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诊断检查
放射性肠炎诊断检查
诊断检查
1、直肠指诊
放射性肠炎的早期或损伤较轻者,指诊可无特殊发现。有的直肠前壁可有水肿、增厚、变硬、指套染血。有时可触及溃疡、狭窄或瘘道,有3%严重直肠损害者形成直肠阴道瘘。
2、内窥镜检查
在开始的数周内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颗粒样变化和脆性增加,触及易出血,直肠前壁为甚。以后有增厚、变硬及特征性的毛细血管扩张、溃疡和肠腔狭窄。溃疡可呈斑片状或钻孔样,其形态大小不等,常位于宫颈水平面的直肠前壁。
3、X线检查
肠道钡剂检查有助于病损范围与性质的确定。但征象常无特异性。钡剂灌肠示结肠黏膜呈细小的锯齿样边缘,皱壁不规则,肠壁僵硬或痉挛。有时可见肠段狭窄、溃疡和瘘管形成。
钡剂检查小肠,可见病变常以回肠末端为主。充钡时,可见管腔不规则狭窄,并因粘连而牵拉成角,形成芒刺样阴影,肠壁增厚,肠曲间距增宽。也可见肠腔结节样充盈缺损,与炎性肠病相似。
婴幼儿腹泻的检查诊断
1.粪便常规检查: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有时需反复几次才有意义,有助于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和病原学诊断。
2.大便培养: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1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大便乳胶凝集试验: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5.聚丙烯酰凝胶(PAGE)电泳试验:此法可检测出轮状病毒亚群及不同电泳型,有助于轮状病毒分类和研究。
6.粪便还原糖检查:双糖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还原糖呈阳性,pH值<6.0。还原糖检查可用改良斑氏试剂或Clinitest试纸比色。继发性双糖酶缺乏远较原发性多见,原发性者以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最常见。
7.粪便电镜检查: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性肠炎、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等。
8.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高。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数以上的患儿有杆状核增高,杆状核大于10%,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9.血培养:对细菌性痢疾、大肠埃希杆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肠炎有诊断意义,血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10.血生化检查:对腹泻较重的患儿,应及时检查血pH、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氯、血渗透压,对于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放射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放射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又根据射线来源放置的体内外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外照射放射病和内照射放射病。在早期肠粘膜细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小动脉壁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粘膜糜烂。晚期肠壁引起纤维化,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瘘道和肠粘连等。
本病的诊断一般不困难。有放疗史结合临床表现和有关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即可明确诊断。
女性胃肠道炎症有哪些
肠道炎症主要有结肠炎和直肠炎。轻微的女性肠道炎总是引不起广大女性的重视,最后变严重了才意识到,肠道炎症的危害。
女性肠道炎症直肠炎
女性肠道炎症直肠炎的类型一般分为四种:急性直肠炎、慢性直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结核性直肠炎。
不同类型的直肠炎的症状自然不同。急性直肠炎起病急,直肠炎的症状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结核性直肠炎的症状以腹泻为主,粪便呈稀水样,混有脓血;慢性直肠炎的症状则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便中含有粘液及血丝,大便时肛门口灼痛。
女性肠道炎症--结肠炎
结肠炎的类型一般分为四种:慢性细菌性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局限性肠炎、结肠癌。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腹泻、粘液脓血便,大便检查无病原体,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结肠炎症状仔细鉴别后,可作出初步结肠炎诊断,如果诊断有困难时,可作X线和结肠镜检查。
小儿腹泻需要做的检查项目
1.粪便常规检查 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有时需反复几次才有意义,有助于腹泻病的病因和病原学诊断。
2.大便培养 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1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大便乳胶凝集试验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5.聚丙烯酰凝胶(PAGE)电泳试验 此法可检测出轮状病毒亚群及不同电泳型,有助于轮状病毒分类和研究。
6.粪便还原糖检查 双糖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还原糖呈阳性,pH值<6.0,还原糖检查可用改良斑氏试剂或Clinitest试纸比色,继发性双糖酶缺乏远较原发性多见,原发性者以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最常见。
7.粪便电镜检查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性肠炎,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等。
8.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高,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数以上的患儿有杆状核增高,杆状核大于10%,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9.血培养 对细菌性痢疾,大肠埃希杆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肠炎有诊断意义,血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放射性肠炎如何预防
应避免进食纤维素多或对肠壁有刺激的食物,宜食用少渣、低脂及产气少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既润肠又补充维生素。
