能站立;
6个月能翻身;
7个月会爬;
8个月会独坐;
9个月能扶站;
10~11个月能自己扶着站;
12个月以后会走等。
如小儿先会抬头,扶坐,后会翻身、爬、站及走、跑。由不协调到协调,新生儿运动无规律而且不协调,
3个月时只会用手模东西,
4~5个月会推玩具,
5个月后眼与手动作开始趋于协调。
由粗糙到精细:
5个月时用手掌一把抓住物体,
9~10个月时则可用拇指与食指捏取细小物体,
15个月会搭摆积木。
中医学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很早就有记述,如唐“孙思邀《干金方》中就有:“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尻骨成,一百七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骸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民间谚语把婴儿的运动发育归纳为: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中国古代中医记载的发育标准与上述小儿的生长发育是相符的。
婴幼儿体重增长的规律
许多家长在婴幼儿生长的过程中,都是看宝宝的体重是否增长来判断孩子的健康。其实,体重增长是衡量婴幼儿营养状态和体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过轻、 过重都不是健康的指标。
新生儿出生后可有暂时性的生理性体重下降,在出生后3—4日降至 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7—10日回复到出生时体重,但是下降的体重不应 超过出生时体重的7%~ 8%,早产儿体重恢复较迟。婴幼儿体重增加速 度在头一年比较快,上半年平均每月体重增加800克,下半年平均每月增 加250克,总的趋势在2岁前体重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2岁至青春期前 为稳速生长。常用的体重计算公式为:
出生后头半年体重(克)=出生时体重(克)+月龄×800(克)
7—l2个月体重(克)=出生时体重(克)+6×800+(月龄—6)×250(克)
l~10岁体重(千克)=年龄(岁)×2+7(或8)
习惯上常以出生体重为基数,4—5个月时的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 一周岁时约为3倍,2周岁时约为4倍。
如果体重不按常规计算方法增加或减少,除患病因素外,大都由于护 理不周,营养质量不高造成的,应及时纠正。发育迟缓者,偶尔与父母的 体质瘦小有关。
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是怎样的
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根据这些阶段特点,加上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可将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成几个年龄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
2.生长发育的程序性: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序,各阶段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出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因此,儿童的身体比例不断变化,由胎儿2个月时特大的头颅(占全身4/8)、较长的躯干(3/8)、短小的下肢(1/8)发展到6岁时较为匀称的比例(头占l/8强,躯于占4/8弱,下肢占3/8)。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前必须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手部动作发育的规律性更明显,新生儿只会上肢无意识乱动;4~5个月开始有取物动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个月时才会用手指拿东西;2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手部精细动作(如写字、画图等)要到6~7岁左右才基本发育完善。
婴幼儿动作发育有何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育有何规律?
小儿的动作发育有一定的规律,由上到下:
2个月俯卧时能抬头;
3个月仰卧位能变侧卧位;
4个月扶着髋部能坐;
5个月扶腋下能站立;
6个月能翻身;
7个月会爬;
8个月会独坐;
9个月能扶站;
10~11个月能自己扶着站;
12个月以后会走等。
如小儿先会抬头,扶坐,后会翻身、爬、站及走、跑。由不协调到协调,新生儿运动无规律而且不协调,
3个月时只会用手模东西,
4~5个月会推玩具,
5个月后眼与手动作开始趋于协调。
由粗糙到精细:
5个月时用手掌一把抓住物体,
9~10个月时则可用拇指与食指捏取细小物体,
15个月会搭摆积木。
中医学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很早就有记述,如唐“孙思邀《干金方》中就有:“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尻骨成,一百七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骸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民间谚语把婴儿的运动发育归纳为: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中国古代中医记载的发育标准与上述小儿的生长发育是相符的。
跑步会长个子吗
