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拔罐常用的九大穴位
中医拔罐常用的九大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 “长寿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百会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其提升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时常需要理发,否则密封效果不好,影响疗效。
百会穴位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其作用是平肝熄风,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七、大椎
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八、内关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九、合谷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拔罐和刮痧哪个祛湿效果好
专家:都不好,祛湿主要靠内治
“拔出来的、刮出来的痧颜色越深,证明体内的湿气越重!”
祛湿,这是坊间对拔罐和刮痧主要功能的认知。殊不知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这两种中医传统疗法,其主要作用都不在祛湿,祛湿的作用也不明显!
中医专家提醒,岭南地区的人们不仅误解了拔罐和刮痧,还喜欢将“湿气重”挂在口边,身体困倦、懒怠动、上火、出湿疹都会被归类为湿气重,其实也未必如此。
拔罐和刮痧的目的都不在祛湿
“拔罐可以祛湿排毒,这是坊间对这种疗法最大的误解。”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告诉新快报记者,在中医辨证中,拔罐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负压的挤压作用,造成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透到局部组织,疏通瘀滞,达到调理身体平衡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并不在祛湿,而在于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解毒等。因此,拔罐常被用于治疗经络不通的相关疾病,例如月经不调、颈肩腰腿痛等。同时,拔罐还有“泻火”功能,常用来治疗各种实症,包括热症和寒症。
刮痧与拔罐的原理相似,“刮出痧”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在经络、穴位上治疗,对于发烧、中暑、感冒等实症有较好的疗效,也能很好地缓解上火等热症。相比之下,刮痧作用在浅部,而拔罐的作用更深层;并且刮痧只能用在有实症、热症的人群身上,老人、小孩、体弱者,不建议刮痧,孕妇禁用。
祛湿主要靠内治,先利湿再调脾胃
很多人以为拔罐能够快速除湿,其实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中医所讲的‘湿’的本质是水。”庄礼兴说,湿气主要通过大小便、汗液排出。拔罐和刮痧虽然主要目的不在祛湿,但也“拔”出部分的组织液,有一定的祛湿作用。但由于出来的水分不多,祛湿作用其实十分有限。拔罐相对好一些,刮痧几乎没有祛湿的作用。
“祛湿主要靠内治,而非外治。”庄礼兴表示,湿气重的患者首先要辨证湿的类型,可以采用利湿的药物,缓解表面症状。由于湿气重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蕴化功能不足,因此,祛湿之后,还得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湿气重的典型症状
舌苔白厚、舌苔黄厚、口中粘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倦怠乏力、肌肉酸疼、大便黏滞等。
拔罐颜色越深越黑,湿气越重?
都是传说!颜色与血液、拔罐力度有关
如果说拔罐、刮痧的主要功能不在祛湿,那出来的“痧”的颜色有深有浅、有红有紫,这又是什么缘由呢?庄礼兴表示,要解释这点其实很简单。
首先,不同人的血液颜色不同,肤色也不同,出来的“痧”的颜色自然会不同。其次,出痧颜色深不深,还与拔罐的负压力有关。例如中医拔罐除了用火罐之外,还有竹罐、抽气罐等。其中,竹罐是在水中去氧,没有火罐的温度、排气的压力也相对较小,不仅操作不便,而且不够“给力”,出痧颜色容易偏浅。
中医拔罐减肥四季有讲究
中医拔罐的医学疗法从古至今代代相传,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就连它的身世也一直被专家所揣摩。拔罐对穴位的要求很高,这种堪称为“传统艺术”的方法至今仍被大多数人所喜爱。那么对于减肥,拔罐又有什么应该注意的呢?其实中医拔罐减肥四季豆是有讲究的。
中医拔罐减肥哪个季节最适合?
