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发烧的退热误区

孩子发烧的退热误区

今天,与大家分享孩子发烧应小心的一些退热误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发烧时,家长们总会用一些所谓的偏方来给孩子退烧,但很多偏方事实上并没有科学依据,不但不能退烧,反而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家长们一定要警惕。

1.酒精擦拭

错!

虽然科普过很多次了,但仍然有人在孩子发烧时擦酒精退热。孩子发烧千万别用酒精退烧,一方面,家长一般不容易掌握大血管流经的位置,退烧效果很有限,如果擦在其它部位上,皮肤的热量散掉了,体内的热量却没散发出来。

2.蒜泥涂脚心

错!

有网友表示,老家有流传一种退烧方法,就是用 蒜泥涂脚心。这也是不对的,首先擦脚心退烧并没有得到医学认证,其次,多次涂抹脚心反而可能擦出水泡,造成二次损伤。

3.捂汗

错!

捂汗是很多人(特别是老一辈)认同的退烧方式,但也是退热的最大误区。给孩子盖上厚被子,容易使孩子穿上“盔甲”,容易导致体内热量堆积,引发高热惊厥。如果捂出一身汗来,还容易引起孩子脱水,对孩子更不利。有报道过的就已经有很多因为孩子发烧捂汗而导致病症加重甚至死亡的病例。

孩子发烧到底该怎样退烧?

体温不到38.5度时可采用物理退烧,比如少穿些衣服,少盖被子,但是要注意适当提高室内温度;还可以将温湿毛巾敷在额头上,或身体其它部位,这样可以使皮肤血管扩张,利于散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增加体内水分,多喝水多排尿也是很好的散热方法。

如果体温超过38.5°,则应服用退烧药,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药可以交替着吃,能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享,希望为爸爸妈妈们在护理孩子发烧时带来帮助。

孩子发烧一定要避开的8个误区

误区一:发烧对身体有害

美国儿科学会表示:低于40℃的发热往往不会引起太大危害。

海蒂育儿大百科中则是这样描述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烧并不是件坏事,即使发烧到41.1℃,也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

发烧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它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或体征而已。

发烧是许多疾病初期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烧对人体是有利的。因为发热可以刺激身体某些防御机制,从而抵抗一些致病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也就是说发烧有利于孩子病情的恢复。但是持续高热会造成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调节功能失常。

误区二:一发烧就立刻想办法退烧

很多家长见孩子发烧了,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想办法给孩子降温,而且总习惯性把物理降温当做首选,认为这才是最安全有效的做法。其实,在给孩子进行降温前,这几点常识最好先了解一下。

(1)如果孩子只是低热而且精神很好,并不需要急于想办法退热;

(2)如果孩子体温超过了38.5℃而且出现明显不适感,应该首选药物降温;

(3)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的降温方法不建议采用。退热贴并无实质退热作用,如果宝宝抗拒不建议强行贴上;

(4)鼓励孩子多喝温水,最好是少量多次的喝,不爱喝白开水的孩子也可以喝稀释后的果汁等液体。

(5)给宝宝进行擦浴或洗浴建议用29.4℃-32.2℃的温水(最好不要高于37℃)。千万不能用冷水或酒精,这会让孩子非常不适,甚至有可能引起孩子颤抖导致体温升高;热水擦浴也不适合,这也会升高体温。

(6)中暑容易与发烧混淆,中暑是因为周围环境过热导致的,降温时应该采取冷水擦拭的方法。

(7)物理降温的方法有很多,减少衣物、不要盖得太厚、夏季开空调或电风扇降低室内温度才应是首选。

(8)当孩子发热时出现发抖、手脚冰凉的迹象时,应该给他多盖一层毯子或穿厚一点。

误区三:孩子发烧肯定是感冒了

不得不说,这个说法实在有些幼稚了。除了感冒,还有很多种疾病都有可能会引起人体发热,比如肺炎、中耳炎、手足口病、急性喉炎、皮疹、流行性腮腺炎、泌尿系统感染、急性胃肠炎、脑膜炎等,另外孩子出牙时或注射疫苗后也有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误区四:量体温首选水银温度计

不少人总认为水银温度计最精确,所以应该是孩子发热时量体温的首选。实际上,包括美国儿科学会在内的很多国际权威机构都不再建议使用水银温度计了。因为水银温度计在使用时一旦破碎,里面的水银挥发后很容易被人体吸入,从而导致中毒。

(1)电子体温计安全、准确、测温速度快、易读取,相对水银温度计来说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但是这种体温计只适合测量口温、肛温和腋温,如果是小宝宝的话显然不太适合。

(2)在孩子不太配合量体温的年龄阶段,建议选择耳部红外体温计。

误区五:降温不及时容易导致热性惊厥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宝宝发烧了如果不及时给孩子降温很容易导致热性惊厥。实际上呢?

