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见长辈不打招呼怎么办
孩子遇见长辈不打招呼怎么办
行为一:遇见长辈不打招呼。不少孩子碰到邻居或者父母的朋友时,要么低下头爱答不理,要么躲到妈妈身后。这种情况若偶尔出现,可能是因为当时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了别的地方,有的孩子则是针对特定人物和场合。家长应该从孩子的表现去观察,了解他们不主动打招呼的原因。但若是不分场合的普遍性习惯,那就需要特别注意了。
改善方法:年纪越小的孩子,遇见不太熟悉的人,第一反应往往是警戒与退缩,这是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这时,家长可以通过“宝贝,这是住在隔壁的李妈妈”等介绍开始,将孩子自然地拉入大人的社交圈,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用“怎么不叫人?没礼貌!”这种口气来责备孩子。平时在路上碰到熟人时,可以多提醒孩子:“你看那是谁?”孩子可能就会主动跑去打招呼。打招呼不见得都得说“叔叔阿姨好”,碰上天性害羞的孩子,一个微笑、点头或招手,都是礼貌的回应。还有一种情况: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因为不喜欢一个人而不愿主动打招呼,尤其是冲孩子发过火、表情严厉的人。这时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消除他们的恐惧感。
行为二:与人交谈不直视对方。一些孩子跟大人说话时,眼睛总是盯着地板,或者玩手里的玩具,回答大人的问话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看起来很没有礼貌。其实,在孩子眼里,比他们高大的成人,尤其是不熟悉的人,是一种令人生畏的生物。如果孩子天性害羞,这样的要求会更困难。
改善方法:不要期待害羞的孩子转性成为外向活泼的人,学习一些技巧能够帮助他们降低人际焦虑感。如果孩子害羞,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引导他:“你低头不看阿姨,阿姨不知道你在跟她说话。”当孩子有所改变时,家长要立刻做出回应:“你刚刚说话时看着阿姨,很棒!”很可能你提醒十次只能成功一次,但要有耐心,看见孩子进步,就要立刻给他鼓励。另外,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可以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慢慢培养,就会形成习惯。
行为三:接电话没礼貌,或者打扰别人打电话。电话铃声一响,大多数小孩子就会兴奋地抢着接,但刚一拿起又转身跑了,如果不让他接电话,他又哭个不停;你正在接电话,孩子突然大喊大叫,或者制造麻烦打断你的谈话。对小宝宝来说,电话是个新鲜玩意儿,他们好奇又好动,所以喜欢抢着接电话。可是,当他们跟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声音说话时,他们又会感到害怕。
改善方法: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教孩子基本的电话用语:“请问你找谁?”“谢谢,再见!”“你等等,我去叫妈妈”……建议7岁以下的孩子接电话时,大人最好在场,因为他们可能无法正确传递信息。当孩子大一点了,可以在电话旁放好纸笔,让他们自己记录来电者的信息。
如何让宝宝从小开始学习尊敬长辈
爸爸妈妈生病了
1、父母扮演家人,躺在床上休息,并对孩子说:“宝贝,我感觉很不舒服,你能帮我把桌子上的水杯端过来吗?”
2、父母可以让孩子摸一摸自己的头,并对孩子说:“我的额头烫不烫?是不是发烧了?”
3、父母还可以对孩子说:“我感觉有些饿,你能帮我拿一些食物过来吗?”
4、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看孩子有哪些表现。如果孩子主动关心父母,那么游戏就算收到效果了。
一般来说,孩子会模仿父母平日里的做法,这表示孩子已经在心中种下了关怀的种子,只要适当加以引导,就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爱心。此外,让孩子自由发挥,父母总会从中发现惊喜。
奶奶累了
1、在屋中准备一把椅子,奶奶和孩子一同站在椅子前,爸爸妈妈问孩子:“只有一把椅子,谁来坐呢?“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2、爸爸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妈妈年轻不怕累,奶奶年纪大了容易疲劳,我们请奶奶坐椅子好不好?”
