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心理太强的危害 妨碍人际交往
嫉妒心理太强的危害 妨碍人际交往
嫉妒心理会让在妒火中烧的人们消耗精力,在心理上留下邪恶的阴影。妒忌心理是一种厌恶别人超过自己,或想破坏别人超过自己的心态,它是憎恨的另外一种表现。当别人占了比较优势的地位,或在只能、体能上自己认为不屑一顾的人超过了自己,就会产生怨恨、引起嫉妒,不利于人际交往,不利于取长补短。
嫉妒心理的危害 妨害身心健康
嫉妒有害人的身心健康。嫉妒心强的人由于其心胸狭隘,自私自利,往往不思进取,不求自强,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摇唇鼓舌,搬弄是非,让自己经常处于焦躁、愤怒、抑郁、自惭、自责、自傲的消极情绪中,这会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伤害。
德国著名医学家格赫德曾说:“大多数容易嫉妒的人,都会胃口差、食欲低下、情绪低落、气不顺、胸中郁闷,百病丛生,工作效率下降。”
偏执型人格障碍具体指的是什么情况
1.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患者常常自我感觉极好,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因此他们看不起别人,对他人提出才善意、合理的批评,会引起极其强烈的反击
2.心胸狭隘,好嫉妒。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心胸非常狭隘,目光短浅,容不得别人。当别人比他强时,常会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和嫉妒。他们常把别人一般的,甚至是友好的表示看作是敌视或蔑视行为,对别人的成绩、成功等不满不服;反过来,他们还常常凭空认为别人在嫉妒他,便采取报复性行为,或采取荒谬、残酷的方式自我折磨
3.敏感多疑,不信任别人。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生性多疑,对挫折或受到羞辱与阻碍的情形过分敏感。在遇到挫折时,他们不会反思自己,而是责备别人或推诿客观。他们常凭空认为大多数人是不可信赖的,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敏感。
4.固执已见,不吸取教训,不听从意见,也是病态人格最突出的症状之一。他们及其自负,对自己的行为、看法、观点等从不改变,我行我素。如果他们遇到挫折,或遭受失败,他们不会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缺乏自知之明,当没有人给他们提意见或忠告时,便更加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为什么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1、自卑心理
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2、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针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3、多疑心理
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嫉妒心太强怎么办 认清嫉妒的危害
嫉妒他人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身心两亏,轻则制约自己事业发展,影响人际交往。在打击他人时实际上是在贬低自己的人格;长期的嫉妒会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受损,引起免疫器官功能下降,更易患上某些疾病。
知道孩子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中老年的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尽管人际交往是一种普通的生活现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上,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一直都是相当重要的研究领域,因而也就积累了关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借助于这些研究和理论,我们就可以对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人际交往的动机
关于人际交往动机的分析,涉及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交往,以及是什么样的内在需要促使人们进行这种交往的。人际交往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内在需要,同时,我们的交往与我们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有关。对此,我们可以做如下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1、人际交往是一种内在需要
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注定要有与他人建立一定的关系需要。除此之外,还要有其他一些需要,其中有的需要是只有他人才能提供的,比如说社会性的需要。
也就是说,只有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社会性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人际交往实际上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自身的一种手段。可以说,人际交往是个体和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
2、人际交往的自我表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际交往过程是个体借助于交往来认识或证实自己,从而表现自己的过程。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支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在社会舞台上扮演自己的某种角色,通过这种角色的扮演,来完成自我的表现。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不断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是在不断地提高自我。
3、人际交往的自我完善
我们每个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增加对自己或自我的认识。这种自我认识不但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且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并且这种自我认识的需要满足与否,与一个人自我完善的程度有关。
也就是说,通过人际交往,能够增加我们的自我认识,而增加了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应
1、人际反应的基础是人际需求
所谓人际需求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与别人交往,以建立一定关系的倾向。
人际需求有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人际需求表现为多种多样,从而人际反应的疾病倾向也多有所差异。有一种心理学的理论,将人的人际需求分为三类: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和感情的需求。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增加对自己或自我的认识。这种自我认识不但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且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并且这种自我认识的需要满足与否,与一个人自我完善的程度有关。
也就是说,通过人际交往,能够增加我们的自我认识,而增加了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
2、所谓人际反应是指在交往中个体对活动状况的评价
人际反应涉及个体对人际交往做出的一系列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反应。如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厌恶、参与或逃避等。人际反应的基础是人际需要。
