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癌的转移
什么叫癌的转移
根据肿瘤类型和转移部位选择治疗方法
转移性肿瘤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体力状况、肿瘤种类、转移部位进行综合的规范化治疗,不同肿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肠癌发生肝转移,传统的观点认为,结直肠癌肝转移为临床Ⅳ期,已失去治疗的意义。但肠癌肝转移有其自身特点,肠癌的第一个也是最常见的转移灶便是肝脏,同时再出现其他部位转移的相对较少。
因此,肠癌肝转移的治疗首选仍是手术切除或者射频,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全面完善术前检查,不做无效手术,同时可结合化疗、介入、中医药等综合治疗。而乳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发生肝转移后,往往还伴有其他脏器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常采取静脉化疗和中医药治疗作为主要后续治疗方案。
过去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目标是消灭肿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肿瘤的认识不断加深,我们的治疗目标不再是一味强调消灭肿瘤,而是希望达到“带瘤生存”、“与瘤共存”这样一种平衡状态。发生了癌转移,并不是想象中的到了绝望的地步,通过合理的治疗,往往能够达到控制肿瘤、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有些情况下甚至能够获得治愈的疗效。
乳腺癌的转移
1.乳房内蔓延:早期癌细胞沿乳腺导管在导管内蔓延生长,进一步发展则突破导管进入导管外组织间隙浸润扩展,晚期病例则可能浸润皮肤、累及胸肌、胸壁等周围组织。肿瘤在乳房内的蔓延程度影响患者治疗中的保留乳房的成功概率,肿瘤在乳房内的蔓延范围越广,保乳就越困难,保乳成功概率就越低。
2.区域淋巴转移:癌细胞经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进而侵至锁骨上淋巴结,再晚则可至锁骨上淋巴结,最后经汇入静脉血流而向远处转移。腋窝淋巴结的受累情况影响手术时保留腋窝的可行性,当采用前哨淋巴结技术证实腋窝没有淋巴结受累的时候,可以免于进一步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从而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带来的患侧上肢功能的丧失,避免致残。
3.血行转移:癌细胞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也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环而致远处转移。早期乳腺癌亦可以发生血运转移。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依次为肺、骨和肝。
食道癌的转移方式
食道癌绝大大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在我国约占90%以上,腺癌占5%左右,少数为腺鳞癌、腺棘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等。播散和转移方式如下:
(1)食管壁内播散:食管地黏膜和黏膜下层有丰富地淋巴毛细管,当癌细胞浸润食管黏膜下层淋巴管后,可沿食管固有膜或黏膜下层淋巴管浸润播散,达到原发癌灶数厘米以外或更远地范围,可被误认为多中心癌。
(2)直接浸润:因为食管无浆膜层,简单直接浸润相邻器官,如喉、气管、支气管、肺门、纵隔、膜、心及心包和脊椎等处。
(3)淋巴结转移:多累及左锁骨上淋巴结或胃左动脉旁淋巴结。
(4)血道转移:晚期可血行转移至肝、肺、骨、肾上腺、脑等处。
胆管癌的转移途径
胆管癌地转移途径1、直接浸润:早期发生转移者较少,主要是沿胆壁向上、向下直接浸润,另外可经淋巴转移,最常见的是肝门部淋巴结转移,也可累及腹腔其他部位的淋巴结。
胆管癌地转移途径2、血道转移:一般出现在晚期,以肝转移最为常见,尤其是上段肝血管易侵犯门静脉,形成血栓,导致肝转移,也可向临近器官如胆囊、胰腺转移。
胆管癌地转移途径3、神经转移:肿瘤细胞常通过神经周围间隙向近端或远端方向转移。各部位的胆管癌,以肝转移最多见,尤其是高位胆管癌,其癌组织易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性血栓,可导致肝转移,也可向邻近器官胰腺、胆囊转移。就病理组织学来说,低分化腺癌的恶性程度高,很容易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及通过血液循环及淋巴管转移,手术效果差。而高分化腺癌(克拉特斯金瘤)大多数是高分化腺癌,生长较慢,不易侵犯其它器官,较少发生转移。就癌肿的生长方式来说,管壁浸润型的转移率相对较高,而内生型的转移相对几率较低。
怎样预防乳腺癌的转移
1、患者应注意功能锻炼。2、在术后1-3年关键期积极采取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复发风险。3、避免促进乳腺癌复发的各种因素:要做到不吸烟、不饮酒,避免使用含雌激素较高的美容化妆品,尽量避免接触放射性和电磁辐射。4、在患者治疗间歇回家调养期间,家属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对治疗的反应做好安排。