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是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最有力因素,不仅可以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的功能发育,而且在合理的营养下可以促进体格的发育,尤其是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体育运动有利于平衡骨骼及全身的钙磷代谢,加速矿物质在骨内沉积,使骨密度增加。长期锻炼者的骨骼直径增粗,骨髓腔增大,肌纤维增粗,从而使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育更加迅速,速度、耐力、肌力等明显提高,动作反应更加准确和灵敏。
生活习惯:合理安排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制度,可以保证青少年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和适当的学习时间,定时进餐及充分睡眠可以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促进身材长高的生长激素与睡眠有密切关系,夜间分泌的生长激素是白天的3倍以上,睡眠时脊柱、双腿、关节的骺软骨全部处于放松状态,摆脱了身体的压迫及重力的影响,可以自由伸展,有利于骨骼的发育。许多婴幼儿在进人托幼机构后,由于生活有规律,作息有定时,饮食有节制其身高、体重的增长以及动作发育的进展往往较在家里生活时更为显著。相反,早餐马马虎虎、偏食、挑食、过分节食、暴饮暴食、爱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妨碍增高。
跑步是可以长个子的,而且我们的身高与运动还有饮食方面的关系都是非常的大的,适当的进行运动是可以起到增高的效果的,平时也是需要合理的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比较好一些,多吃一些食物,给身体补充好营养也能增高。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阶段性和程序性、速度的不均衡性、时间顺序性及统一协调性。
(一)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
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根据这些阶段特点,加上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可将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成几个年龄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
2.生长发育的程序性: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序,各阶段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出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因此,儿童的身体比例不断变化,由胎儿2个月时特大的头颅(占全身4/8)、较长的躯干(3/8)、短小的下肢(1/8)发展到6岁时较为匀称的比例(头占l/8强,躯于占4/8弱,下肢占3/8)。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前必须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手部动作发育的规律性更明显,新生儿只会上肢无意识乱动;4~5个月开始有取物动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个月时才会用手指拿东西;2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手部精细动作(如写字、画图等)要到6~7岁左右才基本发育完善。
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身体各部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青春期足的生长突增最早开始,也最早停止生长;足突增后小腿开始突增,然后是大腿、骨盆宽、胸宽、肩宽、躯于高,最后是胸壁厚度。上肢突增的顺序依次为手、前臂和上臂。手的骨骺愈合也由远及近,顺序表现为指骨末端一中端一近端,掌骨一腕骨一桡骨、尺骨近端。
摇晃宝宝睡觉会影响智力吗 摇晃宝宝会影响智力吗
经常摇晃宝宝入睡,特别是0-8个月大的婴儿,若动作剧烈,或长时间无数次的快速摇晃婴幼儿,可能会造成其脑部伤害,影响智力;导致宝宝智力发育迟缓、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动作发育迟缓等危害。因为1岁以内宝宝颅脑还在发育期,婴幼儿的头部约占全身重量的25%,且婴颈部肌肉柔弱,无力控制头部,在被摇晃时,会造成孩子脆弱的脑组织不停地和颅壁发生碰撞,从而损伤大脑。
儿童2岁半前尽量别接触电子产品
2岁半以前尽量不让儿童接触电子产品
专家谈到,他们发现随着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婴幼儿接触这些产品的年龄越来越小,甚至一些不足1岁的孩子在医院候诊时小手也不停地在屏幕上点点戳戳。而这种单向视听输入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和沟通能力的发展,更影响孩子的动手能力。因此,专家建议,2岁半以前尽量不让儿童接触电子产品,而2岁半后,一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每天累积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宜超过1个小时 。
早期教育不能适得其反
婴幼儿需要掌握的动作要和他的生长发育相适应,现在我们发现很多父母过早地锻炼孩子,让他们练习一些和年龄段不符的技能,结果适得其反。
很多家长都十分注重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训练他们爬行、站立、走路、说话等等,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但殊不知,婴幼儿有自己的自然成长规律,不同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的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等能力的发展节奏也不尽相同,如果太过急切地在太早的时候去培训宝宝并不能掌握的动作反而对他们的生长发育不利。从大动作方面来说,6至8个月的宝宝需要掌握独坐的技能;15至18个月能步行自如;2至3岁能举手过肩抛球,会骑儿童三轮车;3至4岁能单脚独立站5秒;4至5岁能脚跟对着脚尖向前走4步或更多……在早期教育当中,宝宝能够达到这样的能力就是符合发育规律的。