3、当奶奶坐下后,爸爸妈妈继续说:“我们给奶奶捶捶肩吧!”然后和孩子一起为奶奶捶肩。
4、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孩子做其他事情,例如,帮奶奶拿水杯、报纸等。
父母要把尊敬长辈的礼貌用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宝宝习惯这种方式。比如早上起床以后,如果爷爷奶奶准备好了早餐,教育宝贝有礼貌地向老人打招呼:“奶奶,早上好!”“谢谢爷爷!”“再见,爷爷奶奶!”出门在外的时候,给宝贝提一个总的要求: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是你认识的叔叔阿姨,都要有礼貌地说一声“叔叔阿姨好!”
同时还要教育他:如果叔叔阿姨没有朝你这个方向看,可能是他正在忙自己的事情,你就可以不打招呼了;如果这个时候打招呼,反而有可能打扰叔叔阿姨。这不但锻炼宝贝尊敬长辈、讲礼貌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宝贝根据场合灵活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如何对两岁宝宝早教
首先要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过了两岁半的时候,比喻能自己拿勺子拿筷子吃饭,到差不多三岁的时候,就可以穿简单的衣服,简单的梳头发,刷牙,自己去便便,等等。
其次,就是让他们记住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如果能记住家里的电话号码就更好了,能知道怎么分辨男孩女孩,哪个是叔叔阿姨等等。自己的家在哪个方向,走哪条路回家。
见到亲戚朋友长辈能主动打招呼。而且能简单和大人对话,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大人不可以以太主观的判断来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遇到一些事情可以由孩子自己来选择和判断。
可以学英文字母,声母韵母之类的,可以把这些图挂在家中,也可以学背一些简单的唐诗,听儿童歌曲和童谣,因为这个时候记忆能力非常好。虽然理解能力差一些,但是
看简单的故事书,故事绘本,虽然不认识上面的字,但是他会根据上面的图案来自己联想一些故事情节哦。然后多认识一些动物植物啊,海底里面的动物,陆地上的动物等等。
能认识简单的数字,数出简单的数字,能分辨一些颜色。知道马路上的一些车辆是什么车。可能一次两次不能记住,多教几次,自然就熟悉了。其实,只要家长善于学习育儿知识,还有一些更多更好的内容可以在生活中去帮助指导孩子进步呢。
宝宝不理人怎么办
首先是做为家长,不焦虑,自自然然的接受孩子现在的表现,你要明白这个结果,也是因为和你提供的信息,和你提供的环境成正比的,家长接纳孩子的不爱搭理人的现状,并不是就这么算了,而是依然对孩子好,不让家长的抱怨,唠叨的话让孩子听到,那样不但没用,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困惑,逆反。
其次是家长要起到榜样作用,在家,在外面都积极的和人打招呼,热情的聊上一会儿。这样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怎么和别人打招呼,怎么和别人聊天了。BBunion早教中心的小编觉得,很多人在网上很能聊,可生活中,几乎不和什么人聊天了,在家也说的很少,这样的生活场景,怎么可能起到榜样作用。
再次通过绘本,通过示范,引导孩子和别人打招呼。一旦孩子做到了,就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孩子受到鼓励会对打招呼这件事儿,产生积极的情绪力量。
第四家长要多带孩子到孩子多的地方玩儿,让孩子和孩子去学习。家长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吧,孩子和孩子学说话特别快。让孩子到人群中,别的爱打招呼的孩子,会主动和他玩儿,这样他就学会了别人怎么做的。这样的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效果最好。
最后要明确告诉孩子,经常遇见的人都怎么称呼。如果孩子对怎么称呼都不知道,那他肯定会遇到挺大障碍的,即便是他鼓起勇气打招呼,也可能会遭到你的打击,你会说,这样直接说话不礼貌,对长辈要有称呼。所以,你需要提前告知孩子,“叔叔""阿姨”“小朋友”等等这些称呼。
教育孩子这3件事情坚决不能忘
1.给予鼓励和表扬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孩子的情绪,给他们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能够自我肯定自己,不会悲伤,不会自卑,这样才能让孩子自信的长大。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需要鼓励孩子,给他们加油,让他们能够克服自己的盲点。
此外,孩子在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需要给孩子表扬,不仅让他们能够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还能够知道自己是优秀的,进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再接再厉,能够走向成功。
