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老师拌嘴父母应该怎么办
孩子和老师拌嘴父母应该怎么办
当孩子做错事或失败时,善于说服的父母,会先赞美孩子一番,“嗯!你做得不错!”“你满用心的去做了,不错了!”这就是第一阶段的感化,接着婉转地告诉他失败的原因,也就是父母的看法,然后加上鼓励的结束语,也就是期望,告诉他“只要你多注意一点,下次一定会更好”。
其实,上述讲过的沟通公式,是一个有名人物惯用的绝招,这个人是谁?有没有人知道?拿破仑。 希尔?柯维?他们都很厉害,不过都不是。是戴尔。卡耐基,这个是他的绝招。人际关系第一权威的人际关系绝招。可是,卡耐基也提到了这个方法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就是要慎用一个词,这个词就是--但是。举例,如果你说:某某,这次你的成绩进步了,我们都很高兴,但是,如果你能多加强一下代数,那就更好了。受到鼓舞的某某,在听到“但是”这个词的时候,很可能会怀疑到前面的赞美之辞,即使不怀疑,赞美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不妨把“但是“去掉。比如:某某,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你在数学方面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一定会跟其他科目一样好。也要注意“但是”的某些同类:就是、不过等等。
另外,多用疑问句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的头脑自行思考,创造。
焦虑症怎样护理
一、父母的支持理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精神支柱。父母应该正确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父母的期望往往的考生最担心的因素之一。另外,父母在给予孩子充分的营养支持时,也要给予孩子最大的精神支持,告诉孩子尽力就行,不要给自己太大的精神压力。
二、轻松的学习环境
因为在学校,一个班的孩子都是在一起学习的,这个时候,老师需要适当地提醒考生各种学习和高考的注意问题,但是不要过于频繁,老师和父母的唠叨会让孩子的思想压力更大。而在家的时候,父母尽量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不要以为自己陪在孩子旁边对孩子是好的,其实这样孩子会觉得非常的难受,觉得自己没有了自由,做什么都要在父母的监管下,所以,父母和老师的行为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让关爱变成了伤害。
三、积极的自我暗示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无论在月考或是模拟考生中考得多差,都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和斗志。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醒自己只要加倍努力,吸取这次的教训,下次会考好的。这种暗示考生都会有的,但是有些考生如果长期在这种成绩不如意的情况下,就要由父母或者是老师来提醒了。
四、定期沟通
高考学生往往有很多的心里话想说出来,但是因为平时在教室里面大家都是埋头学习,想说也没有适合的对象。这个适合,父母和老师就要充当好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要从孩子的角度来体会和理解孩子的心情,并且就孩子的烦恼给予最大的帮助,使孩子的负担减轻,从而缓解焦虑的症状。另外,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要定期组织一些有助于学生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座谈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正常的,而不是自己真的有严重的病。
培育孩子情商需绕开的误区
3岁前务必亲子同住
亲情和信任是父母首先要建立的亲子关系。宝宝出生后,要坚持母乳喂养,多和宝宝进行皮肤接触;宝宝哭的时候要马上照料,使宝宝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很多父母以为不能孩子一哭就给予安慰,否则会惯坏孩子。殊不知六个月以内的宝宝只能用哭来表达需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那么将来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出现急躁攻击或者冷淡孤僻两种极端。
专家说:“小孩三岁以前最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倪倪的父母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了美国,把她丢给了爷爷奶奶。年老的爷爷奶奶没有太多精力照顾她,所以倪倪小时候过得很孤独。她六岁的时候父母回来了,但倪倪已经变成一个有自闭症的小女孩。
抑制锻炼必不可少
八个月时,宝宝的情绪抑制中枢开始发育,这个阶段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抑制锻炼。一些坏习惯如果这个时候不纠正,将来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佳佳在幼儿园时老喜欢打小朋友的脸,老师怎么说她都不听。原来佳佳以前打过奶奶一巴掌,奶奶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笑了,于是佳佳就把打别人嘴巴当成打招呼的方式。
一些父母觉得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很困难,专家给出了几个好建议:
彤彤老喜欢把东西塞到嘴里,怎么办呢?爸爸妈妈可以在彤彤喜欢的东西上涂一层大蒜汁,告诉她那是臭的、辣的,不要放到嘴里。彤彤真的尝到苦头后,就再也不会把东西放到嘴里了;
有些小朋友特别依恋妈妈,妈妈一离开就哭闹不止,这时妈妈可以和小朋友玩“byebye”游戏。和小朋友说“bye?瞓ye”,暂时离开一会儿,再回来。要让小朋友觉得妈妈不是一直离开,她还会回来,这样,小朋友上幼儿园就不会一直哭闹不止了。
