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泄泻如何艾灸 泄泻艾灸辩证治疗

泄泻如何艾灸 泄泻艾灸辩证治疗

泄泻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急性泄泻, 治疗以除湿导滞,通调腑气,多选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慢性泄泻,治疗以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多选取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

中医将泄泻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六个证型。在辩证时,当抓住各自的特点。

寒湿泄泻及湿热泄泻多兼有表证;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脾胃虚弱泄泻以大便时溏时写,水谷不化,稍食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肾阳虚衰之泄泻,常在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特点。其中寒湿泄泻,脾虚泄泻及肾虚泄泻用灸法较好。

腹泻艾灸的方法 寒湿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泄下清稀,甚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恶寒,发热,头痛,小便短少,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神厥穴施灸。

艾灸作用:温中除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艾条有什么作用

温经散寒

使用艾条艾灸,可以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证,如风寒温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证。

解表散寒

艾条艾灸具有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受外邪表证及中焦虚寒性呕吐、腹痛、泻痢等证。

补虚固脱

艾条艾灸可以温阳补虚,回阳固脱,可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阳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益气升阳

艾灸艾灸具有不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证。

消瘀散结

艾灸可以消瘀散结,拔毒泄热,适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证。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肌长肉的作用。

降逆下气

艾灸可以调节人气气机,具有降逆下降、通畅气机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证,如脚气冲心、肝阳上升之证可灸涌泉治之。

防病保健

灸法用于防病保健,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无病自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了增强抗病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泄泻如何艾灸

泄泻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急性泄泻, 治疗以除湿导滞,通调腑气,多选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慢性泄泻,治疗以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多选取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

寒湿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清稀,甚如水样,腹胀痛,肠鸣,胸闷食少,尿少,肢体倦怠,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表证,舌苔白腻。

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天枢,足三里,阴陵泉;配穴:大肠俞,神厥,中脘。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2-3cm进行熏灸,使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5分钟,若皮肤产生小的水疱,任其自然吸收,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脾虚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时溏时水,迁延反复,水谷不化,进油腻植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兼有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等。

治则:健脾益气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关元俞,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取脾俞,大肠俞。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火头距离皮肤3cm进行熏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为一个疗程,每一个疗程间隔3天。

肾虚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以老年人多见,临床可见泄泻便溏或有完谷不化,泄泻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舌质淡苔白。

治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天枢,命门,关元,百会。配穴取中脘,足三里。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火头距离皮肤3cm进行熏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为一个疗程。

3.隔附子饼灸:每次选用2-4穴,附子饼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隔日1次,以局部红晕为度,5-7次为1个疗程。

宝宝拉肚子半个月了还不好怎么办 第六步: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半个月了还不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艾灸治疗泄泻 寒湿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清稀,甚如水样,腹胀痛,肠鸣,胸闷食少,尿少,肢体倦怠,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表证,舌苔白腻。

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天枢,足三里,阴陵泉;配穴:大肠俞,神厥,中脘。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2-3cm进行熏灸,使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5分钟,若皮肤产生小的水疱,任其自然吸收,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中医艾灸治疗阳痿早泄的方法是什么

灸法又名灸疗,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

男人发生阳痿早泄一般很难治疗,古方中医专家提醒您:治疗阳痿早泄可采用艾灸疗法来治疗:

1、关元、中极

方法在穴位上用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灸,使艾炷自然燃烧尽再换下一壮,一次3壮,灸比后涂龙胆紫药水纱布固定,以防感染。皮肤结痂脱落后可再继续艾灸。艾灸完毕后小腹会感觉持续数天的温暖。

2、家庭艾灸

中脘、关元、中极、龟头穴(大脚趾顶端)、至阴,用艾炷隔姜灸3到5壮,艾条灸10到15分钟,疗效不佳时可以加命门、肾俞穴、次髎、三阴交等穴位;阴痒可配曲泉穴(泻法),易怒可以配太冲穴太冲(泻法),心悸失眠可配神门、内关等随证加减。

