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能防止子宫内膜癌发病吗
绿茶能防止子宫内膜癌发病吗
子宫对于女性健康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对于子宫健康女性一定要重视,子宫内膜癌给女性朋友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对于疾病要做好预防工作,那么对子宫内膜癌有没有方便易行的预防方法呢?饮绿茶对于子宫内膜癌会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吗?
肿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将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间确诊、年龄在30~69岁、具有常住户口的所有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在全人群中随机抽取各对应年龄组的健康女性为对照。
调研结果显示,饮茶者特别是饮绿茶者比未饮用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而且饮茶次数越多,患子宫内膜癌危险性降低得越明显。每周饮茶7次及7次以上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约20%。而饮绿茶者,又无饮酒、吸烟史,罹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约23%;其中每月饮绿茶>200克者,罹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约30%。
调研人员分析指出,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激素依赖型肿瘤,过量的雌激素暴露是其主要病因。绿茶可能通过降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而降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另外,茶多酚复合物可以增强淋巴细胞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由于目前关于饮茶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未见其他报道,故期待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特别是队列研究加以证实。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绿茶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基本原因,从上文可知,绿茶对于预防日总共内膜癌的发生时有一定的效果的,同时,绿茶作为极好的饮品,大家可在享受畅饮乐趣的同时,又能预防疾病,真是一举两得。
多吃豆类预防子宫内膜癌
为了调查这一问题,来自Vanderbilt大学的Xiao Ou Shu等人随机选择了832名子宫内膜癌患者和846名非子宫内膜癌患者,对比受试者的豆类食物摄入量。结果发现,豆类食物的摄入量越高,他们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就越低。
与那些每天豆类蛋白摄入量低于5.9g的妇女相比,每天豆类蛋白摄入量在6.0g到10.2g、10.3g到16.0g,以及16.0g以上的妇女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要低7%、15%和33%。如果将分析范围限定在体重超重的妇女中,这种子宫内膜癌发病危险的降低会更加明显。
研究者指出,尽管本研究的结果提示,豆类食物具有抗子宫内膜癌的作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在超重的妇女中这种作用会更明显。
肥胖女当心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好发年龄为58~61岁。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尤其是肥胖已成为一种“流行病”,故与之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在未来数十年将继续升高。因此,女性朋友们,尤其是肥胖的女性更应引起警惕。
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肥胖、不育、晚育、绝经延迟等。其中,肥胖是最常见的高危因素,近70%的早期患者为肥胖女性,一般是体重超过标准15%以上发病危险增3倍。有相关文献报道,日本人群中肥胖患者占3%,而美国肥胖人群占40%,后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是前者7倍左右。
另外,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史,10%在绝经后阴道有出血。因此,建议所有绝经后阴道有不规则出血的女性,应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B超等,以尽早排除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年轻女性如患子宫内膜癌多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或月经淋漓不尽,需要和月经紊乱进行鉴别。
短效口服避孕药的3大好处
好处一:缓解经前紧张综合征
短效口服避孕药除能有效避孕之外,还能帮助女性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经前紧张综合征,减少乳房胀痛、情绪波动、头痛等的发生。此外,还可用于治疗痤疮,令皮肤更加光洁。另外,短效口服避孕药还能推迟女性绝经期的到来,保护心血管功能,延缓机体衰老。
好处二:有效控制体重