2.教孩子明辨是非
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习知识的时候,还需要教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就是培养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哪些做法是错的。
例如在交通问题上,家长需要教孩子学会遵守交通规则,做到不闯红灯,不抢道路。还有在遇到长辈朋友的时候,知道打招呼,知道去分享,不要自私自利。这些观念问题都需要家长给孩子进行指导和教化,让他们成为一个讲礼貌、懂规矩、会分辨是非的人。
3.尊重自己的孩子
父母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这样才能让孩子对家长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让双方关系保持亲密,能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同时也促进家庭的和睦美满。
例如在孩子闯祸之后,家长不应该着急批判孩子,而是应该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让他们说清楚自己这样做的原因,然后再指正孩子的做法,这样才是信任孩子的表现。另外孩子在给父母提意见的时候,家长也需要耐心倾听,并且对自己做错的地方进行改正,这才是对孩子的尊重,让他们能够成为有素质有家教的孩子。
这5个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笨,甚至抑郁!再不改就晚了 负面暗示
家长出门在外难免会遇到熟人,但是很多父母都会有口头禅或者是谦词,比如说自己孩子太笨、笨蛋之类,却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多大的打击。 有的家长让孩子和别人打招呼,孩子不肯。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就这样,胆小、害羞。”这种对孩子的解释方式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暗示孩子"我胆小、害羞"。再和人打招呼时孩子就真的变成胆小、害羞了。 有些家长在和别的家长交流时,常常羡慕别人的孩子哪儿都好,反过来马上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就不如这个小朋友。这种暗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怎样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深有体会法
夏季的一天晚饭后,我们到街上散步,孩子见到西瓜摊的西瓜很大,兴奋地叫我买。我解释说,天气这么热,回家还有两站路,抱个大西瓜太累人了,不买。孩子先是说这说那,弯眉撇嘴,后来怨气连天地说:"我最喜欢吃西瓜,你们不买。你们最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认真学。"我想,我硬压孩子也没用,不如让他体验一下,以后他就不会这样犟了。于是 ,我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拿回家。"孩子同意了,抱着瓜就走。一会儿就满身大汗累 得抱不动了。一路歇了好几次才把大西瓜抱回家。孩子深有体会地说:"吃这个瓜太不划算了!"
二、顺水推舟法
一个星期天,我们计划在家做家务,搞大扫除,孩子叫我野外去玩,我说去不了。他玩 耍心切,很不满意地说:"我叫你做什么你不做,以后,你叫我做什么,我也可以不听。" 我就顺着他说:"你不要我管太好了,我确实不想管你,以后,你的衣裤你洗,你用的文具 你买,你的事情你自己管……"话还说完,孩子变得嬉皮笑脸地说:"爸爸,我要你管,我 听你的,下次到野外去。"
三、将心比己法
孩子称呼长辈直呼其名,以此为乐。这样不尊敬人很不好。一天在路上遇见熟人黄新荣,他抢先招呼道"黄新荣、黄新荣。"事后我教育他,他反而生气地说:"他是叫黄新荣, 你为啥不许我喊?叫名字有啥错嘛?"我说:"如果有个小朋友不尊敬我,在街上见到我叫我唐心贵,你怎么想?你以后长到三四十岁,小朋友不叫你唐叔叔,叫你唐井,你怎么想?"孩子沉思了一会儿。这以后,对长辈直呼其名的缺点改正了。
四、分析说明法
一天,我见孩子做作业时字写得很潦草,不如过去写得好。我叫他把字写好些。他说: "我们班长罗意的字写得那么潦草,老师还表扬他写得好,我比罗意写得好多了,却没得到表扬,我也不好好写了。"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他做完作业后,我给他分析:"全班几十个学生,老师一时没注意到你,这没什么。从今天起,你认真写,要不了几天,老师肯定会表扬你。"过了两天,孩子放学回家,高兴地说:"爸爸,就和你说的一样,今天,老师在全班表扬我的字写得好。
别强迫孩子做这3件事
一、强迫孩子打招呼
见面问好是我们的传统礼仪,如果孩子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这似乎是一种缺少教养的行为。
然而,想让孩子变得愿意主动和他人打招呼,绝对不是在ta遇到XX叔叔,XX阿姨时,才来当面数落ta——
“跟叔叔说早上好……叫你问人呢!这孩子真没礼貌!”