在中医治疗中除了艾灸之外,还有拔罐疗法,按摩治疗和中药的治疗等。笔者提醒您,适度的药物可以更好的治愈阳痿早泄。

上面的内容非常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了有关男性阳痿早泄的中医艾灸治疗方法,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借鉴一下。大家都知道,中医治疗是我们祖传的医疗手段,不但安全可靠,而且还不会给身体的健康带来任何的副作用,所以用艾灸来治疗阳痿早泄是最安全的办法。

宝宝拉肚子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怎么办 方法四: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宝宝拉肚子精神不好怎么办 第七步: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精神不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艾灸治疗泄泻 肾虚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以老年人多见,临床可见泄泻便溏或有完谷不化,泄泻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舌质淡苔白。

治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天枢,命门,关元,百会。配穴取中脘,足三里。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火头距离皮肤3cm进行熏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为一个疗程。

3.隔附子饼灸:每次选用2-4穴,附子饼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隔日1次,以局部红晕为度,5-7次为1个疗程。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湿热体质 艾灸疗法让你无忧

湿热体质,是指湿热流注于下焦,主要表现小便短赤,身重疲惫,舌苔黄腻,胃纳不佳等。临床多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带下,下肢关节肿痛,脚气感染等症。

湿热下注意的治疗方法,应以清热利湿为主,中医是讲求阴阳平衡的,只要能正确的治疗,只要辩证在哪脏在哪个腑,正确的处方用药,调整阴阳后慢慢就会好转起来的,建议到找中医生进行辩证论治。

饮食忌辛辣酒水等刺激性,热毒性食物;宜清淡为主。

[治法] 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艾灸疗法治疗湿热体质

选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湿热下注者加行间、太冲、丰隆,脾肾亏虚者加脾俞、肾俞,关元、中极。

选用精艾条悬灸或随身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0分钟,每日灸治1次,15次为1个疗程。

腹疼艾灸哪个位置

腹疼艾灸应该辩证分型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寒邪腹疼

病因:感受风冷,侵袭于中,或寒冷积滞于胃肠,恣食生冷太过,中阳受戕,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阴寒内盛作痛。

主证:腹疼较剧,腹部喜温怕冷,大便溏薄或泄泻,腹中雷鸣,小便清白,四肢欠温,口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沉紧,寒凝气滞者,则便秘,腹胀拒按。

艾灸方法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艾灸处方:中脘,足三里,天枢,神阙,合谷。

取穴方义:中脘,足三里温中理气,天枢调理肠胃,神阙温下元以散积寒,佐以手阳明经的原穴合谷,发汗解表,调整传导功能,诸穴共灸,以奏散寒止痛之效。

灸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4穴,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2次。

2.艾柱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3-5壮,每日1-2次。

3.隔盐灸:于神阙穴按隔盐灸法操作,用中艾炷灸5-10壮,每日灸1次。

阳虚腹疼

病因:脾阳不运,脏腑虚而生寒,或因中阳虚馁,寒湿停滞,或因气血不足,脏腑失其温养而致腹痛,亦有因房事之后为寒邪所中而致阴寒腹痛者。

主证:腹疼隐隐,时作时止,疼时腹部喜按,大便溏泄,面色少华,精神疲乏,腰膝酸沉怯寒,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脉沉细而迟。

艾灸方法

治法 :温肾益脾,缓急止痛。

艾灸处方: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取穴方义:肾俞,关元补肾壮阳以祛寒,脾俞,足三里健脾补气以生血,三阴交健脾止泻,气血温煦濡润,经脉通利,脏腑得到温养,则腹疼可除。

灸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20次,每日灸1次。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3-5壮,选用麦粒大艾炷,每日灸1次。

3.温盒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

泄泻如何艾灸 泄泻艾灸注意事项

1.艾灸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但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引起的腹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2.进行艾灸的时候,一定需要心细,防止烫伤皮肤。

腹泻艾灸哪里 伤食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满胀痛,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苔垢或厚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中皖,梁丘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宝宝拉肚子可以艾灸吗 宝宝拉肚子艾灸哪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相关推荐