很多女性担心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会使体重增加。传统的短效口服避孕药由于水钠潴留的缘故,的确会使女性出现体重增加现象。然而,已有的临床证据表明,新型的短效口服避孕药能有效控制体重。因为其中所含有的屈螺酮成分具有与天然孕激素相似的抗盐皮质激素特质,可直接对抗水钠潴留,促进水钠排出。
好处三:降低相关肿瘤的发生率
与我国女性普遍的误解相反,服用新型短效口服避孕药不仅不会增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以及乳腺癌的风险,甚至还能降低相关肿瘤的发生率。汉纳福德(Hannaford)等关于口服避孕药和癌症关系的研究,对74.4万例曾经或目前使用口服避孕药者和33.9万例未使用口服避孕药者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口服避孕药使用者较未使用者,癌症总发生率显著下降12%。
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短效口服避孕药能明显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这是因为低剂量的雌激素可以防止子宫内膜过度增生,从而减少其恶变的几率。国外有研究表明,新一代短效口服避孕药在停药l-2年后仍有保护子宫内膜的作用。
子宫内膜癌发病原因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不十分清楚。多数作者认为内膜癌有两种类型,可能有两种发病机制。一类较年轻些,在无孕酮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性改变,最后导致癌变,但肿瘤分化较好;另一类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基因变异有关,多见于绝经后老年人,体型瘦,雌激素水平不高。在癌灶周围可以是萎缩的子宫内膜,肿瘤恶性度高,分化差,预后不良。
前一类占子宫内膜癌的大多数,长期的无孕酮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可能是主要发病因素。许多年前,人们就知道,给实验动物雌激素,观察到子宫内膜细胞有丝分裂增多,可引起子宫内膜由增生过长到内膜癌的演变,而给予孕激素则可减少内膜细胞的有丝分裂。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刺激 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长期持续刺激、又无孕激素拮抗,可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也可癌变。体制因素 内膜癌易发生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绝经的妇女。遗传因素 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目前,对子宫内膜癌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根据临床资料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可分为两类: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以下高危因素:
1.无排卵 如伴有无排卵型或黄体功能不良的功能性子宫出血者,长期月经紊乱,使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无孕酮对抗或孕酮不足,子宫内膜缺少周期性改变,而长期处于增生状态。
2.不育 不育,尤其是卵巢不排卵引起的不育,患内膜癌的危险性明显升高。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15%~20%的患者有不育史。这些患者因不排卵或少排卵,导致孕酮缺乏或不足,使子宫内膜受到雌激素持续性刺激。妊娠期间胎盘产生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相应的妊娠期改变;哺乳期,由于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使卵巢功能暂时处于抑制状态,使子宫内膜免于受雌激素刺激。而不孕者,尤其是因无排卵引起的不孕,使子宫内膜长期处于增生状态。
3.肥胖 肥胖,尤其是绝经后的肥胖,明显地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而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可在脂肪组织内经芳香化酶作用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也越高。雌酮是绝经后妇女身体中主要的雌激素,子宫内膜是雌激素的靶器官,子宫内膜长期受到无孕激素拮抗的雌酮的影响,可导致内膜由增生到癌变。某些基础研究也指出,如增加了雄烯二酮到雌酮的转换,也就增加了内膜由增生到癌变的发生率。有人统计,按标准体重,超重9~23kg,患内膜癌的危险性增加了3倍,如超重>23kg,则危险性增加10倍。
一般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于1970~1991年共收治以手术为主要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3例,其中20%伴肥胖,44.4%患高血压,11.1%患糖尿病。其实,高血压与糖尿病与子宫内膜癌并无直接关系。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可能都是因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失调或代谢异常所造成的后果。同时,垂体促性腺功能也可能不正常,造成无排卵,无孕激素分泌,使子宫内膜长期受到雌激素的持续刺激。有人认为,绝经前的肥胖,尤其从年轻时就肥胖者也是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因为肥胖者常伴有相对的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同时伴有月经不调甚至闭经。
