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防疫应急
鼠疫的防疫应急
1、家中或单位发现死老鼠,应立即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
3、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
4、接触过鼠疫病人者应主动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5、立即采取统一的灭鼠、灭蚤行动。
6、发生疫情,须服从当地政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挥。
7、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疫区。
鼠疫应该做哪些检查
1.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则因出血程度而异,血小板可减少。肠炎型者可有血样或黏液血便。
2.细菌的分离和鉴别 取血、脓、痰、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材料送检。一般检查程序包括显微镜检查、培养、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实验,简称四步试验,以上四步均获阳性结果可确诊鼠疫。
3.血清学检查
①间接血凝反应(IHA)。是将鼠疫特异性抗原(或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与被检材料混合,用于检查和测定鼠疫抗体(或抗原)。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性高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不仅可检查活菌和死菌,也可检查可溶性抗原以及污染、腐败的材料。70年代于我国得到普遍推广,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
②荧光抗体染色镜检(IFA)。具有快速、敏感度及特异性较高的优点,但有假阳性或假阴性。
③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敏感、高度特异,不仅是目前鼠疫监测、查源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追索诊断,作为补充IHA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④葡萄球菌A蛋白的血凝改进方法(SPA-IHA)。比间接血凝的检出率高,方法更简便,适于野外基础实验使用。
4.以传统的“四步检验”法为“金标准”,用4对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鼠疫动物材料,从而探索一种鼠疫快速诊断的方法。
肺鼠疫怎么办
肺鼠疫西医治疗
1.疑似病人均应报告疫情,肺鼠疫须严格呼吸道隔离至痰菌阴性,控制鼠间鼠疫。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 灭蚤以切断传播途径,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4.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疫区居留者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在2周前接种菌苗,有效期1年,接触病人者可用药物预防。链霉素每天1g肌注,或磺胺嘧啶4g/d分,4次口服。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
治宜清血热、解疫毒,兼以活血化瘀。
(一)治疗
本病发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传染性强。必须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1.消毒隔离:严格隔离,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病人排泄物。医护人员有严密的自身防护措施如: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沙布口罩,穿第筒胶鞋,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2.病原治疗: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传统常用药物包括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
链霉素是首选药物,成人剂量每天30mg/kg,分2次肌注或首剂1g肌注,后改为0.5g,1次/6h。严重病例首次1g,后改为0.5g,1次/4h,病情好转后改为1次/6h。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疗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四环素对链霉素耐药时可使用。轻症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后每日2g;严重者宜静脉滴注,第1次0.75~1g,每日2~3g,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疗程7~10天。
氯霉素每天60mg/kg,分4次口服或静滴,疗程同上。
目前最有效的抗生素为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单一药物有效。
3.对症支持:急性期绝对卧床,足量补液以利于毒素排出。补液、输血或血浆。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者应予以吸氧,纠正休克。淋巴结肿大在局部应用5%鱼石脂乙醇外用,脓肿形成可切开引流。注意保护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时强心和抗休克治疗;有Dic者采用肝素抗凝疗法;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如何预防鼠疫
(一)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 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
1.灭蚤 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三)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出血热的有效预防措施
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据调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密度在1%左右,就能控制出血热发病。因此,在疫区应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做好个人防护,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
应在疫区反复深入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将鼠的密度控制在1~2%以下。
(一)监测是卫生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本病流行病学监测包括
1.人间疫情监测:包括及时掌握疫情,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登记要详细,必要时应进行个案调查和采血检查抗体,以核实疫情。
2.鼠间疫情监测:逐渐查清疫区和非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和带毒率。并进行宿主动物带毒率的动态调查,监测地区:重要城市、港口和交通要道等。监测时间:在本病高峰前进行。监测对象和数量:家鼠、野鼠各100只以上,实验用大白鼠等也要定期检查。
(二)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措施。
1.灭鼠:以药物毒杀为主,应在鼠类繁殖季节(3~5月)与本病流行季节前进行。采用毒鼠、捕鼠、堵鼠洞等综合措施,组织几次大面积的灭鼠。