有意识培养承受力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承受能力差,经不起一点挫折。专家指出,承受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在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要告诉他们游戏就有输赢,不要老是让着、迁就孩子。平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称赞其他小朋友,让孩子知道优秀的人不止他一个,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
承受力的培养可以从平常的游戏开始训练。专家提供了三种游戏方案: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和角色游戏。父母可以循序渐进,带领小朋友开展这些游戏,并从中教会小朋友如何与人相处,接纳他人,学会承担失败,克服困难。
家长对上早教班的误区
误区一:最好的老师和早教机构等于最好的早教
在生活中,很多年轻父母认为最好的早教就是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幼儿园和找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常常看到很多年轻父母为了给孩子寻求一个好老师和幼儿园而四处奔波。家长们认为,最好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为孩子找到一位好的老师和幼儿园才是早教的关键所在。对此,呼和浩特红黄蓝亲子园嘉茂分园园长苗长喜表示:"每个老师和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但是这个'好'未必真的适应你的孩子,作为父母要好好思量什么样的才是最适合孩子的,适合的才是好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不要一味地追求最好的学校。想培养出一个健康出色的孩子,仅仅有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家长应该有正确的早教意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误区二:把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角色让给老人和学校
很多母亲在休完国家规定的产假后,就不得不回到了工作岗位。孩子很小只能托付给老人和保姆,在进入幼儿园前,所受到的教育是不正规不科学的。老人对孩子往往溺爱有加,凡事以包办代替为主,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能力,生活范围的局限性导致在入园后显示出缺乏社交能力、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现象。某幼儿园老师表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的言行和榜样力量在日后是任何一位好老师、好学校都无法代替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师,因而父母一定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早教中来,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误区三:早期教育是灌输知识和技能培训
家长在潜意识中往往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有了不切合实际的高期望值。他们将孩子的早期教育简单化为早期的智力开发。把一些超前的背诵、计算、识字等知识灌输给孩子。这也被一些家长作为孩子聪明与否的评判标准。幼儿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不仅是识字、计算,还有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幼儿更加需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生活是最好的学习内容。
如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孩子上学以后,成绩成为父母最关心的焦点。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有些父母常采用强硬的措施,有的则以物质奖励孩子,效果当时看来不错,但却不能持久。北京教育学院的关鸿教师给父母们出了一些主意,比如———
让孩子自己出考题
一位语文教师想了一个好办法,期末考试的时候让学生们自己出考题自己答,教师将根据试卷水平给学生评分。没想到这次考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为了出好考卷,同学们把全书复习了好几遍,找出了重点、难点,然后考虑怎么问、怎么答,达到了全面复习的目的。
父母们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让孩子在家中出考题,这样,孩子兴致就会高起来,同时也会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孩子们出题大多爱出自己拿手的内容,父母可以通过孩子的试卷发现孩子学习方面的长处和漏洞,从而使孩子扬长补短。另外,这种方法便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
让孩子自己改试卷和作业
有一位母亲拿来一份试卷对孩子说:“今天,我当学生,你当老师,这张试卷由我来答,你给我批改好不好?”孩子一听十分高兴,妈妈答卷的时候,孩子寸步不离,紧盯着母亲的卷子,这等于孩子复习了一遍。母亲在答卷的时候故意答错了几个地方,孩子批改起来可认真了,一笔一画,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拿不准的地方就翻书查找答案,再拿不准就偷偷去问爸爸。这种方法也可以让孩子用到批改自己的作业上。
让孩子经常当小老师