春天拔罐减肥:春天天气转暖,气温开始回升。但北方突然来袭的春寒,还是会让猝不及防的人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由风寒引起的感冒,用火罐将寒气拔出可有效缓解症状。治疗时要注意罐口的润滑。北方天气干燥,尤其是春天,又冷又干。这种环境下人的皮肤缺少水分,拔火罐时容易造成皮肤破裂。
夏天拔罐减肥:夏天气温较高,加上雨水多,人很容易有皮肤病如痱子。这时拔火罐主要为了去湿气。由于夏天出汗较多,拔罐前最好洗个澡,把身体擦干,别让汗液影响火罐的吸附。拔完不要洗澡,即使身上出汗很多也不要洗,以免感染。
秋天和冬天拔罐减肥:这两个季节气温低、干燥,拔罐要选择温暖的房间,注意保温。对需要进行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拔罐时间,不要让身体暴露太久。拔完及时穿衣,可以适当喝点热水,暖暖身体。秋冬两季皮肤干燥,拔罐要润滑罐口,保护皮肤不受伤。
注意:拔火罐时间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中医拔罐减肥是个艺术活,所以医生的资质和设备的完善是最重要的,而且正规的医院才更具有安全性,不要想歌星齐秦一样为了拔罐不幸烧伤,那就得不偿失了。
拔罐常用这9个穴位
拔罐常用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 “长寿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百会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其提升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时常需要理发,否则密封效果不好,影响疗效。
百会穴位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其作用是平肝熄风,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七、大椎
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八、内关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九、合谷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哪些部位不能拔罐
1、头面部位
一般而言头面部位不建议进行拔罐,因为这样很可能会留下疤痕影响美观。皮肤浅薄不易吸拔,还有就是毛发较多的部位不做拔罐,而头顶就是这样的部位。
2、皱纹处、皮肤松弛等部位
皮肤若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时,火罐易脱落,起不到拔罐效果。因此,在皱纹处、皮肤松弛等部位不宜拔罐。
3、重要脏器体表部位
在拔罐的时候要注意避开身体重要脏器相对应的体表部位,因为在这些部位,热力可直达脏腑,可能会对脏腑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如心口、眼睛等位置。
4、肢体末端
在肢体末端,一些神经分布多,直接会很痛,有可能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的穴位,这些部位不建议进行,如:隐白穴。
5、孕妇腰骶部
孕期妇女进行拔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妊娠期间,小腹部依旧腰骶部是禁止艾灸的,否则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孕妇本身是不建议拔火罐的。孕妇拔火罐可能引起先兆流产。尤其是腹部、腹股沟的位置,更加不能拔火罐。
6、其他禁忌部位
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自然也是不能拔罐的;还有,皮薄、肌少、大血管以及筋肉结聚处(如腋窝、颈动脉处、委中穴等)也不宜进行直接拔罐。
家中自行拔罐三大注意事项
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压力的增加,经常拔火罐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尤其是长期就坐于电脑前的白领人士,肩酸、背痛等症状使用最为适宜。不过拔火罐也有禁忌,自己在家中拔火罐时这些一定要注意。
拔火罐后拔罐部位不能受凉,不要被风吹,如果是颈部拔火罐,最好穿立领的衣服。在拔火罐后两小时内不宜洗澡,而且不要用冷水刺激拔火罐部位,洗澡一定要用温水。
一、拔火罐两小时后再洗澡
拔火罐时,有的人尽可能地延长拔火罐的时间,以为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专家提醒,拔火罐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或10分钟之内,如果时间太长,拔火罐部位很可能出现起泡、破溃甚至感染。
二、火罐拔哪儿要找准穴位
传统的中医疗法里的拔火罐,是用杯罐吸附在人体穴位或某个疼痛的局部,达到治疗目的。自己在家拔火罐,首先要讲究部位是否正确,拔火罐不只是哪里疼在哪里拔火罐,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除了疼痛部位的穴位要拔火罐外,还要在疼痛的相关穴位拔火罐,才能达到效果。如有的患者腰疼,可能还需要在腿部的穴位拔火罐。很多人并不了解人体的穴位情况等,因此最好在拔火罐前咨询正规的中医,了解自己的疼痛情况需要在哪些部位拔火罐。
三、紫印未消失部位不宜重复拔
如果上次拔火罐部位的紫红印记还没有完全消失,是不能在紫印部位连续拔火罐的,要更换到相关穴位。否则不但不能缓解疼痛问题,还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
中医拔罐常用针罐法有何新特点
中医拔罐之针罐法是指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刺激量后,将针留原处,再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以增加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针柄不宜过长,以防吸拔时触及罐底,使针头深入体内出现危险。此法不得在胸、背部使用。
此法也可先在待拔穴位上针刺得气后立即出针,在针孔处拔罐,可吸出少量血液或组织液。此法可加大刺激量,提高针刺疗效,适用于顽固性痹痛证。也可局部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击体表,使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后再拔罐,并留罐5~10分钟,适用于麻木、瘫痪等病证。
中医拔罐之针罐结合,增强了对经络穴位的刺激量,常用于比较顽固的病证,如中医所指的“痹证”。如顽固性风湿痛、陈旧性筋骨损伤、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
中医拔罐,用针罐法应该注意手法的掌握,防止滞针、断针。
拔罐常用的穴位有哪些
拔罐常用穴位有哪些
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 “长寿穴”。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内关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合谷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居家拔罐自疗须知
火罐拔哪儿要找准穴位
