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分离焦虑不可怕 正确引导最关键

分离焦虑不可怕 正确引导最关键

1.平时养成好的习惯

大多数宝宝粘人是有原因的,妈咪总是一步不离左右地围着宝宝转,把宝宝当成所有事物的重心,这样就养成了宝宝过于依赖的性格。只要妈咪不在身边,他就会觉得没有安全感,所以当妈咪要离开他的时候,他的情绪就会非常焦虑,表现出哭闹。为了杜绝这样的情况,平时要养成好的习惯,比如从最初的宝宝和妈妈分床睡开始。宝宝有自己的小床,有自己的房间,通过慢慢引导,宝宝渐渐地可以在妈妈离开的时间内自己玩玩具,自己吃东西,时间长了,他就养成了自己独自玩的好习惯。

2.跟宝宝说道理

宝宝要上学前班了,一般都有3-4岁了。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能听懂道理了,妈咪轻轻蹲下身来,用眼睛看着孩子,轻轻地告诉他(她),小朋友长大后就要学本领,就要上学,不然以后会不认识字,会找不到好的工作。告诉他(她)妈咪小时候也是自己上学,也和他(她)一样去学前班,在妈咪的正确引导下,宝宝多少会听进去一些道理,再加上妈咪和家人的鼓励,宝宝很快就能适应离开父母的环境。

3.找到新的情感寄托

幼儿园和学前班有好多小朋友,和他们在一起做游戏好好玩,还有很温柔漂亮的老师,给宝宝讲好听的故事,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很快宝宝的注意力就被这些吸引了,并且找到了新的情感寄托,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玩得不亦乐呼,甚至连放学的时间到了,还不肯离开幼儿园。一段时间以后,家长会惊人地发现,孩子早已经学会了独立和朋友相处,成长了不少。

4.提前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

不要总以为孩子还小,这也不能干,那也做不好!其实孩子的能力是你无法估量的,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都能自己拿起食物放嘴里放,这就证明孩子越早学习生活的技能越对孩子有帮助。因为在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面时,孩子就独立了成长了。比如要孩子单独完成开门关门等简单的事情,吃完饭自己去放碗筷,收拾自己的房间,而不是什么事情家长都大包大揽,等有一天孩子要离开家长独自生活时,他才知道自己什么也不会,能不焦虑吗?如果你加油无法独立的宝贝,那么从此刻起就提前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吧,不要让他在上学时成为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小“笨蛋”。

儿童分离焦虑症的影响

一般分离焦虑症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指婴幼儿与亲人分裂而引起的焦虑、不安、哭闹或者不安分的焦躁情绪。一般婴幼儿情感比较敏感、脆弱,而且对亲人有很强烈的依赖感,刚这种依赖感被打破,他们大多会产生分离焦虑症,这也是我们在婴幼儿成长期应该高度关注的。

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患儿整日缠住父母,不断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时担心父母发生意外,或担心意外灾难会使自己与父母失散。害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被拐走。患儿因而不愿上学或入托,到校或入托儿所后哭闹,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现出头痛、腹痛、恶心等躯体症状。病程可持续数年。

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其他的活动可能就进入不了他们的视线了。

在婴幼儿的成长阶段,比较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症的阶段是宝宝上幼儿园的年龄,因为长时间来与亲人的长期相伴,进入幼儿园后,要与亲人分离8小时以上,很多儿童因此而患上了分离焦虑。所以大多时候宝宝因害怕去幼儿园,会以不起床、假装生病、赖地哭闹的手段进行抵抗。如果家长还想了解更多,请咨询本站医生。

孩子分离焦虑症怎么治疗

因为孩子将父母作为自己安全的港湾,所有的事情都依靠父母来完成,所以在父母离开时便会产生这种分离焦虑,因而降低亲子依恋程度,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生活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使其感受到成就感,知道自己能独立完成,自己是可以的。

在孩子入园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家长可以不断地跟宝宝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地爱你,老师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都可以和老师说等等。首先要让宝宝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师,这样老师才可以接近宝宝并加以引导。同时放低对老师的排斥心理。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老师阿姨还会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学本领,也可以玩游戏,使孩子对幼儿园留下一个好印象,并且产生向往与期待。