2.防鼠: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不宜睡上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整顿环境,以免鼠类窝藏。
3.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
(三)灭螨、防螨
在秋季灭鼠可同时用杀虫剂进行灭螨,主要杀灭部队经常活动地区的游离螨与鼠洞内螨。防螨应注意:①不坐卧于稻草堆上;②保持室内清洁,曝晒与拍打铺草;③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所和叮咬机会;④亦可用5‰敌敌畏溶液喷晒衣服开口处,有效时间约半日。
(四)疫苗应用的展望
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的疫苗可分为二类,一种是鼠脑纯化疫苗,另一种是细胞培养疫苗;另外还有减毒活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也在研究中。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经鼠蚤传播
通过蚤为媒介,构成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上耍传播途径。啮出动物病死后,染有鼠疫耶尔森菌的蚤类则很快离开尸体,另寻新的宿土,这样就造成了鼠疫在鼠间的流行,以至波及人类。
2、经皮肤传播
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宣接接触病人的脓6l或痰,经皮肤伤门而感染。在白然疫源地得到某种程度控制情况厂,尤其首发病例,由于猎取早獭等经济动物而经皮接触感染、更具重要意义。
3、吸道飞沫传播
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疫并不对周围这成威胁。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并可引起人间的大流行。
4、原发性肺鼠疫及由腺鼠疫转化的肺鼠疫病人在呼吸、谈话、咳嗽时,可喷出含鼠疫菌的飞沫,使周围的人吸入而得病,造成鼠疫流行。此外剥病鼠或野生动物皮毛时,也可吸入鼠疫病菌,使人患肺鼠疫。
5、鼠疫在我国被列为甲类传染病,一旦发现病人应马上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病人应严格隔离治疗,周围的居民在一段时刻内不要随便外出,由医生观察是否传染上了鼠疫。病人的住地、分泌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尸体应包严后焚化。平时应积极灭鼠、灭蚤,以防止鼠疫流行。
鼠疫出血热之间的区别
鼠疫应是流行性出血热,这种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导致的,但是老鼠可以作为传染源,鼠疫是借助跳蚤进行传播的一种传染病,并且两者的致病菌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出血热不是鼠疫。
流行性出血热的疑似病例为:有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有少尿低血压。
确诊病例:
1.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
2.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
4.从病人血液或尿中检查到出血热病毒抗原;
5.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出血热病毒,或检测到病毒RNA;
鼠疫: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 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 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 具有毒血性症候、迅速虚脱;
4. 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 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确诊病例:
1. 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 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鼠疫能预防吗
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鼠疫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腺鼠疫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淋巴结炎 此病有明显的外伤,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轻。
2.丝虫病的淋巴结肿 本病急性期,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常同时发生,数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状轻微,晚上血片检查可找到微丝蚴。
3.免热病 由免热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轻,腺肿境界明显,可移动,皮色正常,无痛,无被迫体姿,预后较好。
(二)败血型鼠疫 需与其它原因所致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应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鉴别。
(三)肺鼠疫 须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型炭疽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的病原学检查鉴别。
(四)皮肤鼠疫 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
临床上哪些疾病要和鼠疫相鉴别
腺鼠疫应与急性淋巴结炎、兔热病等鉴别。败血症型鼠 疫需与其他原因所致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应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鉴别。肺鼠疫需与大叶性肺炎、支原 体肺炎、肺型炭疽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的病原学检查 鉴别。皮肤鼠疫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
鼠疫危害
中毒症状十分明显
染上鼠疫者,在患病的过程中,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谵语,全身中毒症状十分明显,医救不及,迅速大批死亡。
细菌在消化道繁殖,形成人体血栓
鼠疫具有自然疫源性,一般先流行于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常借蚤类为媒介而传染于人,首先呈散发性发病,继则流行成疫。鼠疫杆菌在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但在阴湿处、低温及有机物内生存时间较长,在脓液和痰中可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存活数周,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可在尸体内存活数月;在蚤类粪中可活至一个月,故易于造成流行。这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不依赖人而长期在啮齿动物中生存,人进入疫区与传播媒介或染病的动物接触后被感染。已发现数十种蚤类具有传播鼠疫的能力。由于蚤的前胃有逆生的角质棘状突起,当蚤吸入含菌血后,细菌即在消化道繁殖,形成血栓,当它再叮咬人时,吸进的血液遇阻反流,病菌随即而侵入人体。人对鼠疫无天然免疫力,不分种族、性别及年龄均易感。
皮肤损害、全身感染、败血症