儿童运动发育规律
1.头尾发展
儿童运动发育首先表现为头的控制,然后是躯干发育,最后是下肢的发育。即儿童粗大运动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顺序发育。
2.近侧发展
从躯干开始,接近躯干的肌群先发育,远离躯干的肢段动作后发育,如上肢发育沿着肩头、上臂、肘、腕、手、手指的顺序发育。
3.由粗到细
粗大运动先发育,精细运动后发育。如3个月以前的婴儿高兴时出现"手舞足蹈",4、5个月婴儿取眼前玩具用整个手臂,6个月左右婴儿可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端取物,9月婴儿可用拇指和示指拿小糖丸或米粒。
4.先正后反
婴儿手的运动表现为先抓后放,如6个月以后的婴儿出现倒手,即把一个手的玩具换到另一个手中,此时儿童出现摔玩具现象;儿童先起坐是从坐位站起,后从立位坐下;儿童走路是先向前走而后向后退。
其次,儿童运动发育的时间性是指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各种运动功能有一定的年龄范围。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同一种运动能力的发育出现、成熟年龄,个体差异较大,群体中必然有早发育、平均水平和迟发育的状况。在统计学上,标准差反映了某一运动能力发育的年龄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如果儿童某项运动指标明显落后于一般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则提示儿童该项运动功能发育的迟缓或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异常而致运动障碍。
坚持做婴儿操的好处
婴儿操是促进小儿动作发展的一个好方法,它分为适用于1~6个月婴儿的婴儿被动操和适用于6~12月婴儿的婴儿主被动操。
婴儿1个月后长期坚持每天做婴儿操,不但可以增强孩子的生理功能,提高孩子对外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小儿动作发展,使小儿的动作变得更加灵敏,肌肉更发达,同时可促进孩子神经心理的发展。
长期坚持做婴儿操可使小儿初步的、无意的、无秩序的动作,逐步形成和发展分化为有目的的协调动作,为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做操时伴着音乐,让小儿接触多维空间,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从而促进小儿的智力发育。
自然分娩有什么好处 促进胎儿大脑发育
胎儿在产道内通过母体有规律的子宫收缩,可以使婴儿受到触、味、痛觉及本位感的锻炼,促进新生儿大脑及前庭功能发育,对今后婴幼儿各方面的发育有一定的帮助。
婴儿一岁发育指标规律
1.运动能力滞后要及时就医:如果这个月仍不能独自站立,请带宝宝去看医生。大多数宝宝可以离开搀扶物稳稳的站立了,部分宝宝还不能独自行走,虽然能向前走几步,但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迎接,很快会摔倒。
2.光脚丫走路的好处:光着脚走路可以促进宝宝脚掌、脚踝、腿部的肌肉发育,所以父母应该多创造条件让宝宝光脚走路,但要注意别让宝宝着凉哦。
3.不要替宝宝“谦虚”:如果有人夸宝宝,你也许会下意识的谦虚几句,说一些宝宝的缺点,这时候就有可能在宝宝的小心灵里播下否定自己的种子哦。
4.不要错过添加固体食物的关键期:如果还不给宝宝固体食物的话,宝宝日后会产生进食困难。
5.宝宝的“罗圈腿”:小宝宝的腿由于收肌力量强,大多小腿有些弯曲,这属于正常的生理弯曲,宝宝到了三四岁以后,胫腓骨延长,小腿就不会那么弯了,不必过虑。
6.小心乳腺炎:断奶时如果乳房胀痛,要定时用吸奶器吸奶,如果吸奶器不好用,要毫不犹豫的让宝宝吸吮,因为乳汁淤积是引起乳腺炎的原因之一。
婴儿不宜过早学坐
有些性急的大人,还觉得太慢,总希望自己的宝宝动作发育快点,过早的开始了锻炼,3~4个月就让宝宝“学坐”,甚至“站立”。殊不知,这样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母体内的胎儿受到子宫空间的限制,以及为了日后顺利从产道娩出,全身的许多骨骼是软骨,出生后,逐渐变粗变长,演化成硬骨,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到22~25岁才最后完成。
因而,婴幼儿的骨骼硬度差弹性大,容易变形;同时肌肉的力量不足,不能耐受过强的运动。过早学坐,可影响脊柱的发育,引起畸形,过早学走,可能导致下肢弯曲畸形,牵手向上走路,由于孩子肘部桡骨小头的环状韧带薄弱,还可能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
有人听说患软骨病(佝偻病)的孩子走路迟,便认为早些让孩子走路就可以预防这种病。其实,软骨病是由于体内缺少维生素D和钙质所引起的,只要注意从饮食中补充钙、适当晒太阳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如果效果不好,可以服用鱼肝油和钙片。患软骨病的孩子,骨质更加软,站立时负重,更容易引起畸形,尤其要避免勉强多坐、多站或行走。
孩子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出生后3个月俯卧时,能用手臂撑住抬起头;4~6个月会翻身;7~8个月会爬;1周岁时会站立或独立行走。帮助孩子锻炼,要按此规律顺其自然。
还要指出的是,尽管年龄、月份相同,由于孩子所处的环境、抚养方式等不同,有的动作发育快些,有的则慢些。冬天出生的婴儿走路迟些,因为他们1周岁左右正值冬季,穿着臃肿的棉袄、棉裤,活动不方便。对于智力、骨骼和肌肉发育正常的婴儿,只要经常户外活动,到一定年龄自然会坐、会走,父母不必过于担心。
当然,如果动作发育与正常婴儿相差太多的话,例如1周岁半还不会走,要注意是否发育有问题,可去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