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出现了不安全感。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夸奖老师的和气、漂亮;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你们做游戏;在送孩子入园和接孩子回家时,可以刻意的在孩子面前与老师友好的交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每天入园的时候,在家里就应该说好,妈妈送到教室就会去上班,并且实际上也坚持这样做,不要表现出不舍,否则聪明的宝宝一看到你的不舍,马上就会以哭来要挟你。

大家看了以上的介绍,相信对孩子分离焦虑症有一定的了解。在这里小编在想家长们平时也可以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孩子做一些游戏。让孩子心情放松,心情和美,产生愉悦的心情。这样或许可以相应减轻孩子分离焦虑症。在平时生活中家里人的作息也要有规律,睡眠质量要好。

分离焦虑期的危害有哪些

1、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某些特殊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了某些心理障碍,其中幼儿分离焦虑(jiaolv)症就是最为典型的幼儿心理疾病之一。幼儿分离焦虑(jiaolv)症是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2、分离焦虑症表现为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幼儿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如果幼儿分离焦虑症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3、遗传因素、负性事件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患分离焦虑症的病因,但亲人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其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不适应外界环境则是产生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请幼儿心理医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4、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5、分离焦虑症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常出现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发生感冒、腹泻等疾病,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尿频等,但当这种症状不严重时,一般会自己消除。

分离焦虑期的危害有哪些?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了解到这些相关知识。小孩子们由于年岁小,所以很多的时候不会把自己的消极情绪排解掉,因此很容易有一些幼儿疾病产生。最后也希望家长们平时在照顾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多采取正确温柔的教育方式!

分离焦虑症是什么引起的呢

1.遗传:临床研究发现,患有焦虑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率可高达50%,这些都说明分离焦虑症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2.不良事件影响:在幼儿分离焦虑症出现之前,往往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为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家中发生不幸事故,如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3.过分依恋: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宝宝平时一直与父母或亲人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则往往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从而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一旦与亲人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临床众多实际案例表明,亲子过分依恋是引起幼儿分离焦虑症的重要原因。

儿童分离焦虑症的具体诊断表现详解

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由于儿童分离焦虑症很容易诱发出严重的精神问题,因此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十分重要。那么,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分离性焦虑有以下的主要表现: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一: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呆在家里;

2、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二: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反复做恶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

3、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三: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

4、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四: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与勇敢的孩子相反,恐惧和胆怯的小儿怕黑暗,怕空旷,怕见生人,怕独处一室。这种恐惧紧张往往造成失眠、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5、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五: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常常会表现得不合群,对集体或游戏均不感兴趣,自己生活在幻想之中;

6、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六: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会子表现出十分固执,对抗的态度,稍不遂意即哭闹、打滚、以拒食来表示反抵。坚持自己无理的要求;

7、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七: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

8、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八: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表现得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

9、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九: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孩子脾气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随之抽搐或“昏死”过去,好一会才恢复过来,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

分离性焦一般发生在6岁在前的儿童,这种心理障碍一般都主张早点得到治疗,以免以后给他们的人格或心理方面造成新的障碍。治疗过程中,父母需要共同参与,调整家庭教养方式,改善家庭气氛和环境,帮助家长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和情绪反应对患儿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程度。

宝宝有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亲子依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亲子依恋是指宝宝对家人的依恋对陌生人的害怕,尤其是对特定养育者(比如,妈妈或奶奶)的依恋。亲子依恋有群体层面也有心腹层面、小团体层面,妈妈是宝宝依恋的核心人物,和妈妈稍微的分离会给宝宝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宝宝亲子依恋发展必然要经历这个焦虑阶段,属于宝宝成长发展的正常现象,说明宝宝已经超越了依恋的第二个阶段,要进入第三阶段了。

分离焦虑反映宝宝认知能力发展阶段

宝宝6个月后思维能力就进步了,预期事情比以往更有效,也能通过新的能力改变自己想要的事情,比如妈妈坐出拿包包要出门的动作时,宝宝就意识到要和妈妈分离了,就会抓住妈妈或者直接大哭大闹,以此阻止妈妈的离开。而6个月前的宝宝简单的认知能力是不会意识到妈妈分离前动作的后果,所以没什么分离焦虑可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分离焦虑说明宝宝比以往更聪明了。

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分离焦虑强度

当宝宝对客体的认知发展到无论它是否在视线内都意识到客体还是存在的这个阶段时,即使妈妈不在宝宝眼前,宝宝也认识到妈妈不是“消失”了,她等会就会再回来的,这个阶段宝宝的分离焦虑就会比较少了。