老师在孩子们的眼里都是很神圣的,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种情绪,让孩子也做一回小老师。晚饭后的一点时间,父母可以毕恭毕敬地坐着,让孩子给您上课,这样,孩子就需要认真地备课,吃透教材,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并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这比“学”的要求要高许多。
让孩子产生学习上的成就感
这一条可以说是所有方法的根本。像我们前面介绍的几个方法,都是为了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所以,聪明的父母会经常采取鼓励、表扬的方式增加孩子学习的浓厚兴趣。要做到这一点,看起来容易,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一些父母总是在不自觉中就给孩子定了很高的目标,这样,无论孩子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给他们订立的标准。让孩子在学习后能“初战告捷”,看到自己的成绩,体味到脑力劳动的乐趣,这样,孩子才会产生战胜更大困难的勇气。当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以后,父母再提高要求就不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了。
站起来摸不着,跳一跳能够到
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要给孩子成就感,是否应该把孩子的学习任务降低到最低水平,这样孩子做什么都会轻易获得成功。事实上,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如果孩子的学习目标太低,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完成,孩子就不会在学习中体会到战胜困难的乐趣。所以父母给孩子订立的学习目标最好能比孩子的实际水平稍微高一点,让孩子在付出一定努力之后可以成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站起来摸不着,跳一跳能够着。”
孩子入园小情绪多怎么办好
1、不想上幼儿园怎么办?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
>>要调整好心态,给宝宝以积极的暗示。当宝宝对我们产生依恋和依赖不想去幼儿园时,为人父母的我们往往心软、动摇。殊不知,宝宝虽小,但对大人的情感、心态却是十分敏感的,如果当宝宝察觉到我们的动摇心态时,会强化他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换句话说,我们哪怕一点点的消极心态都有可能感染到宝宝的。
所以,我们应把握好心态,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送宝宝进幼儿园,并对宝宝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
>>要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幼儿园有很多跟你一样大的小朋友,有很多很多小朋友可以跟你一起玩,还有很多玩具呢 !”“幼儿园有滑梯、有毛娃娃、有小白兔,还可以唱歌、做操,比家里好玩多了!”“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到写字、画画、唱歌、做小红花!”诸如此类暗示的话语,都可以激起宝宝对幼儿园的期待哦!
2、分离焦虑怎么办?接送要准时、不要作过多停留
送孩子入园时,有些父母看到宝宝不舍的哭闹,也会表现得太依依不舍,一会亲一下,一会抱一抱,就是走了还在门口偷看半小时,其实这样对孩子的情绪其实非常不利,只会加剧宝宝入园焦虑的严重性。
孩子新入园哭闹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是孩子适应力的问题。在心疼和无奈之余,我们更需要用正确的态度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难关。
>>收起自己对孩子不舍和担心的情绪,相信老师和幼儿园,把孩子送到教室后就不要作太多的停留。
>>要答应孩子几点接送一定要准时,千万不要拖延时间,否则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的父母来接了,自己父母还没有来,就会容易焦虑和害怕,或者对父母信任感减低、渴望回家而哭泣。
3、宝宝内心敏感怎么办?多关注、多引导宝宝
在家里,宝宝是家庭的中心,而在幼儿园,宝宝则要学会和别人分享老师的关注和爱,这种状况让宝宝很失落。
以至于有些宝宝回家后闷闷不乐,尤其是内向的宝宝,因此我们的关注点应该要多一点。
>>不妨把孩子的小名告诉老师。遇到孩子哭闹,老师以只有家人才称呼的方法叫他时,他一定会表示出非常惊讶、非常亲切、非常熟悉的,而停止哭闹和不安。
>>引导宝宝和老师交往。教育宝宝学会和老师交往,有什么需求去跟老师说,相信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能够帮助自己,爱自己。在与同伴交往方面,要告诉宝宝小朋友间要相互谦让、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与小朋友之间有了矛盾要找老师,不能打架。
>>接宝宝回家的时候,要抓紧机会跟宝宝交流。可以问他在幼儿园里都学了些什么,今天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等,了解宝宝的心理感受。特别是要经常表扬孩子,谈起老师也表扬宝宝,说宝宝在幼儿园懂得照顾弟弟妹妹,是老师的小帮手,让孩子感觉他不哭老师也在关注他,而且因为他不哭闹老师更喜欢他。
宝宝上幼儿园后父母必须做三件事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长进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长进,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能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夸奖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抱歉”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譬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3、在孩子面前正确评价老师