所谓人际需求是指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与别人交往,已建立一定关系倾向。人际需求有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人际需要表现为多种多样,从而人际反应的基本倾向也多有差异。
(三)人际交往的工具
人际交往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才能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多种多样,其中符合系统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在心理学的文献中,一般将符号系统分为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1、语言符号与语言交往
语言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的功能,二是交际的功能。语言的交际功能既体现在人们凭借语言交流思想,同时也体现在凭借言语交流感情。
语言符号系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的工具,是其他交往工具所无法代替的。在认识交往中,除了语言工具外,还有手语、旗语、电报代码等,但这些都是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只能起辅助的作用。
2、非语言交往
非语言交往一般指个体运用动作、表情、体态、语调等方式进行的交往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非语言符号系统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些交往活动。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只有借助非语言符号系统才能更好地完成交往活动,即有时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形式。
关于非语言行为,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非语言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动态无声的非语言交往、静态无声的非语言交往以及有声的非语言交往等三种形式。
所谓的动态无声的非语言交往,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所起的交往作用。尽管它们都是无声的,但却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因而被称作是动态的。至于静态无声的交际,则主要指人们的体形、穿着,以及空间距离等。
以上这些非语言交往的组成,都是在静态中传达信息,起到交流和沟通的作用。所谓有声的非语言交往,主要包括说话时声音的音量、音调、变音转调、节奏和停顿等。
实际上,辅助语言也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组成要素之一。即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沟通、社会认知和人际互动三大因素构成。所谓信息沟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交流情感、互通消息的过程。
3、信息沟通的一般模式
在我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信息沟通的具体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在通讯设备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但是,信息沟通有一个基本的模式,任何信息沟通都必然与这一基本模式有关。
4、信息沟通的条件
人际交往的信息沟通过程与其他信息沟通的过程有所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人际交往中的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而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一般是在几个人之间进行的,它不单纯是消息的传递,同时更重要的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因此,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可能由于心理因素而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因而,为了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沟通双方还要有诚意,要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由于每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存在着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信息沟通就是或者求同存异,或者通过双方的交流而达成一致,因而,宽容与诚恳的态度,有助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进行。
儿童嫉妒的表现及处理措施
宝宝情商
我的心里有点酸——漫谈儿童嫉妒
镜头一:星期天,姑姑带着1岁的小弟弟来到刚满3岁的佳佳家作客。小弟弟可爱极了,大家都争着去逗他玩。一开始,佳佳也挤过去亲了亲他,但不大一会儿,佳佳就有些不高兴了,大家都围着小弟弟转,没人理她了。于是,佳佳开始大声唱歌,可是没人注意她,佳佳又跳起了在幼儿园刚学会的舞蹈,还是没人注意她。佳佳气愤极了,一把抢过小弟弟抓在手里的玩具熊,狠狠摔在了地上。
镜头二:别的幼儿园的小朋友要来斌斌的幼儿园参观,老师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早早就开始忙着布置教室。在经过认真的评选之后,老师从小朋友们的图画中选取四幅张贴到墙上,准备让小客人们来欣赏。课间休息时,老师发现墙上的画都被撕破了,经过调查,原来是斌斌干的。在老师的追问下,斌斌说因为自己的画没被评上,看到贴在墙上的画就不高兴,所以就撕破了墙上的画。
佳佳和斌斌的行为是典型的嫉妒心理在作祟。
嫉妒是一种原始的情感,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性的表现,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儿童的嫉妒是儿童将自己与别的小朋友作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是指当儿童看到他人某些东西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越状况的复杂情感。儿童嫉妒的成因较为复杂,其包括儿童先天气质类型、外部教养环境、个人能力强弱等诸多因素。
生活中,儿童嫉妒的范围很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1.不能容忍身边亲近的大人疼爱别的孩子。
孩子最初的嫉妒总是与自己的爸爸妈妈等身边亲近的人有关,当大人们疼爱别的孩子时,往往会表现出不满、哭闹、反叛等,有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倒退行为,如故意尿湿裤子,故意作出比自己实际年龄幼稚的行为,以期引起大人们的注意。
2.对获得家长、老师等表扬的其他儿童怀有敌对情绪。
当别的孩子受到了家长、老师表扬时,往往表现得不高兴、不服气,认为自己不比受表扬的孩子差,有的还会当众揭发受表扬孩子的缺点或不足之处,尽管有些事实甚至是与其他孩子的受表扬无任何关联性,如“他的爸爸是个拉三轮车的”等等。
3.对拥有比自己玩具、用品、零食多而又不和自己共享的伙伴进行排斥。
一般情况下,儿童都很喜爱和拥有很多玩具、用品、零食多的同伴在一起玩,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益处。但当同伴不将自己拥有的东西与他们分享时,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嫉妒情绪,如损害同伴的玩具、孤立同伴等。
儿童的嫉妒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明显的外露性
这是儿童嫉妒心理与成年人嫉妒心理最主要的区别。成人往往会考虑各种因素而尽量掩饰自己的嫉妒心理,而幼儿一般会通过具体的言行直率地表露自己的嫉妒情绪,他们通常不会去考虑自己的嫉妒是否会引起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等后果。此特点可以帮助家长老师及时发现幼儿的嫉妒。
