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的引发诱因
重型肝炎的引发诱因
1、用损肝药物也是主要的引发肝炎的原因。四环素、红霉素、雷米封、利福平、甲基多巴、双醋酚汀、磺胺类、麻醉药等许多药物会加重肝脏的损伤。通常用作退热止痛的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对肝脏也有毒性作用。
2、劳累。病后劳累:肝脏是人体制造和贮备能量的主要场所,有“火力发电站”之称。发生肝炎后,肝脏产能和贮能的能力显著下降,如果此时机体仍因剧烈运动或劳动消耗过多的能量,势必加重肝脏负担,不利病情好转,甚至导致病情恶化。这也是引发肝炎的原因。
3、病毒感染: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这也是引发肝炎的主要中甲型和戊型肝炎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
爆发性肝炎
常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淤点、呕血、便血等出血征象。患者烦躁不安,精神错乱,嗜睡或昏迷。部分患者出现腹胀、腹水、水肿及少尿或无尿。白细胞正常或稍增高,血清胆红素多在171微摩尔/升(10毫克%)以上,肝功能损害严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初期升高,后下降甚至正常,出现明显酶胆分离;凝血酶原活动度逐渐或迅速下降至30%以下,部分患者血氨增高,并且血氨是决定肝昏迷程度的直接因素,血糖降低,病理改变为大块性肝坏死以及桥接坏死
急性重型肝炎多数由慢性肝炎引起,临床上多以慢+急性重型肝炎与急性重型肝炎作为区分,或是直接以慢性重型肝炎作为区分,尤其以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最为多见,因为肝炎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一定要在初期进行抗病毒治疗,能极大程度的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及制约因肝炎病毒复制而造成的病情恶化。一般不主张应用干扰素,如有必要情况需要用干扰素,应以小剂量干扰素,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病毒性肝炎的种类有哪些
1、急性肝炎:病程在6个月内,起病急性过程,根据有无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及血清胆红素升高又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
2、慢性肝炎:病程在6个月以上,但有时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虽然病程未超过6个月,亦为慢性肝炎,根据病程轻重程度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3、重型肝炎:通常病情较重,根据病程的长短又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黄疸较深,而患者相对症状较轻,有皮肤瘙痒及大便灰白等肝内淤胆的表现,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和慢性淤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中有一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根据肝功能正常与否分为静止性、活动性肝硬化,又可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亦可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可有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血清ALT升高,本期持续5~7d。②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和皮肤瘙痒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③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大多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占急性肝炎病例的90%以上。症状较轻,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及肝区疼痛等。少数患者有短暂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体征大多有肝肿大,有轻触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肝功能呈轻、中度异常,由于症状较轻且无特异性,仅有肝肿大和肝功能改变一般不易被诊断。病程约3个月。
(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①轻度: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者;②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⑧重度:有明显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而排出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anine transaminasa一ALT)和/或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ombin activitrPTA)为60%~40%,胆碱酯酶<2500U/L,4项检查中有l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重度肝炎。B型超声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
(3)重型肝炎
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见。重型肝炎发生的病因及诱因复杂。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常有过度疲劳、精神刺激、营养不良、妊娠等诱因。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性脑病在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黄疸急剧加深,酶疸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PTA小于40%,血氨升高,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本型病死率高。
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理上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日至24周以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Jl度以上干性脑病)者,属于此型。患者肝炎症状急剧增重,黄疸迅速加深≥17lμmol几(10mg/dl),出现出血、腹水表现,肝性脑病多于疾病后期发生。本型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多死于消化道出血,腹腔、肺部等多处感染,肝功能衰竭。存活者近l/3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其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应低于40%。
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权威肝病专家指出,根据病情的有所不同,重型肝炎的判断标准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重型肝炎患者常常会出现一些早期症状。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一、精神萎靡不振,高度乏力、行为反常,性格改变,睡眠倒错、定向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继而进入肝昏迷。
二、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明显等症状。
三、黄疸进行性加重,若黄疸出现后在短期内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171微摩/升,同时伴有其他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升高或者胆酶分开、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需要警惕重型肝炎。
四、出血倾向,肝脏缩小,腹水迅速增多,还有心率持续加快,并有低血压。
五、持续低热,病毒性肝炎乙肝在黄疸出现后体温即将开始下降至正常。发热持续不退,多提示有肝细胞坏死或者内毒素血症。
丙肝预后
1、急性肝炎 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急性丙型肝炎50%—8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2、慢性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约80%五年内发展成肝硬化,少部分可转为HCC,病死率高达45%。中度慢性肝炎预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慢性丙型肝炎预后较乙型肝炎好。
3、重型肝炎 预后不良,病死率50%—70%。年龄较小、治疗及时、无并发症病死率较低。急性重要型肝炎存活者,远期预后较好多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者多数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最高,可达80%以上,存活者病情可多次反复。
4、淤胆型肝炎 急性者预后较好,一般都能康复。慢性者预后较差,容易发展成胆汁性肝硬化。
5、肝炎后肝硬化 静止性肝硬化可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活动性肝硬化预后不良。
慢性肝炎分成几种
1) 慢性乙型肝炎
一般认为HBV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而是通过宿主免疫应答和反应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由于宿主不同的免疫反应,包括个体的遗传和代谢差异,HBV感染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和专柜也不同。。
2) 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病毒和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3) 自身免疫性肝炎
其基本发病机制为机体对自身抗原耐受性被打破,从而激发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相应的靶抗原,造成细胞的凋亡、坏死和炎症反应。
4) 慢性酒精性肝病
过度饮酒引起的慢性酒精性肝病,是多种机制序贯或叠加作用的结果,这些机制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
5) 药物性肝病
免疫机制为药物作为半抗原在体内形成新的抗原,通过抗原呈递细胞,刺激T细胞和B细胞应答,导致以免疫反应为主的免疫性损伤。