父母首先应该信任教师,才能协同教师工作。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父母应该维护教师形象。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今天,我们画菠萝啦!我画得可好了,但老师没有让我‘上墙’。”明智的父母应该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你能够画出比这一次更好的菠萝,他等着你下一次的菠萝呢!”然后,私下里再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情绪。
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一、孩子是问路的客人
从离开母体的一刻,孩子就开始成长为自己,虽然在父母身边,却再也不属于父母了。他们带着自己的生命和思想,开始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在最初岁月里,父母就是他的带路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孩子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做父母的就是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每一个好奇。
无论我们招待多么周到,我们都既然孩子是客人,始终都是要去属于自己的目的地,因此客人是迟早要上路的。父母所能做的,不过是尽最大可能陪孩子走一段路而已。
这种对孩子的心态就是尊重。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不是简单地表现在对孩子讲话客气,不打骂孩子,或是让孩子做出他自己的选择,家长不干涉等等,而是表现在对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成长的潜力,这种成长潜力有着自己发展的规律与方向,作为家长只要配合着这种成长力量,孩子就能将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
父母需要逐渐正视一个事实——自己的孩子已经一点一点长大,不再是那个事事需要他们指导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小娃娃。为此,家长必须学会忍受分离的焦虑,陪伴孩子一步一步走向远离自己的、独立的成年人。
二、让孩子长大
“父母为我们安排好了生活的一切,让我们只管学习,不用操心别的”,相信这是许多父母爱孩的主要方式,甚至有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父母的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包办了一切,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这就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父母的包办和溺爱其实包含了很多父母的期望,在这些期望值背后又隐藏着父母自身尚未实现的生活愿望,父母将其寄托在孩子身上,但这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象的。于是,孩子最终将生活在父母的,而不是自己构想的世界里,不能按自己对世界的愿望去生活。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三、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如果我们一直把教育孩子当作责任,感觉就像负债一样,很沉重也很有压力。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想法,教育孩子其实充满乐趣,看着他们的笑脸、看着他们健康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而且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教会我们懂得生活,让我们做一个更好更完美的人。
孩子让我们成为父母,初为父母的我们和刚来到人世的他们一样对未来是一片空白。陪孩子长大,父母碰到的永远都是第一次,虽然我们教会孩子吃饭、穿衣、走路、说话、如何生存,但是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孝顺的意义。因为有了孩子,我们看重家庭,看重责任;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更懂得人生是快乐和烦扰的交响曲,变得从容,变得坦然;因为他们,我们学会如何生活。
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是否有对孩子情绪化的责骂,不分青红皂白的惩罚?肯定是有的。但不论如何,他们都能随时原谅我们,继续给我们最温馨的拥抱,最灿烂的笑容。孩子的心境比我们更宽广!孩子教会我们真诚地宽待别人。
孩子教会我们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随着孩子的成长,从对孩子没有要求到希望他们什么都要做好,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孩子对我们呢?从什么都依赖我们到只是希望我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就好。孩子给了我们最无私的爱,我们是否知道?
孩子是父母的老师,让我们用感激的心看待他们,用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用平等的语言引导他们,用赏识的眼光赞赏他们,回归生命初期的纯真、宽容与善良,允许孩子保留心中的真善美,才能使他们成为快乐的孩子,继而成为成功的孩子!