4.晚绝经 据有关报道,绝经年龄>52岁者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是45岁以前绝经者的1.5~2.5倍。晚绝经者后几年并无排卵,只是延长了雌激素作用时间。
初潮晚(初潮延迟)对子宫内膜癌是个保护作用,尤其对绝经前的妇女。初潮晚可使内膜癌的危险性减少50%。初潮延迟可以减少雌激素对子宫内膜持续性的刺激作用。
5.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在40岁以下的内膜癌的患者中,大约19%~25%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卵巢滤泡持续时间长,但不能成熟而达到排卵,使子宫内膜处于持续的雌激素刺激之下,缺乏孕酮的调节和周期性内膜脱落,导致内膜发生增生改变。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也增高,比一般人约增高3~4倍,而雄激素可转化为雌酮,导致内膜增生或增殖症,进而可发生不典型增生甚至子宫内膜癌。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孩,以后发生内膜癌的可能性是正常月经同龄女孩的4倍。
6.卵巢肿瘤产生雌激素的卵巢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细胞瘤。约25%的纯泡膜细胞瘤并发子宫内膜癌。
7.外源性雌激素 许多研究指出了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和子宫内膜癌的关系。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者患内膜癌的机会是不用替代治疗的3~4倍,危险性大小与雌激素剂量,特别是用药时间有关。用较高剂量雌激素大于10年者,患内膜癌的机会较不用者提高了10倍。在无孕酮拮抗或孕酮量不足时,雌激素长期替代治疗会导致内膜增生,甚至癌变。在长期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性腺功能不全或Turner综合征的年轻患者就有内膜癌的报道。近年来,在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时,每个周期均加用至少10天孕激素,则又中和了雌激素长期应用的致癌作用,使其安全性明显增加。因此,雌激素加孕激素的(结合雌激素)的替代治疗,如果孕激素的保护作用足够的话,即使长期应用也是安全的。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即使是结合雌激素,如长期应用,对子宫内膜仍有不良影响。并建议对长期应用替代治疗者,应密切追踪子宫内膜的情况,必要时行内膜活检。
近年来,作为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他莫昔芬的应用已日渐增多。在FoRNAnder等的一篇报道里,对1800名患乳腺癌的瑞典妇女进行了调查,用他莫昔芬长达2年以上者,与无辅助治疗或只用化疗者相比,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前者是后者的2倍。而应用他莫昔芬长达5年者,内膜癌的发生率是不用者的5倍。
由于他莫昔芬的微弱雌激素样作用,在动物实验中也观察到了对小鼠刺激子宫内膜增生的作用。
8.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Kurman等回顾性分析了17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刮宫标本,平均随访13.4年,其结果是:1%单纯增生发展为癌,3%复合增生发展为癌,8%非典型单纯增生发展为癌,29%非典型复合增生发展为癌,有非典型增生者,如手术切下子宫,有25%同时伴有分化较好的内膜癌。因此,不典型增生具有癌变倾向,属于癌前病变。
9.其他因素 家族史,有卵巢癌、肠癌或乳腺癌家族史者,患内膜癌的可能性较无家族史者高。经济条件较好,尤其高脂肪饮食者,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在美国有人作过对照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在文化水平高,经济收入高的妇女中的发病率比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少者明显的升高。但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前者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较普通,时间也长且肥胖之故。一般说来,子宫内膜癌在经济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不发达国家,在城市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发病因素是否与种族不同有关尚无定论。Matthews等在1997年的一篇回顾性分析中指出,子宫内膜癌在白人妇女中发病率较黑人妇女高。但黑人妇女患内膜癌者,其存活率低,病死率高。子宫内膜的浆液性乳头状癌及透明细胞癌在黑人妇女较白人妇女多见,而子宫内膜癌的这两个亚型常表现为低分化及临床晚期,因此预后差。其原因尚不明确,已知突变的p53基因的过度表达在黑人妇女明显高于白人妇女。
饮食习惯,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摄入过多均可引起肥胖,而增加体育锻炼,绿色蔬菜和水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预防子宫内膜癌生活习惯很重要
一、饮绿茶可预防子宫内膜癌
