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贫血和血象变化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贫血和血象变化
在出血后数小时内,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可能变化不大,不能用以评估出血的严重性。出血后3~4小时到数日内,组织液进入循环血内以补偿其血容量,即使出血已停止,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并见骨髓刺激征象,表现为晚幼红细胞,嗜多染色性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增多。后者在出血后4~5天可达5~15%,如在出血后2周,网织红细胞持续增多,提示有继续出血,大出血后数小时白细胞数增高,约在3~4天后恢复正常。
上消化道出血有哪些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也有关。
1.呕血和黑便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均可有黑便,但不一定有呕血。一般而言,幽门以下出血时常以黑便为主,而幽门以上出血则引起呕血并伴有黑便,幽门以上出血量少者可无呕血。十二指肠出血量多时,部分血液反流至胃内。亦可引起呕血。
呕血和黑便的性状,主要决定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在胃或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若在胃内停留的时间长,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变成酸性血红素而呈咖啡色或赤豆色;若出血量大,在胃内停留的时间短,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吐,则为鲜红或暗红色或伴有血块。若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结合生成为硫化铁而呈柏油样黑色;相反出血量大,速度快而急,刺激肠蠕动加快则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易误诊为下消化道出血。有时低位小肠或回盲部出血量少,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粪便亦可呈黑色,但一般不呈柏油状,易误诊为上消化道出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一般成人失血500ml以下时,由于损失血容量可被脾脏贮血和组织间液迅速补充,可以无症状。当失血量在500ml至1000ml之间时可出现乏力、心悸、口渴等症状,血压多无改变。失血量大于1000ml且失血速度快时可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因失血量过大,出血速度过快,出血不止可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上可出现头昏、出冷汗、黑蒙或晕厥;皮肤灰白、湿冷;按压甲床后呈现苍白,且经久不见恢复;静脉充盈差,体表静脉瘪陷;脉搏细弱、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同时进一步可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老年人器官储备功能低下,加之老年人常有慢性疾病,即便出血量不大,也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死亡率。
3.氨质血症
可分为肠原性、肾性和肾前性氮质血症三种。肠原性氮质血症指在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蛋白的分解产物在肠道被吸收,以致血中氮质升高。肾前性氮质血症是由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造成肾血流暂时性减少。肾性氮质血症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排泄功能降低,以致氮质贮留。
4.发热
多数病人在休克被控制后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体检可见呼吸急促、心动过速、低血压、周围血管收缩、皮肤发冷苍白及少尿,此时约丧失血容量的l/3。胸部检查要注意心脏杂音及有无早搏现象。如有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蜘蛛痣、肝掌,提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右上腹压痛,胆囊肿大伴有黄疸应考虑肝胆系统出血。出血伴有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可能为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5.血象变化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性贫血。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可无变化。在出血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在3~4h以上才出现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胃出血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胃痛、呕吐咖啡样内容物、柏油样便、头昏、心悸、恶心、口渴、面色苍白
1.呕血和(或)黑便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是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的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400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及脉搏快而弱等,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
3.氮质血症。
4.贫血和血象变化
急性大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可无明显变化,一般需要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上消化道大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止血后2~3天才恢复正常。但肝硬化和脾亢者,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5.发热
中度或大量出血病例,于24小时内发热,多在38.5度以下,持续数日至一周不等。
上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
如果人们患上了上消化道出血的话,是会出现很多的症状的,比如说:呕血或者是黑便,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的患者;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氮质血症、有的患者也会出现贫血和血象变化;有的患者也会出现发热的症状,所以,人们对此病一定要引起重视。
对上消化道出血进行诊断的话,大多是患者有引起患上此病的原发病,比如说: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等;患者出现呕血或者是黑便;一般来说,患者的病情的严重度不同,那么,就会出现相应的表现,病清比较轻微的患者一般没有症状,严重的患者就很有可能会出现血性休克;发热、氮质血症或者是急诊内镜可发现出血源也可以进行诊断。
便血的原因有哪些
一、上消化道来的血,大便呈柏油样或呈黑色