不过,如果宝宝不知道妈妈的离开是去哪里时,还是会有强烈的分离焦虑,比如妈妈从客厅到厨房煮饭,宝宝不太会关注,但是当妈妈拿着包准备跨出家门时,宝宝不知道妈妈要去哪里,就会产生不安和恐惧。

和有分离焦虑的宝宝轻松说拜拜

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有祖辈照料的,大概只有11%的孩子是完全由爸爸妈妈自己照顾,职场妈妈面对有分离焦虑的宝宝,出门前要轻松的和宝宝做个愉快的告别:

1.妈妈不必过于紧张宝宝的分离焦虑,为宝宝的焦虑伤心会加深宝宝的依赖,要相信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妙招可以立刻消除宝宝的分离焦虑,要耐心的帮助宝宝走完这个过程。

3.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柔软的玩具,这类玩具的触觉有助减缓宝宝的焦虑。

4.出门前提前告诉宝宝自己的去向,让宝宝有心理准备。

5.和宝宝有一个愉快的告别方式,比如抱一抱宝宝,说再见,告诉宝宝要上班了。

6.和宝宝告别后不要“一步三回头”,那会给宝宝暗示其实你也很留恋他,宝宝的分离焦虑又会出现。

7.和宝宝分离又见面后要更亲热,甚至可以买些玩具当做“见面礼”,那样宝宝就会知道妈妈很爱自己,还会带礼物回来。

分离焦虑在宝宝不同年龄段的表现

0-3个月的宝宝

处于没有差异的依恋发展阶段,只要身体舒服,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

3-6个月的宝宝

处于有差别的依恋发展阶段,他可以区分熟人和生人,并对不熟悉的面孔有所拒绝,但对那些似曾相识的熟人他都接受,只要与幼儿园老师熟习几天,他就会很快就把她纳入熟人圈内,爸妈走了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

6-24个月的宝宝

处于依恋关系单一化阶段,并在24个月到达高峰,即宝贝在熟人圈里开始寻找跟自己关系最近的人,并对他产生强烈的依恋,此年龄段的宝贝对陌生的幼儿园老师非常排斥,他的分离焦虑最厉害。

24-36个月的宝宝

宝贝开始有能力把依恋对象伙伴化,能够容忍与妈咪暂时的分离,如果告诉他,他能明白妈咪走了还会回来。但焦虑情绪仍比较严重。

36个月以后的宝宝

宝贝对分离现象的正确判断和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上幼儿园的分离之"痛"要轻一些。

宝宝总是夜醒的真相

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发生在6个月左右。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本来很快乐而满足的宝宝变得黏人,你一离开他的视线他就开始哭泣。

分离焦虑会发生在6~12个月(7~9个月比较多),15~18个月左右。这个阶段多会发生睡眠倒退,可以在公众号“可可妈的碎碎念”里输入“睡眠倒退”,了解详细情况。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有分离焦虑的宝宝理解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对于五个月的宝宝来说,如果一个玩具从他的视线中消失,那他会认为这个玩具永久消失了。这时候的宝宝对这个玩具的存在是没有记忆的,他的记忆力还没有发育。

然而一个8个月的宝宝。如果玩具离开了他的视线,他会试图去寻找。他认识到即使这个玩具他看不见了,也依然存在。这个就是“客体永久性”概念。

这时候,当你离开房间时,宝宝认识到你仍然存在,基于这样的认知,他会担心你不回来,所以开始哭闹。

而分离焦虑也往往和大运动的发育是同时的,8个月宝宝会爬会站了,1岁以后的宝宝会走路了。所以目前也有一种理论认为:宝宝成长了,学会了一种能力之后要回到妈妈和看护者的怀里获取能量,为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和学习做准备。

如此说来,分离焦虑是好事,是宝宝长大的标志。

宝宝有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亲子依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亲子依恋是指宝宝对家人的依恋对陌生人的害怕,尤其是对特定养育者(比如,妈妈或奶奶)的依恋。亲子依恋有群体层面也有心腹层面、小团体层面,妈妈是宝宝依恋的核心人物,和妈妈稍微的分离会给宝宝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宝宝亲子依恋发展必然要经历这个焦虑阶段,属于宝宝成长发展的正常现象,说明宝宝已经超越了依恋的第二个阶段,要进入第三阶段了。