调研显示,饮茶特别是饮绿茶,对于子宫内膜癌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只是这一预防作用可能仅仅局限于绝经前的女性。该所的科研人员将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间确诊、年龄在30-69岁、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调研结果显示,饮茶者特别是饮绿茶者比未饮用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而且饮茶次数越多,患子宫内膜癌危险性降低得越明显。每周饮茶7次及7次以上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约20%。而饮绿茶者,又无饮酒、吸烟史,罹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约23%;其中每月饮绿茶>200克者,罹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约30%。
二、不要使用电热毯取暖
美国密执安州维恩州立大学研究人员以9万多名妇女进行研究,发现经常使用电毯者有约1500人子宫长了肿瘤,也就是罹患子宫内膜癌。使用电毯者罹患这种癌症的风险比不用者高15%,经常使用电毯至少20年者,风险更增为36%。
同一项研究还发现,黑人妇女使用电毯达10年者,罹患乳癌风险大增5倍,不过白人妇女则看不出电毯与罹患乳癌之间有关联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为中老年妇女,英国每年有约6000名妇女罹患这种癌症,患者大多超过50岁。
三、肥胖易致子宫内膜癌
临床资料表明,肥胖女性容易患子宫内膜癌,其发病率较瘦女子高。由于肥胖者与糖尿病之间常常相伴发,糖尿病多发故子宫内膜癌亦多发。倘若女性性激素合成过多,那些多余的雌激素被脂化后贮存于脂肪组织内,使得脂肪细胞中雌激素贮存量增多。
同时,贮存在脂肪细胞内的雌激素又可不断地释放进入血流,代谢缓慢,持续作用于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长期作用下容易发生癌变,尤其是更年期妇女肥胖者,其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是非肥胖妇女的2-4倍。肥胖妇女发生月经紊乱,应慎用雌激素,可用孕激素止血,调整月经周期。经过2-3个周期治疗无效者,应作诊断性刮宫,以明确子宫内膜情况。
子宫内膜炎的原因
女性得子宫内膜癌的原因之一、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或耐糖量不正常者,其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比正常人增加2.8倍。
女性得子宫内膜癌的原因之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可为内膜癌发展的一个阶段或无此阶段。而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视为子宫内膜原位癌。
女性得子宫内膜癌的原因之三、孕产次
宫内膜癌发生于多产、未产、不孕症者较多。
女性得子宫内膜癌的原因之四、卵巢肿瘤
分泌较高水平雌激素的颗粒细胞癌、卵泡膜细胞瘤等,可致月经不调,绝经后出血及子宫内膜增生和内膜癌。
女性得子宫内膜癌的原因之五、多囊卵巢综合征
表现为不排卵,而使子宫内膜处于高水平的、持续的雌激素作用之下,缺乏孕激素的调节和周期性的子宫内膜剥脱,而发生增生改变。
子宫内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月经未干同房很容易引起感染,您的症状可能是因此所致。月经失调,子 宫内膜癌患者,月经紊乱、量多者,比正常妇女高3倍是主要原因之一。孕产次 ,宫内膜癌发生于多产、未产、不孕症者较多。子宫内膜癌的真正发病原因迄今不明,但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却长期被人们注意。
恶性妇科肿瘤发病年轻化
妇科肿瘤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内的肿瘤。还是要先申明一点,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肿瘤才是恶性的。妇科肿瘤中也有“黑白”两道:恶性的,要早诊断、早控制;良性的,要早治疗、防恶变。
恶性肿瘤发病“年轻化”
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三大疾病。统计发现,每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人47万,每年死亡23万。差不多有一半的宫颈癌病人死亡。内膜癌每年新发病人为18.9万,每年死亡为4.5万,这表明内膜癌的治疗效果比较好。而卵巢癌每年新发病人为19.2万,基本上和内膜癌的新发病例数差不多的,但死亡人数却高达11.4万。所以,卵巢癌是我们治疗中的难点,也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
在我国,恶性妇科肿瘤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多发于50岁左右的宫颈癌,正悄悄逼近年轻女性,20-29岁的年龄段上升幅度显著。很多30岁左右的女性已经出现了早期、甚至中晚期宫颈癌,比以往发病年龄提早了近10年。此外,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发病人数比已由50年代的1∶5上升到1∶2。同40年前相比,卵巢癌发病率增加了3倍。
水样白带是子宫内膜癌的讯号?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发病率在各地区有差异,在北美和欧洲其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肺癌、结直肠肿瘤,高居女性生殖系统癌症的首位。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目前仅次于宫颈癌,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水样白带是子宫内膜癌的讯号?
