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得了手足口病会怎么样 怎样判断孩子手口足病

得了手足口病会怎么样 怎样判断孩子手口足病

手足口病的第一判断标准,就是根据患者有无上述病症表现来进行判断,通常查看患者身上的疱疹,尤其是口腔部位的疱疹,比较容易辨别。

如果患者在学校或生活环境周围有接触过手足口病,并伴有上述病症表现的,如: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说明患者得了手足口病。

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如果宝宝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下降,甚至抗拒进食或喝水,婴儿频繁吐奶、大量流口水、手抠嘴巴等举动,我们要提高警惕宝宝是否患上了手足口病。

如果你看到孩子有流鼻涕、咳嗽、发热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且嘴里长满疱疹,口腔黏膜有白斑溃疡,那么建议您赶紧送小孩去医院检查,这时,医生往往会给开单要求小孩验血,检查血常规。如果白细胞正常或者稍高,淋巴细胞高出许多,就会诊断小孩患上了手足口病。

宝宝身上起疱疹是手足口病吗

手口足病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身上出疱疹,那么孩子身上有疱疹就一定是手足口病吗?本文我们一起来看看。

Q:我宝宝有3岁了,没有发烧,可是屁股上有一两个疱疹,脚环有一两个疱疹,脚丫底有两个,好痒,他老是挠,请问专家是不是手足口病?

A:光以疱疹来诊断是否是手足口病的话很难确认,因为皮肤上的疹子是多样形表现的,要记住:如果是手足口病发生的情况下,一、要有发烧,低烧的症状;二、有口腔的溃疡早于四肢的皮疹产生。

通过网友的描述看,这个好像不是手足口病,可能是其他皮肤上的疱疹,或者是过敏性的皮疹。建议他带孩子去看看医生,做进一步的确认,因为现在隔着网络看不到,往往对皮疹不能做确切的诊断,如果医生能看到患儿,只要看一眼就可以马上对症状作出判断。

手足口病怎么治疗最快的速度 第1步:判断病情轻重

孩子手上、脚上、臀部起了疹子、口里有疱疹的病症,多半说明宝宝得了手足口病,此时作为家长,不要太过惊慌,临床上这种病,90%以上的患者都是病症轻微为主,不大严重,家长可根据以下方法先判断孩子病情轻重,再实施以下护理治疗措施。

1、看是否有重症并发症表现

(1)重症

手足口病重症患者情发展迅速,在发病后的1—5天内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嗜睡、易惊、头痛、呕吐、惊厥、面色发白、心率增快或减慢等症状。尤其是发高烧,温度超过38.5度的情况,很可能说明患者病情已经往重症方向发展了,家长需警惕。

(2)轻症

若手足口病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39°C之间,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等症状。发病1~2天后,孩子的手上、脚上、臀部和口腔内颊部、舌、口唇内侧等处会逐渐出现红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发展为疱疹。

2、看患者精神状态好不好

(1)重症

若是手足口病患者表现出:精神差、嗜睡、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等,甚至面色苍灰、身体冒冷汗,看起来精神状态很不好的情况下,说明病症比较严重危险。

(2)轻症

若是患仍然在家好好玩耍、有说有笑的,精神状态比较的情况下,说明病情并不严重。

3、看有无发热高低

(1)重症

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多是反复发烧,且发热温度高,持久不退,患者在这种长期高热状态下,很容易出现中枢神经并发症表现,引发脑膜炎、心肌炎等重症。

(2)轻症

病症轻微的手足口病患者即使有发热情况,一般也比较容易退热,通常采取多喝水、给患者温水擦浴、敞开衣服、推拿退热的方法即可降温,不会反复发烧。

手口足病的潜伏期是多久

手口足病的潜伏期一般是一周到两周时间左右,手足口病传染几率是非常高,而且传热速度是很快的,通过,唾液,粪便,空气进行传染,所以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几率是非常大的。谨以这段时间可以给他喝一些板蓝根,或者抗病毒的口服液,定时给他量体温,看他有没有发烧的情况,还有身上有没有长疹子,确诊之后要立刻送到医院去进行治疗,生活细节要注意隔离。