(1)热性惊厥的诱发因素虽然是发烧,但这种惊厥的发作往往带有家族遗传性,而且一般在发热开始的几个小时内发生。

(2)并不是说体温高就一定会导致热性惊厥,有些宝宝发热不到38.5℃时就有可能发生抽搐,而有些宝宝即使体温超过40℃也并不会发生抽搐。

(3)没有充分证据显示退烧药可以降低热性惊厥的风险。

(4)发生热性惊厥还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发病年龄6个月至3岁较多见。一般等到孩子5岁以后,就极少再发生热性惊厥了。

(5)单纯的热性惊厥一般不会引起大脑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瘫痪、智力障碍或死亡,而且大约98%的热性惊厥患儿不会发生癫痫。

误区六:体温超过38.5℃必须马上吃退热药

一般来说,国内医生们一般都建议腋温超过38.5℃时使用退热药物,美国专家的建议则是39°C以上。

(1)是否吃退热药最好综合参考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症状表现。如果他体温39℃,但能吃能喝能玩,而且精神和往常一样,那也并不需要着急用药。

(2)不建议叫醒孩子吃退热药。还有的妈妈,孩子夜间发烧时,如果测得的体温超过了38.5℃,尽管那一刻孩子已经睡得很香了,也非要想方设法把孩子叫醒喂退烧药,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服用退热药的目的其实是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如果他睡眠很好说明发热并没有让他很难受。

(3)3个月以内的宝宝只要体温超过38℃,应该立即就医;3个月以上的宝宝出现发热,一般建议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6个月以上的宝宝需要药物降温的话,建议服用布洛芬。

误区七:发烧会烧坏脑子

“小孩子发烧得赶紧降温,不然会烧坏脑子的”,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常听老辈们说起?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发烧能烧坏脑子。一般来说,41℃以下的发烧并不会对脑神经组织直接造成伤害。

老一辈人坚持认为“发烧会烧坏脑子”实际上是因为有孩子发高烧后脑子确实出了问题,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孩子罹患了脑膜炎、脑炎等疾病引起的发热或高温中暑了,所以才出现了脑损伤。

误区八:发烧了输液退烧快

其实身边很多年轻家长早已走出这个误区了,但是仍旧有不少人尤其是老人坚信打吊针退烧速度最快最有效。

实际上,是否要输液并不是根据体温高低或发热持续时间长短来决定的,而是针对引起发热的病因而言的。一般来说,只有严重细菌感染或者脱水等情况下才需要输液治疗。另外,打退烧针虽然退热快但风险大,孩子高热时服用退热药、多饮水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其实,关于孩子发烧我们存在的误区还有很多,老辈很多的处理方法也并不见得都正确。孩子发烧了,千万别迷信一些网络上所谓被“转疯了”的神奇退热方法,也别听老人的建议给孩子盖厚被子捂热发汗来退烧,高热时什么方法都不会比服用退热药更安全有效。

宝宝发烧护理的4大误区

入冬以来,不少孩子感冒发烧,在流感高发期,儿科门诊到处都可见到头上贴着退热贴的小孩。孩子一发烧,很多家长就显得非常紧张、焦虑、不知所措了,他们老担心发烧会烧坏小宝宝的脑子,于是,想法设法恨不得马上就将孩子的体温给降下来,甚至在体温还不算太高的情况,都急着喂退烧药、打针退烧等,最好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退烧效果,其实,这些都是护理上的误区,并不科学。发烧是身体在调动自身的免疫系统,让它更好地工作,以防止感染,这是孩子利用自身免疫力对抗病毒的一个表现,在对抗发烧的过程中,孩子的免疫力也得到不断地提高。而且普通的发烧通常是不会损伤孩子大脑的,相反,如果采用过激的方式来退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总的来说,孩子发烧时,家长最容易出现以下四个护理误区。

误区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发烧不能洗澡或发烧用冷水擦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发烧的话,帮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帮助他降温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吃药后没有马上见效时,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我们都是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误区四、孩子发高烧了也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都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也还是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不可,或者是孩子都已经发高烧了,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过来医院,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总之,孩子在发烧时,家长应该多点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只盯着体温数字,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还好,就不必太过于担心,但需要提醒的是,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自行抵御感染,一旦有发烧时,还是建议带去医院给医生看看,最好不要自己自行给孩子用药。

孩子发烧用药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二、发热过程中的处理误区:

误区一:发热即用抗生素。许多家长一见孩子发烧,马上就使用抗生素,家长常认为发热即是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却不知许多发热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如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病毒引起,虽然后期可以合并细菌感染,但见发热即使用抗生素明显是一种错误的作法。