传统的中医疗法里的拔火罐,是用杯罐吸附在人体穴位或某个疼痛的局部,达到治疗目的。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传统医疗部主任李建指出,自己在家拔火罐,首先要讲究部位是否正确,拔火罐不只是哪里疼在哪里拔火罐,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除了疼痛部位的穴位要拔火罐外,还要在疼痛的相关穴位拔火罐,才能达到效果。如有的患者腰疼,可能还需要在腿部的穴位拔火罐。很多市民并不了解人体的穴位情况等,因此最好在拔火罐前咨询正规的中医,了解自己的疼痛情况需要在哪些部位拔火罐。
紫印未消失部位不宜重复拔
有的市民在一次拔火罐后,疼痛没有完全消失,又在疼痛部位继续拔火罐,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强效的手段治愈疾病。
李建强调,如果上次拔火罐部位的紫红印记还没有完全消失,是不能在紫印部位连续拔火罐的,要更换到相关穴位。否则不但不能缓解疼痛问题,还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
拔火罐两小时后再洗澡
拔火罐时,有的人尽可能地延长拔火罐的时间,以为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专家提醒,拔火罐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或10分钟之内,如果时间太长,拔火罐部位很可能出现起泡、破溃甚至感染。
专家还提醒,拔火罐后拔罐部位不能受凉,不要被风吹,如果是颈部拔火罐,最好穿立领的衣服。在拔火罐后两小时内不宜洗澡,而且不要用冷水刺激拔火罐部位,洗澡一定要用温水。
拔罐的好处
中医课堂:拔火罐的好处>>“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
中医课堂:拔火罐的好处 平衡阴阳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发热是阳气盛实的表现,而寒战恶寒是阴气盛实的症状,在大椎进行拔罐能够治疗发热的疾病,而在关元进行则能治疗寒性的疾病。
中医课堂:拔火罐的好处 调和脏腑 拔罐疗法通过结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穴位产生充血、瘀血等变化,穴位通过以通过经络与内在的脏腑相连,从而治疗各种脏腑疾病。
中医课堂:拔火罐的好处 疏通经络 拔罐疗法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引作用,刺激体表的穴位及经筋皮部,而穴位及经筋皮部是与经络密切相连的。所以,拔罐能够疏通经络,使营卫调和,祛除经络中的各种致病的邪气,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得,从而治疗各种疾病。
中医课堂:拔火罐的好处 协助诊断 通过观察所有拔罐后体表的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内脏的关系。
中医课堂:拔火罐的好处 祛除病邪 拔罐疗法因为以负压吸拔体表的穴位,不公能够开腠理、散风寒,而且还能调整脏腑经络的作用,鼓舞人体的正气,也有助于体内致邪气的排出。
中医课堂:拔火罐的好处 双向调节 在临床取穴和拔罐方法都不变的情况下,拔罐疗法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
中医拔罐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功效。
中医拔罐治疗颈椎病的妙方
得了脊椎病该如何是好呀?下面就介绍中医的拔罐疗法,帮你赶走疼痛。中医拔罐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可是很多哦,最常见的就是拔竹罐和拔火罐。
中医教你拔罐巧治颈椎病
中医经络理论将人体分为经脉、络脉、经筋、皮部等部分,拔罐法即利用皮部治疗疾病,通过刺激皮部,改善经脉、络脉、经筋的气血运行,从而起到活血化瘀,解痉止痛的作用。
拔竹罐法:
取风池、大杼、风门、肩井、天宗、曲池等穴位。用加工过的不同口径的竹罐放在煮沸的热水锅内2~3分钟后取出,迅速放在体表部位上,留罐7~8分钟,使局部皮肤出现瘀血或充血,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拔火罐法:
用罐口直径为8cm左右的玻璃或陶瓷火罐在背部的肩井、大椎、天宗、厥阴俞等部位,以酒精闪罐法扣罐、留罐20分钟,2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对于办公室一族来说,很容易患颈椎病。这是因为这些人在工作中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姿势或坐姿不良,造成颈部肌肉的过度疲劳、紧张或劳损,时间长了就会得颈椎病。那您赶紧试试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医拔罐治疗颈椎病的妙方。
拔罐是随便拔吗
传统的中医疗法里的拔火罐,是用杯罐吸附在人体穴位或某个疼痛的局部,达到治疗目的。自己在家拔火罐,首先要讲究部位是否正确,拔火罐不只是哪里疼在哪里拔火罐,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除了疼痛部位的穴位要拔火罐外,还要在疼痛的相关穴位拔火罐,才能达到效果。如有的患者腰疼,可能还需要在腿部的穴位拔火罐。很多人并不了解人体的穴位情况等,因此最好在拔火罐前咨询正规的中医,了解自己的疼痛情况需要在哪些部位拔火罐。
中医拔罐常用的体位有4种
体位一:坐立位。坐立于木凳上,暴露后颈及背部,有利于吸拔颈肩和腰背脊椎两侧,以及大腿前上侧膝部等部位。
体位二:侧卧位。侧卧位可根据治疗需要,将两下肢均屈曲或一腿屈曲,另一腿伸直。有利于吸拔胸胁。髓和下肢内外侧等部位。
体位三:俯卧位。背面而卧,或头转向一侧或向下,下垫枕头,上肢自然置于躯干两旁,肌肉放松,呼吸自然,暴露背部、下肢,有利于吸拔腰背、脊椎两侧,以及下肢后侧等部位。
体位四:仰卧位。仰面而卧,头下垫枕,下肢平伸或膝下垫枕,上肢自然置于躯干两旁,或屈肘置于头部两侧,肌肉放松,暴露胸。腹部及上、下肢前内侧,有利于吸拔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侧等部位
中医拔罐养生常用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拔罐养生常用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 “长寿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痛经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痛经拔罐常用穴位
先取俯卧位,在肝俞,肾俞,次髎穴采用留罐法, 留罐10-15分钟。
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1穴。
次髎:在骶部,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左右各1穴。
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1穴。
仰卧位,在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地机,太冲穴采用留罐法,留罐10-15分钟。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3寸。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4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约一横指处,左右各1穴。
地机: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左右各1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左右各1穴。
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左右各1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