伴有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或上腹部肿块,多为胃癌出血;伴有平素有反酸、嗳气或夜间痛、饥饿痛,说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有肝病史或血吸虫病史,有可能是肝硬化食管出血。但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时,大便也可以是鲜红或暗红色,此时往往合并有呕血。 一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接受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下消化道来的血,大便是血色红
1、痔疮:痔疮是最常见的便血原因,出血多发生在排便过程中,血色鲜红、附着在粪便表面;也可在便后,呈点滴而下或喷射而出,出血量小可仅在手纸上见到鲜血。在用力排便时,可有小肿块从肛门脱出。
2、肛裂:肛裂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常常发生在便秘后,出血量较少,表现为便后肛门滴血或手纸染血,伴有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便后疼痛稍有缓解,后又开始剧烈疼痛。
3、结直肠癌:85%的早期直肠癌仅表现为便血,90%以上的直肠癌病例在初期被误诊为痔疮,其中1%~3%最终被诊断为直肠癌。直肠癌引起的便血与痔疮出血最为相近,但多数在血中或便中混有粘液和暗色血块,并伴有肛门下坠、大便变形、变细、次数增多或排便不尽;结肠癌往往有大便习惯改变,包括便秘、腹泻或二者交替,后有腹痛、腹部不适或腹部肿块,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等。
4、直肠息肉:直肠息肉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
5、结肠炎、直肠炎:引起的便血多半混有粘液和呈脓血便,并伴有腹痛、发热、排便次数增多和排便不尽。
三、全身性疾病,伴有全身出血
便血伴有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出血,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尿毒症以及某些少见的传染病。
胃出血有哪些症状
呕血和(或)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是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的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400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及脉搏快而弱等,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
贫血和血象变化。急性大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可无明显变化,一般需要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上消化道大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止血后2~3天才恢复正常。但肝硬化和脾亢者,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便血是怎么回事
便血的原因较多,几乎全消化道出血均可引起便血,但常见原因有:①上消化道出血(见呕血)。②小肠出血,如肠结核、局限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小肠肿瘤、肠套叠等。③结肠出血,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癌等。④直肠出血,如直肠癌、直肠损害、痔、肛裂等。⑤ 其他疾病,如各种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与副伤寒、钩虫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及速度。上消化道出血及小肠出血多为暗红色或黑便,由于表面覆有一薄层粘液,故常带有光泽。但若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多、肠蠕动增快时,血便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结肠与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鲜红色或较鲜红色血便。右半结肠出血,血液常与粪便相混合,可排“果酱样”血便。直肠、乙状结肠出血,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急性大量便血,患者可出现急性失血性贫血与急性周围循环功能不全的表现。便血的诊断除依据病史、体检资料外,消化系内镜检查是首选措施。 必要时还可作x线钡剂造影、核素、血管造影等检查,以帮助诊断。
0
上消化道出血原因
1.上胃肠道疾病
(1)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消化性溃疡、食管损伤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卓-艾综合征、胃手术后病变等。
(3)空肠疾病空肠克隆病,胃肠吻合术后空肠溃疡。
2.门静脉高压
(1)各种肝硬化失代偿期。
(2)门静脉阻塞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受邻近肿块压迫。
(3)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3.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囊或胆管癌、术后胆总管引流管造成的胆道受压坏死、肝癌或肝动脉瘤破入胆道。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溃破。
(3)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主动脉瘤,肝或脾动脉瘤破裂。
(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4.全身性疾病
(1)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
(2)尿毒症。
(3)血管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弹性假黄瘤等。
(4)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或其他血管炎。
(5)应激性溃疡败血症创伤、烧伤或大手术后,休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脑血管意外或其他颅脑病变,肺气肿与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应激状态。
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众多,故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病史与体征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仍然是主要的诊断步骤。
1.呕血与黑粪
小量而缓慢的消化道出血,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软弱或头昏,有的仅在做呕吐物或粪便的潜血试验检查才被发现。一般而言,上消化道出血以呕血或黑粪为主,这还取决于出血的数量及其速度,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呕出的血液呈紫红色或鲜红色,严重的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征象,过快的肠蠕动致使出现暗红色甚或鲜红色的血便,易与下消化道出血相混淆,如血液贮留胃内,与胃酸接触后转变为酸性血红蛋白,使呕出的血液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如血液停留在肠内较长时间,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经细菌作用结合成硫化铁,致使粪便变黑如沥青,又称柏油样便,出血量超过60ml即可引起黑粪。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出血或出血持续不止,则出现心悸,冷汗,烦躁,面色苍白,皮肤湿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以及昏厥等循环衰竭现象,若短期内失血量超过总循环血量的1/3,可危及生命。