手足口病是一种细菌疾病,发病时孩子的身上会起成片的皮疹,这种病在饮食上应该特别的注意,因为是细菌导致的生病,所以患者一定不能生的食物,当然凉的食物也不能吃,所有的东西在吃的时候都应该彻底地煮熟、煮透之后再食用这样才能彻底的杀死食物内的病菌,当然,还应该少吃生葱、姜、蒜之类的辛辣食品,蟹肉、鹅肉一类的东西也应该让孩子少吃。

手足口病一般还是尽量避免吹风,因为它一种病毒感染,患这种病的人大多说在身上都会起一些皮疹,不用过于担心。家长应该带孩子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就可以了,平时让孩子多喝水,多吃一些营养成分高的食物,提高孩子的自身免疫力,如果孩子出现的发烧的的状况,简单的吃药可能就不能缓解了,应该听医生的建议,打一些抗病毒的针剂。

怎样判断孩子手口足病 手足口不吃药能自愈吗

手足口病属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不需要采取特殊治疗,就会逐渐恢复痊愈,发病期间只需要采取对症治疗即可。所以手足口病不吃药是能够自愈的。

但,手足口病发病期间可能出现心肌炎、脑炎或脑膜炎、肺炎、肺水肿、脊髓灰质炎样肢体瘫痪、过敏性紫癜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发病期间要引起重视,病情一旦恶化要及时就医治疗。

手足口病得了一次还会再得吗

还是有可能会再的手足口病的。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至少有二十多种,所以这次手足口病好了之后,还是有可能马上又再得手足口病。这不是上次手足口病的复发,而是又得了一种新的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卫生。

手足口病一般几天能好 手口足病怎么传播

1、直接接触患病人群。如果健康人群与患有手口足病的人群密切接触,有很大的可能性被传染。

2、间接接触。如果没有直接与患病人群进行直接接触,而是间接与患病人群的生活用品接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受到传染。

3、通过空气飞沫。手足口病的病毒可以通过患者咽喉的分泌物或唾液在空气中进行传播。

4、水源传播。手足口病的病毒可以通过水源进行传播,如果不慎接触到了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容易患上手足口病。

5、医源性传播。如果在门诊看病时,医疗器械没有彻底消毒的情况下,也会是手口足病的传播途径之一。

手足口病治疗事项

在预防方面,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日教育小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若此病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

可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三五天即可,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对于食欲不振的孩子还可在灯心花方子里增加麦芽,以开胃。

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

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 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何时何地发生?

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

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关于“手足口病治疗事项”的知识,希望以上的内容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果您还有任何的疑问,请联系我们的在线专家为您解答。

手足口病得了一次还会再得吗

还是有可能会再得手足口病的。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至少有二十多种,所以这次手足口病好了之后,还是有可能马上又再得手足口病。这不是上次手足口病的复发,而是又得了一种新的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卫生。

手足口病该如何防范

一、多开窗通风: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必须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交谈宜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注意居室整洁卫生,幼儿园及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多开窗通风可减少空气中悬浮的病毒粒子,使室内病毒达不到可令孩子得病的浓度。

二、对孩子经常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孩子的餐具、玩具、内衣、手巾等用品,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

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不怕酸,但怕紫外线。所以对于物品消毒,用酸和酒精的效果不好,但碘酒或者氧化剂就可以杀掉病毒,比如84消毒液;另外还有一般紫外线照射、外界的阳光、经过晒蒸煮高温也可以杀掉病毒。

三、保护易感儿童:饭前便后一定要让孩子用洗手液洗干净手;在手口足病流行时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夏天不要让孩子猛吃冷饮或喝生水;瓜果一定要洗净、削皮;食品一定要高温消毒,不吃易变质的食品;加强孩子的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力;密切接触者还可以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预防。

四、控制传染源:幼儿园如发现第一例病孩应马上隔离并消毒所有玩具和房间,接触者要检疫一个星期;等孩子痊愈后由医生批准再回到幼儿园去,避免孩子交叉传染。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浸泡消毒。

通过相关学者的介绍,想必大家已经明白了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由于此病多发生于婴幼儿身上,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生活起居,一旦发现孩子的身体有异常反应,要及时带孩子就诊。