“阿姨来看你了,叫阿姨……你怎么不说话呢?”
孩子在自己不熟悉的人面前,或处于自己陌生的环境中时,会本能地表现出畏怯和害羞。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本能导致的,在陌生人面前,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防御退缩。
如果你想让“打招呼”这种行为变成孩子愿意主动做的一件事,你应该做到:
1、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这个人,自热而然地建立起他们之间的“友谊”;
2、别等到该打招呼的时候才来强迫孩子,平时多花时间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和他人打招呼问好,那才叫教育孩子:给孩子讲相关的故事、看相关的绘本、甚至玩过家家,都可以,这样才能让孩子慢慢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跟别人打照顾,问候他人的方式有哪些;
3、除了刻板的“早上好”、“阿姨好”、“叔叔好”……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打招呼方式,例如跟对方微笑、跑过去给对方一个小小的拥抱,或者俏皮地跑到对方的背后给ta一个惊喜等;
4、多给孩子做榜样。
二、强迫孩子分享
还有的妈妈,常常为孩子的“自私”感到苦恼——
“明明有两个玩具,他宁愿把其中一个晾在一边,也不愿意分给别人玩!”
“每次看到有人动他的东西就哇哇大哭……这么小气怎么办?”
其实宝宝的行为不是“自私”,也不是“小气”,而是ta暂时还不能理解“分享”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大概从2岁左右开始,孩子就会进入到物权意识敏感期,只要是他的东西,他就一定要护在身后,别人一旦侵犯,孩子就会变得非常紧张焦虑。
在“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孩子看来,ta的一个破玩具也可能和你的戒指项链一样重要,要是被别人拿走了,ta就会瞬间变得很不安。
这种情况下,要是我们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忽略ta超强的“物权意识”,孩子可能会觉得:其实爸爸妈妈并不重视我的感受,他更关注别人要的是什么。
更坏的结果是,孩子逐渐变得不那么忠于自己,什么都让给别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卑微的位置。
但分享是一种美德,孩子始终要学会的,如何让他慢慢理解分享的意义呢?
1、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过度,这个敏感期得到满足后,孩子自然会过度到“愿意分享、乐于分享”的阶段;
2、多让孩子和其他宝宝接触,让宝宝在群体游戏中领悟到分享的意义;
3、还是那老三样:讲故事、读绘本、发挥榜样的力量。
分享属于一种社会化行为,家长多引导,能让孩子更快地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三、强迫孩子合群
还有的妈妈,深深知道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娃娃时期抓起,要是看到自家宝宝不爱跟别的小朋友玩,又要开始犯难了:“宝宝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是不是有点孤僻啊?”
更有的妈妈,会对孩子发出指令:“去!跟哥哥玩,不要自己呆在这!”
先别急着给孩子贴上“孤僻”的标签,3岁前孩子的人际交往特点是这样的:
▪ 1岁前:最爱家人,无朋友概念
1岁前宝宝对家人的陪伴需求非常强烈,只要家人不在身边就会变得焦虑不安,至于朋友到底是神马,ta真的还不懂,也不在乎。
▪ 1-2岁:“撩一撩”同龄小伙伴
1岁以后宝宝开始逐渐有了社交的端倪,但朋友概念仍然不强烈,仅仅停留在看心情“撩一撩”的状态,不见面就不想念,更多还是依赖家人的陪伴。
▪ 2-3岁:开始喜欢小群体玩耍
2岁后,宝宝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会表现出亲近的意愿,开始互动,进行简单的交流,交换玩具,并喜欢模仿对方的行为,有时候甚至还会想念自己的小伙伴。但妈妈可能也会发现,宝宝有时自己也能玩得很欢。(关注微信订阅号:朵妈亲子时光,聊聊亲子育儿那些事)
其实,宝宝的这些表现跟“孤僻”、“不合群”一点关系都没有。3岁前的孩子以独自游戏为主,但这时候他们多半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些合作性的游戏,如躲猫猫、滚小球、排排坐等。
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与同龄的小伙伴交流、互动。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不合群”的标签,然后强迫ta跟其他孩子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