父母威信是无形的教育力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发现不同的家庭类型往往有着不同的教育效果。如家长的文化素质、思想行为素质较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综合素质较高,比同龄人有更丰富的知识结构,在周围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很强的号召力。这其中,父母的影响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般来说,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越高,他们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也越受孩子的欢迎。由此可见,父母的威信是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基础。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这里有孩子的责任,但主要是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威信。
所谓“威信”,就是威望和信誉。威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意志和服从。父母的威信主要表现在:孩子尊重、爱戴、信赖家长;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能自愿地毫不勉强地接受。
实践证明:如果父母没有威信,尽管态度认真,教育严肃,但孩子仍然当作耳边风;相反,如果父母有威信,不用讲多少道理,孩子也能令行禁止。由此可见,要搞好家庭教育,必须努力建立和维护父母的威信。
1966年,1岁的巩俐就随着父母来到了山东济南的山东财经学院,一家人住进了学院家属区。幼年的巩俐一直喜欢各种动物,她家的小阳台上几乎成了微型动物园,鸡、猫、狗、兔都有。而令巩俐最感到困惑不解和伤心的是,那些刚刚长大的小鸡经常带着某种幻想飞下阳台而殉身。
巩俐学会说话比一般的小孩子晚,但自小就表现出演艺方面独特而很强的悟性,学童谣、背儿歌,一学就会。两岁的时候,她已经把《小燕子,穿花衣》等儿歌学会了;3岁时,她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唱得有声有色;4岁时,她把《洪湖水,浪打浪》唱得有板有眼。
7岁的时候,巩俐上了济南三合街小学,她的音乐天赋很快就得到赏识,成了文艺宣传队的成员。
8岁的时候,因为很出色,巩俐还专门去了济南人民广播电台演唱歌颂大庆工人叔叔的儿歌,一度成为当地的“小歌星”。在济南二中上中学期间,巩俐始终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另外,巩俐还表现出独特的模仿才能,总是能够把别人的言行模仿得惟妙惟肖……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巩俐都没有在文化课成绩上出类拔萃,而巩俐的4个哥哥姐姐,都是学习的佼佼者。于是,巩俐自然而然成了父母“重点照顾”的对象,因此也不可能天天唱歌跳舞了。巩俐回忆道:“我喜欢唱歌,没事就唱呀,跳呀。但除了星期六、星期天,我没办法唱和跳。平时的学习压力挺大,没有太多的时间。平时我在楼下一唱、一叫,爸妈就喊‘干什么?我们在看书!’也不让我到外面去。”
在一般的人家里,像巩俐这样在家里最小,同时又是个女孩子,肯定最受宠爱。但巩俐说:“我从来没有被娇生惯养过。”甚至巩俐一度把自己的父母当成老师。巩俐说:“小时候,因为父母是老师,很严格,什么都很严。什么也躲不过他们的眼睛。有时候我把爸妈当老师,不把他们当父母。因为他们老是让我学习,做功课。我的3个哥哥、1个姐姐,学习都非常好,我不如他们好。所以爸妈不管他们,只管我,把我看得很紧。”对于父母的“严”,巩俐开始也不理解,甚至有时候感到挺烦的,感到气愤。但就是这个“严”,使巩俐一辈子受益。
巩俐说:“爸妈从小对我特别严,他们是培养一种意识,所以我现在自主能力特别强,很独立。别人感觉在家里是老五,哥哥姐姐都那么大,都那么宠爱着,不会很自立的,但是我特别自立。这是爸爸妈妈对我的一种灌输:你要靠你自己,我们只是老师,什么也帮不了你,我们只能给你知识、给你文化,如果你不吸收,我们没有什么后门,也不会送礼。”
1983年,18岁的巩俐高中毕业了,她萌发了一个念头,要报考声乐专业。没想到父母表示了很大的理解和支持。巩俐告诉记者:“父亲说,喜欢什么你就去做,如果这行业你觉得能够做得最好,那就尽全力去做。路是人走出来的。”
当时,巩俐最缺乏的是乐器。但当时根本没有钱给巩俐买乐器。父亲费尽周折,花了10多元给巩俐买了一架旧的手风琴。这琴至今还保留着。巩俐说:“我爸爸妈妈很支持我,我没有想到。因为他们一直希望我当一个老师,希望我能够上一个中专,去学校里当一个老师。但他们支持我走艺术之路,我的心就松了,没那么紧了。”