3.贫血和血象变化
在出血后数小时内,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可能变化不大,不能用以评估出血的严重性。出血后3~4小时到数日内,组织液进入循环血内以补偿其血容量,即使出血已停止,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并见骨髓刺激征象,表现为晚幼红细胞,嗜多染色性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增多。后者在出血后4~5天可达5~15%,如在出血后2周,网织红细胞持续增多,提示有继续出血,大出血后数小时白细胞数增高,约在3~4天后恢复正常。
4.发热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所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3-5天后降至正常引起发热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5.氮质血症
在上消化道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成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大多不超过14.3mmol/L,3-4日后降至正常。如病人无呕吐或失水,肾功能良好,血尿素氮不断增高则常提示有继续出血。
大便异常颜色与疾病有关
灰白色
如果大便的颜色是白陶土样的,有可能是黄疸或由于结石、肿瘤、蛔虫等引起的胆道阻塞,导致胆黄素无法随大便排出。
黑色
如果没有吃猪血,又没有吃可能拉黑便的药物,大便出现黑色,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胃和十二指肠出血,血通过几米长的肠道,发生各种化学变化,逐渐变黑,因此,这些地方出血,量又不是很大的话,大便应该是黑的。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因溃疡病出血的约占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除溃疡病之外,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红色
拉血便,多是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肠、直肠、结肠,由于路程短,化学变化少,这些部位出血,大便应呈红色。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血来不及在肠道里过多停留,拉出来的大便也是红色。
胃出血的常见5大症状
胃出血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呕血和(或)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是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的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400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及脉搏快而弱等,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
3.氮质血症。
4.贫血和血象变化。急性大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可无明显变化,一般需要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上消化道大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止血后2~3天才恢复正常。但肝硬化和脾亢者,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5.发热。中度或大量出血病例,于24小时内发热,多在38.5度以下,持续数日至一周不等。
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后况很严重,若发觉不对劲的地方还请及时去往正规的医疗部门进行就诊,专家指出:应警惕老人隐匿出血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出血前多有腹痛、上腹不适、呃逆等消化道紊乱症状,无症状者仅占19%;而老人由于感觉不灵敏或反应迟钝,39.8%的人上消化道出血之前毫无感觉,没有任何先兆。即使有些不适也说不准确,等到出血积累到一定量,突然发生呕血或黑便时,病情已十分严重。所以对老人的轻微腹部不适、消化道症状,甚至不安烦躁等情绪改变,都不要轻易放过,要注意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的蛛丝马迹。
饮食护理
出血活动期禁食。
①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患者出血停止6h后进食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流食和水温不宜过热,以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软食,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少食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不食生拌菜、粗纤维多的蔬菜、刺激性食品、硬食、饮料,如浓汁鸡汤、肉汤、浓茶、咖啡等。
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出血停止24h后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冷流质饮食,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避免诱发和加重腹水和肝性脑病,避免进食硬食和带刺食物(如:花生、苹果、瓜子、核桃、鱼和排骨等),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管、粘膜而再次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众多,故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一)病史与体征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仍然是主要的诊断步骤。
小量而缓慢的消化道出血,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软弱或头昏,有的仅在作呕出物或粪便的潜血试验检查才被发现。一般而言,上消化道出血以呕血或黑粪为主,这还取决于出血的数量及其速度。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呕出的血液呈紫红色或鲜红色,严重的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征象,过快的肠蠕动致使出现暗红色甚或鲜红色的血便,易与下消化道出血相混淆。如血液贮留胃内,与胃酸接触后转变为酸性血红蛋白,使呕出的血液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如血液停留在肠内较长时间,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经细菌作用结合成硫化铁,致使粪便变黑如沥青,又称柏油样便。出血量超过60ml即可引起黑粪。