林赛氏指甲艾灸怎么治疗 慢性肾衰竭艾灸

定位:属足太阳膀胱经。肾之背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主治遗精,阳萎,遗尿,溺血,泄泻,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虚喘,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水肿,腰痛,及肾炎,肾盂肾炎,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肾俞穴5-10壮;或艾条灸肾俞穴10-20分钟。 定位: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足厥阴、少阳之会。章门穴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功效主治: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及肝脾肿大,消化

腹泻怎么艾灸 肠道湿热型腹泻艾灸

症状:腹痛即泻,泄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伴随发热,苔黄腻,脉濡数。 施灸方法: 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及背俞穴,任脉经穴经穴治疗。 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 刺激感时即清除艾炷,一般灸3-10壮,适宜于慢性顽固性病症。 施灸穴位:大肠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曲池,内庭穴。

腹泻针灸按摩改善

治疗腹泻的拔罐疗法: 1、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6cm的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一天或隔四天一次,往往1-3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适用于大便溏薄、次数多,或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或为完谷不化之稀便。 2、取穴:①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②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下巨虚。按俞穴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取上述两组腧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进行拔罐治疗。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 拔罐法需注意,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

艾灸肚脐什么时候好 艾灸肚脐的功效和作用

艾灸肚脐可增强脾胃机能,使升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反胃、痞满、呕吐、泄泻等。 艾灸肚脐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能促进代谢,缩减脂肪。用治小便不利、腹水、水肿、肥胖等。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以调理冲任,理气养血,固经安胎。临床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不孕及黄褐斑、面色萎暗等证。 脐通百脉,艾灸肚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和血,达到“通则不痛”。适用于肠麻痹、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证。 艾灸

艾灸治疗秋季腹泻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申脉穴。 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穴位处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灸法3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灸法4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泻艾灸哪个部位图

寒湿困脾型腹泻艾灸 症状:粪便清稀如水样,色白无臭,腹痛肠鸣,畏寒食少,伴随鼻塞头重,肢体酸痛,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迟。 施灸方法: 宜选用足阳明胃经穴,背俞穴进行治疗。 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活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施灸穴位:大肠俞,足三里,中脘,神阙(可隔盐灸)。 肠道湿热型腹泻艾灸 症状:腹痛即泻,泄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

湿热积滞泄泻是什么意思 湿热泄泻可以艾灸

可以。 如果只是单纯的泄泻的话是可以艾灸的,因为艾灸有很好的温经补阳、散寒温通的作用,对于泄泻的人来说,艾灸能帮助改善脾运化不周而导致的泄泻症状, 但如果是因为湿热而导致的腹泻,有肛门灼热、口干舌燥的话,就不适合艾灸,因为艾灸会反而会生热,进而加重湿热泄泻的症状;而如果是寒湿导致的泄泻,就可以进行艾灸

艾灸哪些穴位可治疗阳痿

艾灸第一个穴位:章门穴。 【取穴方法】: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 【艾灸病症】:主治胁痛、泄泻、症积等症。 艾灸第二个穴位:京门穴。 【取穴方法】: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艾灸病症】:腹胀、腹痛、肠鸣、泄泻、腰痛、肾炎等症。 艾灸第三个穴位:巨阙穴。 【取穴方法】:巨阙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人体的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

艾灸关元有什么好处 艾灸关元穴的作用

艾灸关元穴对于阳气不足,身体虚弱,怕冷乏力,以及腹泻,阳萎,早泄等症均有防治作用,尤其是老年人,阳气虚衰,真元不足,宜多用此穴灸之。 艾灸关元穴能通三焦,以调经通下焦为先,主治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肝胆方面的疾病。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脾阳不振,脾肾阳虚等症,如小腹冷痛,腰部冷痛等症,也可以通过艾灸关元穴治疗艾灸关元穴可温通下肢,有助于治疗风寒湿痹,下肢疼痛及痹症。

腹泻怎么艾灸 湿热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红 苔黄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