另外,辅助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有效防止乳腺癌复发转移,细胞免疫治疗是通过刺激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达到抑制肿瘤、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帮助机体恢复同肿瘤细胞作斗争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尽可能减少体内残存肿瘤细胞的数量,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是一种更先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大肠癌的转移与扩散
大肠癌的转移与扩散途径如下:
(一)直接浸润
由于大肠的黏膜下层、肌层血管较丰富,其周围组织较疏松,故肿瘤细胞沿肠管周径向肠壁深层浸润,其浸润范围很少超越肿瘤上下缘2~3cm,癌肿可浸润浆膜层并累及附近组织或器官,如腹膜、腹膜后组织、膀胱、子宫及输尿管等,严重者可以发生直肠一膀胱瘘或直肠阴道瘘,癌肿浸润的深度与预后有明显关系。
(二)淋巴转移
因大肠黏膜内无淋巴管存在,故只在肿瘤细胞侵犯肠壁肌层后才开始通过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按先平行后垂直的顺序进行,即先转移到与肠道平行的结肠旁淋巴结,然后再转移到肠系膜血管处的淋巴结。但直肠癌与其不同,其淋巴一流出直肠壁后,立即沿直肠上血管走行,很少发生逆行性转移,直肠癌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与转移程度比结肠癌重。淋巴结转移的有无以及转移的个数对预后有很大影响。
(三)血行转移
癌组织多在侵犯小静脉后才沿门静脉转移至肝内,大肠癌诊断时10%-15%病例已有肝转移,尸检资料2/3以上病例有肝转移;亦可经椎旁静脉丛向肺转移、经体循环转移到肺、脑、肾、肾上腺及骨骼等处:距肛门缘6cm以下的直肠癌血行转移率最高,可达50%,其次为上段直肠癌,约在20%以上。结肠癌的血行转移率不足10%。
恶性淋巴癌的转移
恶性淋巴瘤大多首先侵犯表浅和 / 或纵隔、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少数可原发于结外器官。 较多的患者在早期表现为无痛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后其他部位的亦陆续发现。淋巴结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坚韧,均匀,丰满。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期和中期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可互相融合。
纵隔也是好发部位之一,受侵的纵隔淋巴结,可以是单个的淋巴结肿大,也可以是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巨块,外缘呈波浪状,侵犯一侧或双侧纵隔,以后者较多见。
原发性肝恶性淋巴瘤少见。继法侵犯肝脏的并不少见。部分病人可以肝脾肿大为首发症状。为淋巴结以外最长受侵的部位。但这些患者大多无明显的异常。
恶性淋巴瘤约 2% 左右可发生于肺部,表现为肺野内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分叶状阴影,患者自觉症状很少。有的患者可侵犯肺门或纵隔淋巴结,一般很少有上腔静脉压迫征或纵隔肌麻痹,治疗预后也较好。由纵隔侵犯肺部的恶性淋巴瘤多靠近肺门,常常连成一片,可为单侧或双侧性,并常伴有气管旁淋巴结肿大,也易引起压迫症状,其预后不如原发于肺的病例。
小肠恶性淋巴瘤在手术时 50% 以上以有肠系膜淋巴结受侵,如小肠肿块较大,有溃疡、多发,并侵犯淋巴结则预后不佳。恶性淋巴瘤从肠黏膜下层的淋巴滤泡开始,向内侵及黏膜层,向外达肌层。由于黏膜与黏膜肌层有瘤组织侵润,正常黏膜皱襞消失变平坦。肠壁增厚、僵硬,甚至蠕动消失。
胃癌的转移有哪些征兆
绝大多数胃癌患者无显著休征,有的患者会有上腹部轻度压痛。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肿块,肿块常呈结节状、质硬,当肿瘤向临近脏器或组织浸润时,肿块常固定而不能推动,当胃癌发生肝转移时,可在肿大的肝脏触及结节状块物。
当腹腔转移肿块压迫胆总管时可发生壅塞性黄疸。胃癌转移征兆有幽门壅塞者上腹部可见扩张之胃型,并可闻及震水声,癌肿通过胸导管转移可泛起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晚期胃癌有盆腔种植时,直肠指检于膀胱(子宫)直肠窝内可扪及结节。有腹膜转移进可泛起腹水,这也是胃癌转移征兆。
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缩窄可导致部门或完全性肠壅塞。癌肿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时泛起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状均是胃癌转移征兆,亦可浸润临近腔道脏器而形成内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