1983年,巩俐报考了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和曲阜师范学院艺术系的声乐专业。这两个学校的毕业生最基本的职业是教师。巩俐说:“我受老师的影响太深了,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姐姐、嫂子、两个哥哥都是老师,我在老师堆里呆着,影响太深了,没接触过别的职业。我爸爸说,当老师多好,工资也稳定,他们已经这个年纪了,天天跟学生在一起多好。现在我感觉到了,跟学生天天在一起,我觉得很年轻。”
也就是说,巩俐最初的选择并不是演员,而是艺术类的教师。这多多少少也受了作为教师家庭的影响。但最终名落孙山。
事实上,有了报考艺术学院的失败,却使巩俐在艺术之路走得更彻底——和全国所有的屡败屡战的学子一样,巩俐走向了一边打工,一边复习准备高考的路子。她先后在济南市公安局当过解说员,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当过资料员,在山东大学幼儿园当过阿姨。当时,济南市公安局办了一个预防刑事犯罪的展览,巩俐就成了其中的解说员,每月工资30元。发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巩俐花26元给父亲买了一件人造棉袄;发第二个月的工资的时候,就给母亲买了一条纯毛围脖。这是巩俐用自己挣来的钱送给父母的第一件礼物,至今被珍藏着。
父母的威信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孩子自觉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那么,父母怎么才能在孩子心中有威信呢?
1.要有高尚廉洁的品格。父母的品格修养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高尚廉洁的品格一般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与勤奋、对他人的热忱与宽容、对生活与困难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如父母具备了这些品格,就会赢得孩子的崇敬与爱戴。
2.要有广博的知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进行探索。作为父母必须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这就要求父母自身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父母的文化知识修养对孩子学习品质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会在孩子心目中获得较高的威信。
此外,还有父母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与孩子建立平等、民主关系,父母之间的和睦、友爱与意见一致等,也会直接影响父母的威信和对孩子教育的效果。
怎样从孩子叛逆看教养弊端
很多宝宝都会经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开始跟父母顶撞,开始跟家长们们对着干。而且家长们越是让孩子如何做,孩子越 是不听,非要不那么做。孩子最常说的一个词慢慢变成“不”。这实在让父母们非常头痛。那么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多叛逆的行为呢?
更让人奇怪的是,每当父母把孩子如何顽固执拗的表现告诉幼儿园的老师,老师却很可能不认同;父母告诉其他和孩子接触过的熟人时,他们往往也会表示诧异:“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没有你说的那么捣乱啊!”当父母听到别人这样说时,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的姗姗就是这样,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姗姗热情、爱学习、容易相处、乐意照老师的要求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在家里,姗姗总是闹 别扭,特别是对爸爸说的话,她一般都要反对一下,让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个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评价,是孩子在父母和别人面前的表现真的有那么大的 不同,还是另有塬因呢?
孩子为什么说“不”?