分离焦虑反映宝宝认知能力发展阶段

宝宝6个月后思维能力就进步了,预期事情比以往更有效,也能通过新的能力改变自己想要的事情,比如妈妈坐出拿包包要出门的动作时,宝宝就意识到要和妈妈分离了,就会抓住妈妈或者直接大哭大闹,以此阻止妈妈的离开。而6个月前的宝宝简单的认知能力是不会意识到妈妈分离前动作的后果,所以没什么分离焦虑可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分离焦虑说明宝宝比以往更聪明了。

分离焦虑症应该如何治疗

1 概述

即婴幼儿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

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2 表现

分离焦虑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患儿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

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继继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3 对策

有5%~8%的宝宝"分离焦虑"特别严重,对于这部分宝宝,如何引导他们,使之乐于在家中谈论幼儿园,是疏解其"分离焦虑"的第一步。

不要硬生生地正面灌输,可以采取一些出其不意的办法,比如,"小魔王曲奇也要上幼儿园了,你猜他是怎么去的呢?是乘坐巫婆的飞行毯去幼儿园,还是骑着狮子王去幼儿园?或者是踩着杂技车去幼儿园?"每晚上床时,还可以讨论一下:"如果小曲奇是踩着杂技车去了幼儿园,还会有哪些事情发生呢?"一旦孩子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期待感,他同样也会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对幼儿园的排斥和抗拒心理,就被打破了。诊断分离焦虑要在孩子3岁以上,治疗上要首先找出有关因素,并给予辅导和短期心理治疗。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某些特殊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了某些心理障碍,其中幼儿分离焦虑症就是最为典型的幼儿心理疾病之一。幼儿分离焦虑症是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幼儿分离性焦虑症,是一种幼儿和亲密的抚养者之间突然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

分离焦虑症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常出现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发生感冒、腹泻等疾病,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尿频等,但当这种症状不严重时,一般会自己消除。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危害

分离焦虑症表现为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幼儿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如果幼儿分离焦虑症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遗传因素、负性事件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患分离焦虑症的病因,但亲人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其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不适应外界环境则是产生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请幼儿心理医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小孩子们由于年龄小,所以很多的时候不会排除自己的消极情绪,因此很容易产生引起一些幼儿疾病,希望家长们平时在照顾孩子们的时候,多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可以降低宝宝粘人的游戏

宝宝从6~8个月开始与父母或照养者建立依恋,到14~18个月时粘人或分离焦虑达到高峰期,这是宝宝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在此过程中,父母除了正确引导,让宝宝依恋适度,还要经常带宝宝做能够降低粘人或分离焦虑的游戏,这也是妈妈应对粘人或分离焦虑的重要内容。“藏猫猫”游戏:

从宝宝6~8个月时就开始经常做“藏猫猫”游戏,宝宝在游戏中可以体会妈妈或爸爸一会儿“消失了”,一会儿“再次出现了”,让宝宝对妈妈或爸爸的“消失”不害怕,因为很快还会“再度出现”。逐渐让宝宝与其他人(包括邻居、朋友、亲戚等)做“藏猫猫"游戏,父母不参加,宝宝在游戏中会逐渐适应与父母分离。寻找宝宝感兴趣的活动:

动手游戏活动通常是宝宝感兴趣的活动,给宝宝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宝宝自己摆布玩具,鼓励宝宝自己动手做,如给宝宝小手绢,让宝宝带玩具做“蒙面找物”的游戏等,父母先在宝宝的身边欣赏,逐渐离开远一些,观察宝宝如果仍然能够自己玩,父母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不时地“跑开”。l岁内的宝宝,父母“跑开”时间通常为1~2分钟,不能太长。当父母“跑开”再进来时,如果宝宝还在继续自己的游戏,父母可以说一些表扬或鼓励的语言。如果宝宝已经停止玩耍,正在张望,父母一方面称赞宝宝长大了,能够自己玩耍了,一方面引导宝宝做新内容的玩耍,转移宝宝可能的依恋情绪。如果宝宝很快停止自己的游戏,跑到父母的身边,父母需要很高兴地欢迎宝宝,避免责备孩子怎么不玩了,然后引导孩子回到玩耍的游戏中,同时,父母参加到宝宝玩耍内容中。

相关推荐

儿童分离焦虑症的危害

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分离性焦虑,只是轻重程度有所区别。 如果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分离焦虑症的治疗