慢性肝炎并发症较普遍,如慢性胆囊炎,肝性糖尿病,乙肝相关性肾病等,控制肝病稳定,有助于并发症的稳定,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当存在诱因如患者过度劳累、大量饮酒或者重叠感染其他肝炎病毒时,可以出现病情急剧加重,发展成为慢性重型肝炎。此外,如果慢性肝炎病情逐渐发展,会发展成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与肝硬化均是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
重型肝炎的诊断方法
重症肝炎又称为肝衰竭,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的0.2%~0.5%,病死率高,其病因及诱因复杂包括重叠感染、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等等,相关临床诊断内容包括如下:
重型肝炎的主要表现为:极度疲乏;有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呕逆;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皮肤、黏膜出血;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等严重并发症。
重型肝炎可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急性重型肝炎是指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迅速恶化,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者,如出现严重消化道症状以及精神神经症状(如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等等,又称为暴发性肝炎;15天至24周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为亚急性肝坏死;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重型肝炎称为慢性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的诱因有哪些
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可导致肌肉运动增加、耗氧增加,血液重新分布,肝脏供血减少,加速肝脏缺血、缺氧,从而诱发重型肝炎,所以要多躺下休息,增加肝脏的血流量。
妊娠期:妊娠妇女,特别是妊娠后期,由于肝脏负担加重,营养往往相对缺乏,内分泌的改变、妊娠中毒症等可导致肝功能变化,尤其是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及戊型肝炎,分娩时使用麻醉药物和出血过多都会导致原有肝损害加重,诱发重型肝炎。
合并感染:由于发热、组织代谢增加,特别是胆道和肠道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后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不仅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还会造成肝脏微循环障碍,并可通过复杂的协同作用和连锁反应,造成肝细胞广泛损伤,使肝炎病情加重,诱发重型肝炎。
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营养不良也是诱发因素之一。
服用损害肝脏药物:如雷米封、利福平、保泰松、氯丙嗪等药物的应用,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诱发重型肝炎。
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特别是乙肝和丙肝重叠感染时,肝脏损害更加严重,会诱发重型肝炎。
是慢性重症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发病基础有: 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 ③无肝病史及无HBsAg 携带史, 但有慢性肝病体征
(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如丙种球蛋白升高, 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 ④肝穿检查支
持慢性肝炎; ⑤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 或慢性HBsAg 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 应除外由甲型、
戊型和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随着病情发展而加
重, 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 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 倍) 。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 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1) 早期: 符合重型肝炎
的基本条件, 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 黄疸迅速加深, 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 倍, 凝血酶原活动度≤40%; 或经病理学证实, 但
未发生明显的脑病, 亦未出现腹水。( 2) 中期: 有量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 凝血酶原活动度≤30%。
( 3) 晚期: 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淤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
量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症状
临床表现
临床上,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1.潜伏期
甲型肝炎15~45日(平均30日),乙型肝炎30~180日<平均70日),丙型肝炎15~150日(平均50日),丁型肝炎同乙型肝炎,戊型肝炎10~75日(平均40日)。
2.临床经过
(1)急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亦可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可有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血清ALT升高,本期持续5~7d。②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和皮肤瘙痒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③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大多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占急性肝炎病例的90%以上。症状较轻,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及肝区疼痛等。少数患者有短暂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体征大多有肝肿大,有轻触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肝功能呈轻、中度异常,由于症状较轻且无特异性,仅有肝肿大和肝功能改变一般不易被诊断。病程约3个月。
(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①轻度: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者;②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⑧重度:有明显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而排出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 (alanine transaminasa一ALT)和/或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ombin activitrPTA)为60%~40%,胆碱酯酶<2500U/L,4项检查中有l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重度肝炎。B型超声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
(3)重型肝炎
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见。重型肝炎发生的病因及诱因复杂。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常有过度疲劳、精神刺激、营养不良、妊娠等诱因。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性脑病在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黄疸急剧加深,酶疸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PTA小于40%,血氨升高,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本型病死率高。
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理上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日至24周以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Jl度以上干性脑病)者,属于此型。患者肝炎症状急剧增重,黄疸迅速加深≥17lμmol几(10mg/dl),出现出血、腹水表现,肝性脑病多于疾病后期发生。本型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多死于消化道出血,腹腔、肺部等多处感染,肝功能衰竭。存活者近l/3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其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应低于40%。
3)慢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这一概念,最先由我国学者70年代提出,目前己被国际上承认,并已经定为重型肝炎的其中一型。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的进步,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逐渐减少,慢性重型肝炎已经在重型肝炎中占了重要地位。慢性重型的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相似,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或携带者)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以下特点:①消化道症状不如亚急性重型明显:②昏迷发生比亚急性重型更晚,甚至非疾病的临终期,均不发生昏迷;③腹水出现早,且量大;④主要的死亡原因多为重型肝炎伴发的合并症,如消化道出血、全身各个部位的感染等,而很少直接死亡于肝功能的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