几 年前,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 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 等等。
看了小学生们对自己爸妈的不满意,你有什么想法?第一,这是对小学生做的调查,与我这个幼儿家长何干;第二,就算有对上号的地 方,恐怕你也不愿意把这样地父母形象何自己连接在一起。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我们身上多少会有体现。别以为 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没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理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的确,孩子的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向父母说“不”的 理由。
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塬因。其实,有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姗姗 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逢到 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 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把孩子当小小孩对待
再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地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塬因。
比 如,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姗姗听了以后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天,姗姗提出晚饭后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妈妈左思 右想一番,还是以“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碎片刺破手怎么办?”等理由拒绝了她。没有做成事情,姗姗可不高兴了,睡觉时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还 赖在爸妈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处罚她。
第二天晚上,姗姗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饭后姗姗又提起洗碗的事,妈妈再次重复昨天的理由,没想 到小姨却爽快的说:“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够不着水龙头,我给你垫个小凳子,万一碗摔坏了也没关系,小姨再买新的。”小姨话刚说完,姗姗就兴奋的大叫起 来:“谢谢小姨。”接着,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认真、仔细。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见,父母确实要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难道孩子天生就是一个不听话、爱捣乱的孩子吗?孩子真的想做一个处处和爸妈作对的人吗?其实应该说,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长。
换个角度来说,父母喜欢乖孩子的真实理由是什么?我们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作对的目的何在?其实说穿了,还不是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这样的心态对待自我意识萌发,独立性、自主性正蓬勃发展的孩子,是否有点太自私、也太短视了呢?
为了孩子不再叛逆,父母要好好找找自己的问题,看看是不是在教养方法方面有些错误需要纠正呢。
宝宝入园后必知的技巧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学会写自己名字……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
对不容易适应的孩子,父母应该尽量避免问他“今天在幼儿园老师对你好吗?”“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唱歌了吗?”等等,避免让孩子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不良的情绪体验中。如果孩子说不喜欢幼儿园,或者不喜欢老师,父母应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与他谈幼儿园的事。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幼儿园中,有一个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玩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就希望一起玩。一开始这个孩子只盯着小朋友,不说话。当他看到小朋友不理他时,就扑上去,一把推开那个小朋友,抢了小汽车……这仅显然是孩子缺乏交往技巧的表现。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如何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如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待交往技巧。
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大方地向别人问好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3、在孩子面前正确评价老师
在培养孩子方面,父母和教师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父母首先应该信任教师,才能协同教师工作。千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指责教师。刚入园的孩子,需要对老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父母应该帮助他们维护教师形象。
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今天,我们画菠萝啦,我画得可好呢,但老师没有让我‘上墙’。”父母不应该说:“你们那个老师偏心。”明智的父母应该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你能够画出比这一次更好的菠萝,他等着你下一次的菠萝呢!”然后,私下里再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情绪。记住,理智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维护老师的形象,而不是相反。
4、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入园之初,父母要主动帮助老师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向老师价绍孩子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让老师真实地掌握孩子的特点,以便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接近孩子,使孩子对教师形成信赖、依恋的心理。幼儿入园后,父母同样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表现告诉老师,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样既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指导孩子的方法,也有利于老师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消除孩子的顾虑、不安,促进孩子的成长。
父母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直接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家园联系。此外,幼儿园各种活动,如六一儿童节、亲子运动会,以及父母开放日,父母要积极参加,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方法,亲眼目睹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全面了解孩子,才能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使教育发挥最大效率。
减压减负和孩子沟通是基础
1.懂得自己和自己沟通
很多人认为,沟通主要是和他人沟通,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人最关键的是和自己沟通。因此,孩子们在有压力的时候,一定先要和自己沟通。孩子要理清自己的思绪,明白自己的压力来源。知道了自己的压力来源后,孩子们先要说服自己不要太悲观不要泄气。如果自己和自己的沟通无效,那么孩子们可以选择和父母、老师或朋友沟通。