还应注意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穿宽松内裤。症状严重者,可暂停放疗,并大剂量应用维生素、输液补充各种静脉营养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恢复。
感染性腹泻应与哪些原因引起的腹泻鉴别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一旦发生腹泻,需仔细鉴别搞清楚病因后,才能更有效的治疗。感染性腹泻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该病引起的腹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行肠镜检查取活检后才能明确诊断。
(2)肠易激综合征:该病由肠道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病程长,大便中一般无脓血,粪便培养结果阴性,肠镜检查正常。
(3)放射性肠炎:该病一般见于肿瘤行放射治疗后。
急性肠炎诊断标准有几种
正确把握急性肠炎诊断标准能够帮助大家得出积极的确诊,因为急性肠炎会与其他疾病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症状,必须要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够实现针对性的治疗,以规避疾病伤害。
急性肠炎诊断标准: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
3.查体腹部可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4.大便常规可有白细胞、血白细胞增高。
5.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
6.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7.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
急性肠炎是由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人体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急性肠炎的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临床上与急性胃炎同时发病的,又称为急性胃肠炎。
有关急性肠炎诊断标准需要患者认真的了解,只有正确了解急性肠炎诊断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积极的治疗,才能够帮助大家正确的治病,避免疾病给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放射性肠炎症状
一般照射总剂量在3000rad以下者很少发病。腹腔内放疗总量超过4000rad时发生症状,若达7000rad以上则发病率高达36%。症状可出现在治疗早期,疗程结束后不久或治疗后数月至数年。
1.早期症状由于神经系统对放射线的反应,早期即可出现胃肠道的症状。一般多出现在放疗开始后1~2周内。恶心、呕吐、腹泻、排出黏液或血样便。累及直肠者伴有里急后重。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便秘少见。偶有低热。痉挛性腹痛则提示小肠受累,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水肿、充血,严重者可有糜烂或溃疡。
2.晚期症状急性期的症状迁延不愈或直至放疗结束6个月至数年后始有显著症状者,均提示病变延续,终将发展引起纤维化或狭窄。此期内的症状,早的可在放疗后半年,晚的可在10年后甚至30年后才发生,多与肠壁血管炎以及后续病变有关。
(1)结肠、直肠炎 常出现于照射后6~18个月。症状有腹泻、便血、黏液便和里急后重、大便变细和进行性便秘或出现腹痛者提示肠道发生狭窄。严重的病损与邻近脏器形成瘘管,如直肠阴道瘘,粪便从阴道排出;直肠小肠瘘可出现食糜混于粪便中排出,也可因肠穿孔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脓肿。由于肠道的狭窄和肠袢缠绕可发生肠梗阻。
(2)小肠炎 小肠受到放射线严重损伤时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血样腹泻。但晚期表现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伴有间歇性腹痛、脂肪泻、消瘦、乏力、贫血等。
放射性肠炎病因
1.照射剂量、时间盆腔区放疗4~4.5周照射量低于4200~4500rad时,发病率逐步上升;如再加大照射剂量,发病率迅速增加。一般估计,在5周内照射量超过5000rad时,发病率约为8℅。
2.肠道的不同部位对照射的敏感性不同其耐受性依次为:直肠>小肠、结肠>胃。
3.肠道的不同部位活动度不同由于末端回肠和远端结肠比较固定,较易受照射的损害。炎症或术后粘连使肠半固定,限制了肠段的活动,使该肠段单位面积的照射量增加,发病率增高。
4.子宫切除子宫全切后,直肠所受的照射量高于未切除者。
5.其他基础病变动脉硬化、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患者原先已有血管病变,照射后更易引起胃肠道损害。
放射性肠炎的检查
钡剂检查小肠,可见病变常以回肠末端为主,充钡时,可见管腔不规则狭窄,并因粘连而牵拉成角,形成芒刺样阴影,肠壁增厚,肠曲间距增宽,也可见肠腔结节样充盈缺损,与炎性肠病相似,排空时小肠正常羽毛状粘膜纹消失,近年来用肠系膜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小血管病变,对于放射性肠炎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小肠吸收功能的测定:包括粪便脂肪测定,维生素B12及D—木糖吸收试验。
1.直肠指诊: 在急性期由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炎症和炎症的刺激,可触及肛门括约肌痉挛,直肠壁变厚,变硬,指套有血染,后期患者可发现直肠溃疡,直肠狭窄或瘘管。
2.X线检查: 在放射性肠炎早期,腹部平片可显示功能性肠梗阻,钡剂检查常显示黏膜水肿,肠袢扩张和张力减退,在亚急性期,腹壁和肠系膜都可发生水肿,水肿严重时,黏膜皱襞增厚,变直,呈尖耸外观(spiked appearance),并可使肠袢分开,钡剂灌肠检查,在急性期常见结,直肠有严重痉挛,直肠前壁可能有孤立性溃疡,倘有弥漫性溃疡存在,结,直肠壁黏膜可呈针刺状(spicula- tions),后期慢性放射性小肠结肠炎的钡剂检查所见有肠黏膜水肿,肠袢分开,若进一步发生纤维化,则可见肠腔变窄,固定,并呈管状,可有一段或几段肠管的扩张性较差,黏膜纹理消失,这种X线表现很像克罗恩病或结肠缺血性病变引起的肠狭窄,由于动力功能障碍,可以发生功能性小肠梗阻,另外,结,直肠病变的X线表现有肠腔狭窄,变直和结肠袋消失等。
3.结肠镜检查: 放射性肠炎的急性期变化,在乙状结肠镜检查时表现为结肠和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甚至有溃疡形成,黏膜脆弱,触之易出血,在放射性肠炎的慢性期,可见黏膜水肿,苍白,呈颗粒状,较脆弱,并有明显的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根据所见病变,放射性肠黏膜损伤分为4度:
Ⅰ度:无明显损伤,直肠黏膜可见轻度充血,水肿,毛细血管扩张,易出血,一般能自行愈合。
Ⅱ度:直肠黏膜有溃疡形成,并有灰白色痂膜,黏膜出现坏死现象,有时也有轻度狭窄。
Ⅲ度:直肠由于深溃疡所致严重狭窄,出现肠梗阻,多数需采用结肠造口术。
Ⅳ度:形成直肠阴道瘘或肠穿孔。
作内镜检查时,务必十分细心,以免发生肠穿孔或出血。
4.肠系膜动脉造影: 小动脉损伤伴缺血性改变是造成放射性肠狭窄的病理基础,肠系膜动脉造影片上常可见肠系膜小动脉分支异常。
5.CT扫描: 可显示直肠周围纤维组织增厚或骶前间隙增宽等非特异性改变或肿瘤复发。
6.放射性核素检查: 测定放射性γ标记的胆酸的吸收率判断末端回肠的功能,测定对大分子如铬-EDTA通透性的增加对诊断急性放射性小肠炎有一定价值,但由于这些检查的特异性不高,临床上应用尚不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