急性大量出血或出血持续不止,则出现心悸、冷汗、烦躁、面色苍白、皮肤湿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以及昏厥等循环衰竭现象,若短期内失血量超过总循环血量的1/3,可危及生命。在出血后数小时内,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可能变化不大,不能用以评估出血的严重性。出血后3~4小时到数日内,组织液进入循环血内以补偿其血容量,即使出血已停止,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并见骨髓刺激征象,表现为晚幼红细胞、嗜多染色性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增多. 后者在出血后4~5天可达5~15%。如在出血后2周,网织红细胞持续增多,提示有继续出血。大出血后数小时白细胞数增高,约在3~4天后恢复正常。血尿素氮增高,可达40mg/dl, 由于肠内血液蛋白消化产物的吸收以及休克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所致。出血停止,血尿素氮在2~3日内降至正常。如病人无呕吐或失水,肾功能良好,血尿素氮不断增高则常提示有继续出血。
1、发现上消化道出血,要对出血的程度作一估计(见表36-2),以利于制定治疗方案。
应激性溃疡是在机体应激状态下发生的胃急性糜烂与浅表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多有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因素,前者多发生于服用水杨酸制剂、保泰松、消炎痛、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利血平或酒精之后,由于胃粘膜上皮的脂蛋白受损所致;后者多发生在败血症、颅内病变、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休克、大手术之后,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胃粘膜血管痉挛收缩,迷走神经兴奋使胃粘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而加重粘膜缺血缺氧和胃粘膜糜烂出血所致。根据上述病史,诊断不难。近年来由于纤维内窥镜的广泛应用,检出以急性胃粘膜糜烂和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糜烂性胃炎日益增多,病人多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表现,上述病史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
伴有吞咽困难的呕血,多起源于食管癌或食管溃疡。食管责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系食管内压力突然增高导致食管胃连接处纵行撕裂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生在剧烈呕吐、咳嗽或用力提物之后。
由胆道出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多系胆道蛔虫、胆道炎症或胆石引起,其特征是在反复发作右上腹绞痛、发热、黄疸等胆道感染症状之后出现周期性呕血或便血。
(二)纤维胃镜检查 可以检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的病变,有条件的单位能在急性出血时进行,可直接窥见活动性出血病变的状况和部位,通过活体组织学检查大多可以明确诊断。大量实践证明,在急性出血期内进行内窥镜检查是安全的,检查距出血时间愈近,诊断阳性率愈高,只要操作熟练,应用得当,不会加重出血。检查前用冰水洗胃,可使视野清晰。受检者的血红蛋白不应低于5g/dl,检查期间给 予吸氧,以防发生心肌缺氧所致的严重并发症。
(三)X线钡餐检查 仍为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确定出血的病因和定位。如用钡剂和空气双对比造影更可以查出胃粘膜表浅病变或溃疡,其诊断符合率与内窥镜检查相近似,并可起相互补充的作用。但钡餐检查不适用于急性活动性出血期间,仅应用于慢性出血或出血已停止病例的检查。
(四)选择性血管造影 如果内窥镜检和钡餐检查仍不能确定出血病因者,可作选择性血管造影,经股动脉插管至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各分支内,注入造影剂,可以发现造影剂外溢、曲张静脉、血管瘤、血管发育不良和动静脉畸形等改变,可应用于急性出血期间的检查。
(五)放射性核素显像 是近年开展的一种非损伤性检查方法,现用99mTc标记红细胞的腹部γ闪烁扫描,具有能持续动态观察和灵敏度高的优点,当消化道出血仅占全身总血容量的1%时,即可检出,加上标记的红细胞在24小时后扫描仍能显像,故对间歇性出血的诊断有独特的价值。缺点是对出血的病因和定位诊断的作用有限,特异性差,其临床应用尚受到一定的限制。
大便异常颜色与疾病有关
灰白色
如果大便的颜色是白陶土样的,有可能是黄疸或由于结石、肿瘤、蛔虫等引起的胆道阻塞,导致胆黄素无法随大便排出。
黑色
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其间大部分是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除溃疡病之外,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如果没有吃猪血,又没有吃可能拉黑便的药物,大便呈现黑色,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胃和十二指肠出血,血经过几米长的肠道,发作各种化学变化,逐步变黑,因而,这些当地出血,量又不是很大的话,大便应该是黑的。
红色
拉血便,多是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肠、直肠、结肠,由于路程短,化学变化少,这些部位出血,大便应呈红色。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血来不及在肠道里过多停留,拉出来的大便也是红色。
便血的原因有哪些
一、上消化道来的血,大便呈柏油样或呈黑色伴有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或上腹部肿块,多为胃癌出血;伴有平素有反酸、嗳气或夜间痛、饥饿痛,说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有肝病史或血吸虫病史,有可能是肝硬化食管出血。但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时,大便也可以是鲜红或暗红色,此时往往合并有呕血。一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接受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下消化道来的血,大便是血色红
1、痔疮:痔疮是最常见的便血原因,出血多发生在排便过程中,血色鲜红、附着在粪便表面;也可在便后,呈点滴而下或喷射而出,出血量小可仅在手纸上见到鲜血。在用力排便时,可有小肿块从肛门脱出。
2、肛裂:肛裂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常常发生在便秘后,出血量较少,表现为便后肛门滴血或手纸染血,伴有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便后疼痛稍有缓解,后又开始剧烈疼痛。
3、结直肠癌:85%的早期直肠癌仅表现为便血,90%以上的直肠癌病例在初期被误诊为痔疮,其中1%~3%最终被诊断为直肠癌。直肠癌引起的便血与痔疮出血最为相近,但多数在血中或便中混有粘液和暗色血块,并伴有肛门下坠、大便变形、变细、次数增多或排便不尽;结肠癌往往有大便习惯改变,包括便秘、腹泻或二者交替,后有腹痛、腹部不适或腹部肿块,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等。
4、直肠息肉:直肠息肉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
5、结肠炎、直肠炎:引起的便血多半混有粘液和呈脓血便,并伴有腹痛、发热、排便次数增多和排便不尽。
三、全身性疾病,伴有全身出血便血伴有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出血,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尿毒症以及某些少见的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