2.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孩子们除了学习上的压力,或许还有其它方面的压力,比如父母关系不和谐;比如孩子自己不善言谈,没有朋友等。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一旦孩子出现异样的行为,父母就应该及时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告诉父母他们的真实想法。同时,父母还应该多腾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他们的爱。周末,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小游戏,以帮助孩子释放压力,这些游戏可以是打篮球、打羽毛球、跑步等。父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而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更不要对孩子发号施令。
3.老师如何帮助孩子释放压力
一般来说,孩子们对老师都比较尊重,他们很在乎老师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作为孩子们的老师,应该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尊重孩子。如果学生上课出现开小差或是打闹的情况,老师们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出口伤了孩子。如果要批评孩子,那么一定要把孩子叫到一个没人的地方,然后苦口婆心的让孩子明白他们错在哪里,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不要进行人身攻击。另一方面,老师也应该经常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孩子们的思绪,让孩子们及时释压。
4.朋友间如何沟通
孩子们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闺蜜’。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或有压力时,孩子们或许不愿意和爸妈说,更不愿意和老师说,但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的闺蜜。所以,当孩子们遇到压力时,孩子们自己可以和自己的朋友进行沟通。当然,在和朋友交流前,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朋友的品行,如果朋友是个大嘴巴,那么就不要向这样的朋友倾诉,孩子们一定要选择值得信赖的朋友吐心声。
宝宝入园父母做好三件事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3、在孩子面前正确评价老师
父母首先应该信任教师,才能协同教师工作。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父母应该维护教师形象。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今天,我们画菠萝啦!我画得可好了,但老师没有让我‘上墙’。”明智的父母应该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你能够画出比这一次更好的菠萝,他等着你下一次的菠萝呢!”然后,私下里再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情绪。
孩子吃饭慢的原因是什么
1、动作失衡:孩子眼、手不协调,能够用筷子和汤匙,可是却拿不稳,比较费时费力。另外他们的专注力也差,听爸妈在说话就会忘了吃饭,总是需要人在旁督促才行。
2、肠胃有问题:孩子有很饱的感觉,肚子很胀,吃下去胃有点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吃到最后就慢下来了。
3、牙齿有问题:比如牙齿上下颚咬合不紧密,牙齿缺乏钙质,咬纤维高的白菜、菠菜、韭菜或是红烧牛肉就比较费时间,嘴里没有办法含太多的东西,必须分批咀嚼才行。
4、不喜欢今天的菜:妈妈今天做的菜不好吃,也可能大人的口味不合小孩的口味,孩子不爱吃。
5、不觉得饿:今天的运动量太少、上一餐吃得太多了或饭前吃了点东西,孩子勉强吃一点当然没办法吃得那么起劲了。
6、吃不完自己碗里的饭: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总是给孩子盛得满满的一大碗。孩子看见那么一大堆的食物就有压力,胃口自然就消失了。
7、向父母提条件的资本:有些孩子觉得是父母在求他吃,于是故意吃得很慢,以便在父母要求他快些吃时提出自己的要求,答应了要求就能吃得快。
8、喜欢在餐桌上和家人聊天:孩子认为吃饭时全家人聚在一块,气氛比较轻松,可以聊天,谈一些幼儿园里发生的事,也想听听家人谈论外面发生的事,吃饭就慢了。
9、孩子的心情不太好:孩子今天有心事,比如受了什么委屈、挨老师批语了或者被小朋友恐吓了,心情不好会食不知味,吃饭的速度就会慢下来了。
家庭教育课程
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复杂,教育子女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规律就需要学习。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只是孩子,而是父母。想要让孩子从不良的行为习惯中转变,家长首先要转变家庭教育的模式和观念,大家门心自问,您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是什么样的状态,是轻松快乐,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这一过程,还是步步艰难,感到苦恼困惑与无助。如果是第一种那您是个合格的家长,如果是后者那您就要学习了,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很少有天生就会教孩子的育儿高手。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正所胃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最关键而不可代替的,在国外一些国家,家长从怀孕时期就开始接受各类培训,而夫妻和孩子周末一起去听家庭教育讲座或去和心理咨询师聊聊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可咱们中国的家长对教育虽然很重视,但是很多方面还是从考试成绩入手,唯分数论等。”很少有从孩子心理成长和需要去考虑和给予。
给家长的“几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 家的路。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 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 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 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据研 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 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 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 提早性行为等。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 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 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 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 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 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 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 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 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 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 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 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 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 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 人”。 “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 可取。 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 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 爱得过分。 不要培养“超级婴儿”。
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 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 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 家长和 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 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 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 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 是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