手口足怎么辨别

1、口腔内部出现米粒大小的泡泡。检查口腔内部是否有米粒大小的泡泡,如果嘴巴里有这种情况出现,考虑为手口足病。

2、手脚出现皮疹。手部和脚部均有皮疹出现,但在胸部、腹部或背部上没有皮疹,判断患有手口足病的可能性极大。

3、出现低热或高热症状。一般情况下,如果患有手口足病的患者,在进行体温测量后,出现低热或高热的情况,也是手口足病的症状之一。

4、医院检查。如果实在不能判断是否患有手口足病,建议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相关推荐

手足口病10岁还吗 如何判断10岁儿童可能手足口病

如10岁儿童日常伴有以下9点的,说明其自身抵抗力较低,容易感染手足口病,需谨慎预防感染: 1、经常感到疲劳 2、经常感冒 3、伤口容易感染 4、肠胃功能下降;自身保护能力差 5、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 6、精神萎靡 7、易昏睡 8、爱做梦(恶梦) 9、身心憔悴

手足口病复发吗 再手足口病危险吗

一般手足口病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即便再手足口病,只要护理好了并不太过危险。 但是有一种手足口病是例外的,EV71的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较为凶险,且有致死案例。但是这种危险性高的手足口病是存在疫苗的,实在担心自己孩子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打疫苗。

手足口病过一次还手足口病更严重吗

一般来说,此病情及早发现不很严重。 一般手足口病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即便再手足口病,只要护理好了并不太过危险。但是有一种手足口病是例外的,EV71的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较为凶险,且有致死案例。但是这种危险性高的手足口病是存在疫苗的,实在担心自己孩子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打疫苗。

手足口病咳嗽怎么办

孩子手足口病若是出现轻微咳嗽,由于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感染病,大多有自愈性,此时可以多喝白开水,做好相关的饮食和护理工作,密切关注宝宝病情变化即可,也可适当服用一些化痰止咳的糖浆或清热颗粒。 孩子手足口病出现持续咳嗽或咳嗽伴有发烧,应立即去医院就医,避免造成慢性炎症,等病情好转后,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维生素B、C或中药调理,提高免疫力。

成人手足口病

成人也手足口病。成人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儿后也有可能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但所有年龄段的人均可能感染上。每年都有几例家长感染上手足口病。成人感染后症状相对比较轻,一般口服药物即可治愈。

手足口病咳嗽怎么办

轻微咳嗽 孩子手足口病若是出现轻微咳嗽,由于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感染病,大多有自愈性,此时可以多喝白开水,做好相关的饮食和护理工作,密切关注宝宝病情变化即可,也可适当服用一些化痰止咳的糖浆或清热颗粒。 持续咳嗽或咳嗽伴有发烧 孩子手足口病出现持续咳嗽或咳嗽伴有发烧,应立即去医院就医,避免造成慢性炎症,等病情好转后,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维生素B、C或中药调理,提高免疫力。

孩子为什么手足口病 接触了手足口病病毒的物品

孩子好动,有时候喜欢乱摸东西或把玩具放入口中,而有些物品上面含有病毒,细菌通过消化道传播,也让小孩感染病毒。 注意:孩子使用的物品要及时的消毒,保证孩子使用安全。

手足口病一般几天退烧 手足口病发热是正常病症现象

大部分手足口病的宝宝,之所以发烧,是因为类似手足口病这样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通过发烧而引发身体长疹子,而且此时的发烧,只要不是高烧,都是正常的病症表现,这是我们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在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保护机制,家长们在遇到宝宝手足口病发烧38.5度的情况下,只需采取以下物理方法退烧即可,无需过度担心。

手足口病可以出门吗 手足口病不出门就不

也可能手足口病。 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在手足口病高峰期,即使家长把孩子关在家里,防止其出门玩耍被传染手足口病,但最终还是感染了手足口病,这是因为手足口病传染给出门在外的大人们,而大人感染了手足口病,通常不发病,却成为携带病毒的传播者,将手足口病病毒传播给家里或身边的健康幼儿。

手足口病有疫苗吗

疾控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为粪—手—口。其典型表现有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从发病情况看,5岁以下的孩子最多,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目前,手足口病没有疫苗。”疾控专家提醒,“但这不是说该病无法预防。”专家介绍,由于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粪—手—口,所以,看护人员除了要给孩子勤洗手外,也要注意自身卫生。因为,如果家长感染了病毒,自身可能不发病,但把病毒传播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