鼠疫杆菌侵入人体后,偶或在局部形成皮肤损害,形成民间所谓鼠疫性脓疱,但一般不留痕迹。病原菌大多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剧烈的炎性反应,成为第一级原发性淋巴结炎,其附近的淋巴结也可受累,但炎性反应较轻,称第二级原发性淋巴结炎。若病变仅局限于淋巴结,即成为腺鼠疫。重症者,病原菌自此侵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感染,成为继发性败血症。感染更严重者,病菌直接侵入血循环成为原发性败血型鼠疫。如病原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则成为原发性肺鼠疫,并由此可继发败血症。败血型鼠疫也可引起继发性淋巴结炎和继发性肺炎。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50%~90%、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70%~100%、败血型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100%。应紧急处理,明确诊断,联合用药及对症治疗。
疾病之所以会带来危害,是因为我们在治疗的路程上耽误了救治时间。上述的内容介绍就是说的鼠疫会带来哪些危害的讲解,你了解了吗?专家提示,鼠疫还是以预防为主,毕竟这种疾病,目前来说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供我们应用。
我国出血热防控措施方案
出血热,全称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病毒性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发现,出血热的传染源不是病人,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出血热的传染源是野外鼠类,其中黑线姬鼠、莫氏田鼠是重要传染源。前者分布于野外、田间、粮垛、草堆,与人类接触机会多,后者分布于草原地区,与人类接触相对较少。我国南方为出血热疫情常发地区,国家针对出血热疫情制定防控方案,本文中为您详细介绍。
我国出血热防控措施方案: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一、监测:
监测是卫生防疫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应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好。但监测是手段,控制是目的,监测要为控制服务。出血热流行病学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鼠间疫情(或称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监测、疫区监测、病原类型监测、传播途径监测、易感人群免疫情况监测和预防(控制)效果监测等。各疫区应普遍开展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
二、灭鼠防鼠:
为了取得预防和控制本病的良好效果,必须加强领导,认真落实组织措施。以灭鼠为主,灭鼠和防鼠相结合。重视效果评价,坚持长期战斗。
(一)灭鼠
1.方法:以毒饵法为主,结合器械捕打和改变鼠的栖息条件。由于猫能携带病毒,本病疫区不宜提倡养猫。
2.本病系通过接触带毒鼠或其排泄物传播,因此在灭鼠时应尽量减少人与鼠的接触。疫区应严禁玩弄鼠类,发动群众灭鼠时,严禁采用交死鼠或鼠尾的做法,应根据效果考核的结果来评价灭鼠成绩。
(二)防鼠:
新建和改建住宅时,必须遵照防鼠要求,安装防鼠设施,以防止鼠类侵入。
三、灭螨防螨:
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四、食品卫生及其管理:
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在本病疫区特别是家鼠型疫区,除开展灭鼠工作外,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五、加强消毒工作:
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六、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体防护:
凡是在疫区生活或劳动的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
七、预防实验室感染:
严格执行《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以防发生实验室感染。
八、野外作业工地的预防措施:
水利、农垦、国防、桥梁、铁路等野外作业工地,在施工前均应进行流行病学侦察和疫源的监测,如属出血热疫区或可疑疫源地,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事先做好灭鼠防病工作。
鼠疫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鼠疫三方法
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预后
以往腺鼠疫的病死率自20%~70%不等,自应用抗菌药物后,病死率已降至5%左右。肺型、败血症、脑膜型等鼠疫患者在未接受特效治疗时几无一幸免,如及早积极处理,则可转危为安。
鼠疫应该如何预防
(一)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 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 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
1.灭蚤 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 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二)预后
肺型、败血型鼠疫患者若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年龄愈小或愈老者预后愈差,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每可转危为安。
(三)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 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 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避免去鼠类滋生地。如去鼠疫流行地区,采取对啮齿类动物和跳蚤的防护措施。
避免接触在路边或林中发现的有病或死去的动物。当大量啮齿类动物死于鼠疫,蚤类叮咬的危险就很高。携带病菌饥饿的蚤类必急于寻找新的宿主。在森林或野外有许多啮齿类动物生活地方,要仔细照看儿童和宠物。
到鼠疫流行地区的国际旅行者被感染鼠疫的危险性不大。
如要去鼠疫流行地区,可向医生或健康部门咨询有关情况。
向医生或健康部门及时报告所有疑似病例。
鼠疫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腺鼠疫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淋巴结炎 此病有明显的外伤,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轻。
2.丝虫病的淋巴结肿 本病急性期,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常同时发生,数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状轻微,晚上血片检查可找到微丝蚴。
3.免热病 由免热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轻,腺肿境界明显,可移动,皮色正常,无痛,无被迫体姿,预后较好。
(二)败血型鼠疫 需与其它原因所致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应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鉴别。
(三)肺鼠疫 须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型炭疽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的病原学检查鉴别。
(四)皮肤鼠疫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