如果白带突然变得清澈如水,经常弄湿你的内裤,并且还伴有一股臭味,这就是典型的水样白带了。虽然阴道炎、宫颈炎等很多妇科疾病都会有这一症状,但如果水样白带较多,并且持续了很长时间,就不能排除癌症的可能。此时,首先要考虑会不会得了子宫内膜癌或输卵管癌。此外,如果水样白带如米泔,还可能是输卵管癌的信号。因此,一旦出现水性白带应及时就医,详细了解病史,检查白带内有无滴虫、霉菌,仔细检查宫颈、子宫及盆腔,必要时做宫颈涂片、活组织检查或诊断性刮宫术。明确病因后适当治疗。
而白带中混有不等量的血,可因宫颈息肉、子宫肌瘤、重度宫颈炎等引起,若长期出现或出血量逐渐增多,就应警惕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特别是绝经期后的老年妇女更要注意,这更可能是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若流血量极少,两三天就干净了,多为绝经后子宫内膜脱落所致的出血或老年性阴道炎;若出血量多或持续流血,应考虑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应做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以确诊。
子宫内膜癌七成是胖女
据报道,子宫内膜癌目前在中国的发病率已经超过宫颈癌,成为妇科第一大癌。在发达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医生表示,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上升与老龄化、生活习惯改变、肥胖等有关。
其中,肥胖是最常见的高危因素,近70%的早期患者为肥胖女性,一般是体重超过标准15%以上发病危险增3倍。有相关文献报道,日本人群中肥胖患者占3%,而美国肥胖人群占40%,后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是前者7倍左右。
另外,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史,10%在绝经后阴道有出血。因此,建议所有绝经后阴道有不规则出血的女性,应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B超等,以尽早排除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年轻女性如患子宫内膜癌多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或月经淋漓不尽,需要和月经紊乱进行鉴别。
多吃豆类预防子宫内膜癌
研究者在本周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指出,众所周知,女性体内产生的雌激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豆类食品中含有异黄酮,它既有雌激素样作用,又有抗雌激素活性。大量进食这类食物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危险有什么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为了调查这一问题,来自Vanderbilt大学的Xiao Ou Shu等人随机选择了832名子宫内膜癌患者和846名非子宫内膜癌患者,对比受试者的豆类食物摄入量。结果发现,豆类食物的摄入量越高,他们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就越低。
与那些每天豆类蛋白摄入量低于5.9g的妇女相比,每天豆类蛋白摄入量在6.0g到10.2g、10.3g到16.0g,以及16.0g以上的妇女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要低7%、15%和33%。如果将分析范围限定在体重超重的妇女中,这种子宫内膜癌发病危险的降低会更加明显。
研究者指出,尽管本研究的结果提示,豆类食物具有抗子宫内膜癌的作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在超重的妇女中这种作用会更明显。
吃避孕药有什么好处 改善妇科疾病
减少子宫内膜异位,减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风险:因为口服避孕药可以减少经血量,缩短经期,因此有助于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状,降低患癌风险。
服用短效避孕药能明显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因为低剂量的雌激素能有效防止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减少恶变几率;有的短效口服避孕药在停药一到两年后仍有保护子宫内膜的作用。
口服避孕药会使子宫颈粘液变得较为浓稠,不止精子不易穿透,还能降低细菌经由子宫颈进入子宫的机会,而减少骨盆腔感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