2.直接的对抗性
因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他们往往会直接地将因自己的嫉妒引起的不快情绪归责于自己所嫉妒的人,进而对引起他嫉妒的人或事做出直接的对抗行为,以发泄心中的不满。比如,直接打骂他所嫉妒的人,毁坏令他嫉妒的具体物品等等,而不会以其他替代的方式间接去达到发泄自己心中不满的目的。
3.鲜明的主观性
儿童认识事物一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们往往会以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为标准,简单地对事物进行分类。因此,当其他儿童比自己强或其他儿童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时,就会因外界的事物不符合自己的意愿而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快。此种不快心理就是嫉妒心理,它具有强烈鲜明的主观色彩。
嫉妒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它对孩子各方面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儿童长期处于嫉妒这种消极不良的心理体验之中,情绪上便会产生压抑感,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器官功能减弱,机体协调出现障碍。而这种障碍又会加剧不良的心理体验,使儿童产生诸如忧愁、怀疑、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此外,嫉妒还会影响孩子对事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容易使孩子产生偏见,产生怨天尤人的思想,影响孩子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最终抑制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那么,如果孩子出现了嫉妒心理,爸爸妈妈们该怎么办呢?其实,只要家长采取的处理措施得当,孩子的嫉妒心理是完全可以化解的。孩子出现了嫉妒心理,爸爸妈妈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了解孩子嫉妒的起因
受认识水平的局限,儿童对他人拥有而自己不具备或无法拥有的东西,往往会产生一种由羡慕转化为嫉妒的心理,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情况。父母平时应多和孩子接触,及时掌握孩子嫉妒的直接起因,如兵兵会唱一首我不会唱的歌、明明有一辆新玩具车等等。只有了解了孩子嫉妒的起因,才能从具体事情着手解决孩子的嫉妒心理。这是化解孩子嫉妒心理的前提。
2.倾听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的嫉妒是直观、真实甚至自然的,它完全不似成人嫉妒心理那样掺杂着诸多的社会因素,它只是孩子对自己愿望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因此,父母切勿盲目对孩子的嫉妒行为进行批评,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苦恼,理解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产生的痛苦情绪,以便使孩子因嫉妒产生的不良情感能够得到宣泄。
3.帮助孩子正确分析与他人产生差距的原因
儿童的思绪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绪为主,他们一般不具备对事物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嫉妒简单地归责于自己或所嫉妒的对象,而不去考虑其他因素。因此,父母应帮助孩子全面分析造成孩子和所嫉妒对象之间的差距产生的原因、这些差距能否缩短,以及缩短差距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使孩子能正确与他人进行比较,以积极的方式缩短实际存在的差距,最终化解内心的不平衡。
4.培养孩子养成豁达乐观的性格
平时应教育孩子理解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让孩子懂得各人都有各人的优势和长处,但同时各人也都有各人的不足和短处,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道理。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正视别人的优势和长处、欣赏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从而能够学习、借鉴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成功来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喝彩。
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战胜它。让我们用理智和耐心,把孩子心中的那份酸,化作生活中的甜。
偏执型人格障碍指的是什么呢
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可分为五个方面: 1.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患者常常自我感觉极好,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因此他们看不起别人,对他人提出才善意、合理的批评,会引起极其强烈的反击。 2.心胸狭隘,好嫉妒。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心胸非常狭隘,目光短浅,容不得别人。当别人比他强时,常会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和嫉妒。他们常把别人一般的,甚至是友好的表示看作是敌视或蔑视行为,对别人的成绩、成功等不满不服,他们还常常凭空认为别人在嫉妒他,便采取报复性行为,或采取荒谬、残酷的方式自我折磨。 3.敏感多疑,不信任别人。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生性多疑,对挫折或受到羞辱与阻碍的情形过分敏感。在遇到挫折时,他们不会反思自己,而是责备别人或推诿客观。他们常凭空认为大多数人是不可信赖的,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敏感。 4.固执已见,不吸取教训,不听从意见,也是病态人格最突出的症状之一。 他们及其自负,对自己的行为、看法、观点等从不改变,我行我素。如果他们遇到挫折,或遭受失败,他们不会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缺乏自知之明,...
人际交往的七种心理障碍
1.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3.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5.干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吱吱唔唔,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7.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被家庭环境使人受到的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这几种社交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一)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好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嫉妒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针对性;二是持续体;三是对抗性;四是普通性。
(三)羞耻与内疚
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掐、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撼。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灾年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