幼儿焦虑症现在越来越普遍,很多父母都不知道怎么去治疗孩子焦虑症。在幼儿焦虑症中,最常见的就是分离焦虑症。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是要离开家人去上学,去学习的。但是很多孩子没法面对和适应离开妈妈的日子。下边为大家介绍如何改善幼儿的焦虑症? 克服孩子分离焦虑症的方法: 培养孩子独处的经验和能力。让孩子独处,并不是意指丢下他一人,让他真正的“独处”,而是在喝过牛奶、换过尿片之后,把孩子安顿在妈妈的房间里,或客厅中,让他自己玩。刚开始孩子可能会玩自己的手,或注视某一个物体,慢慢地父母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些玩具。只要他能

孩子分离焦虑期分几个阶段

1、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4、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

宝宝年龄不同分离焦虑也不同

0-3个月的宝宝 这一时期的宝宝处在没有差异的依恋发展阶段,只要他们的身体舒服,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的情绪。 3-6个月的宝宝 这一时期的宝宝处在有差别的依恋发展阶段,他可以区分出熟人和生人,并对不熟悉的面孔有轻微拒绝,但是对那些似曾相识的熟人基本都会接受。如果妈妈去上班了,只要与保姆或祖辈熟悉几天后,他就会很快就把他们纳入熟人圈内,妈妈上班走了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 6-24个月的宝宝 这一时期的宝宝处在依恋关系单一化阶段,并在24个月的时候到达高峰,也就是宝宝开始在熟人圈里寻找跟自己关系最亲近的人,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

相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大家都明白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换句话说,生病严重的危害我们的健康。所以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疗法: 心理治疗 根据患儿发病有关因素和症状的特征,可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暗示疗法等。耐心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要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不良的影响。 药物疗法 根据主要症状选用药物。

神经性厌食症饮食调理 心理护理

心理安慰,正确引导。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一般都存在人格障碍,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所在。在主动,热情的关心病人的情况,同时要平等的对待患者,让他们明白厌食症是可以治疗好的,减轻心理压力,同时疏通他们心中的障碍。

儿童分离焦虑症怎么办?

选择照看孩子的合适人选 哪怕你对孩子的安全有一点点的担心,和孩子分开对你来说都会非常的困难。但是没有人能像玛丽·鲍宾斯一样完美,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对照看孩子的保姆,你的期望要现实一些。 往家里打电话 和保姆保持紧密的联系会让你感觉轻松一些;让保姆知道你打电话是因为和宝宝分开感觉焦虑。保姆从前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电话让你感觉舒服些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不再需要那么频繁地打电话了。 白天和宝宝的联络,给孩子看照片 我和丈夫协调了彼此的时间,这样,我们两人可以总有一个人和8个月大的儿子待在家里了。但是,孩子还

孩子哭闹不肯上学怎么办

为什么孩子会哭闹着不上幼儿园?多是因为分离焦虑 幼儿园孩子哭闹的原因有很多,但刚入学的孩子发生哭闹,通常是分离焦虑所致。当孩子离开熟悉的人或环境时,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种表现在幼儿教育专业上被称为“分离焦虑” 除了少数不怕陌生人,适应能力较强的孩子之外,大多数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分离焦虑,程度较轻的孩子可能稍有不安或郁郁寡欢,再严重一些的孩子就是暴躁和哭闹,更加严重的孩子还伴有头痛、腹痛、恶心等身体反应。 孩子上幼儿园哭闹该怎么办? 新入园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家长不

正确区分焦虑情绪与焦虑症

正确区分焦虑情绪与焦虑症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可产生焦虑(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或者说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人应付、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事实上什么都干不了。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

儿童焦虑症的5个分类

素质性焦虑 这类儿童的神经系统往往发育不健全,对外界细微的变化过于敏感。有的则是父母本身具有焦虑症的症状,给孩子以“模仿型”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出现的焦虑情绪不能正确引导,反而自己亦产生焦虑感,就可能使孩子沉溺于低谷情绪中不得解脱,逐步恶化。 境遇性焦虑 对突发事件,儿童的心理难以承受,因此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不可终日。但这一类儿童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自然消失。 分离性焦虑 当孩子与亲属特别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失去以往的欢乐。其主要表现为心烦意乱,无心学习,甚至出现逃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