误区二:不愿接受血常规化验。由于上述所讲的理由,病毒感染不必要常规使用抗生素,因此就诊时应该检查一下血常规,如果白细胞数不高,可暂时不用消炎药。现今许多家长不愿化验血常规,原因各异,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受疼,有的怕多花钱,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发热血象肯定升高。前两种姑且可算是理由,但后者却实属无知错误。因为没有血象的结果,许多医院的大夫经常是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同用。为了不让您的孩子饱受抗生素的副作用,也不让您多花冤枉钱,希望您作出明智的选择。

误区三:积极主动要求静脉输液。临床上确实有许多发热疾病如肺炎、川崎病、传染性疾病等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可考虑静脉输液,但仍然有许多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轻度支气管炎、幼儿急疹等有其自然病程,即“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疾病痊愈需要过程,因此只要积极退热、避免发生惊厥、心肌炎等并发症,预后一般较好,过多的输液只会留给孩子更多的后遗症。如6个月至1岁左右发生的幼儿急疹,发热3~4天后,热退后全身出现皮疹而痊愈,在发热的3~4天的过多的过多用药既不能缩短病程,反而会延迟出疹,延长病程。

误区四:退烧后马上停药

孩子体温正常后不等于疾病治愈,它只是预示疾病有所好转,而造成感染的病毒或细菌此时不一定被彻底控制。所以用药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彻底消灭体内的细菌、病毒而完全治愈,否则疾病有可能“死灰复燃”,所以退热后不要立刻停药,尽可能按疗程服用药物。、

误区五:恢复期进食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多数会影响脾胃功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家长不必过于焦急和忧虑,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烧退了以后,小儿消化吸收功能可逐渐恢复,但不可能一下子恢复到正常水平。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发热时吃饭较少,病后应尽快补充。其实这时,小儿形气未充,各个脏腑机能尚不健全,消化能力较弱,过分的补充不但不会吸收,还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个别患儿因为体内邪热未清,又进食油炸甜腻食物助湿生热,造成病情反复。临床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病情本来已经好转,发热已经好转,由于进食过多油腻食品,发热再次出现。

因此,退烧后的饮食最好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蛋羹、面条等,不要让孩子吃高脂肪的食物,如炸鸡、炸薯条、奶油蛋糕、排骨等,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三、介绍几种常备的退热药物:

高热易引起小儿惊厥,当您发现孩子发热时应予以重视。除了既往有高热惊厥等特殊病史外,一般认为超过38.5℃的体温我们才应用快速退热药如泰诺林、美林、恬倩等。目前儿科公认的毒副作用较小的有对乙酰胺基酚、布洛芬两类。如若孩子发热不超过38.5℃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退热剂如柴胡口服液、羚羊角颗粒、柴黄颗粒等药物口服,若体温不能控制超过38.5℃后再加服快速退热药,如果体温持续不退应积极就诊。

另外孩子在发热期间出汗增多,机体水分消耗增加,家长应给孩子多喝一点开水和果汁,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退热后的恢复期,饮食的选择可遵循由稀到干的原则。

小儿发烧退烧误区

发烧是宝宝利用自身免疫力对抗病毒的一个表现,在对抗发烧的过程中,孩子的免疫力也得到了提高。为此,对日常生活中,家长经常采用的退烧误区进行一一破解。

误区一:捂汗退热

“吃点儿药,捂一会儿,汗出了就不烧了”。钟英杰说,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是不科学的。“孩子发烧时,穿得过多会影响机体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极有可能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保证室内空气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发烧不洗澡 擦冷水浴

孩子发烧了,有的家长为其擦冷水浴退烧,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利于散热。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可以,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都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最好选用儿童剂型退烧药,尤其是婴儿,可选用滴剂类的退烧药。服用退烧药必须间隔4-6个小时。

误区四:孩子高烧就医后再处理

临床上,很多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或不知该给孩子用什么药,所以没有积极给孩子降温,非要见了医生不可;或孩子都已经高烧,家长在家不处理就直接前往医院。

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如孩子已发烧到38.5℃以上,就应积极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高烧的宝宝,如长时间高烧并不处理的话,易引起高热惊厥、晕厥等现象发生。

儿童发烧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一发烧就给吃阿司匹林

很多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烧,就赶紧给吃阿司匹林退烧,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除非是医生开了这种药,不然不要随便给孩子吃。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她的身体发育还没有那么完整,一旦过度食用这种药物,很容易患上极其致命的雷士综合征。这是一种对脑部伤害非常大的疾病。

误区二:捂出一身汗就能退烧

不少家长在孩子发烧的时候,会给她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希望这样捂一捂,就能让烧退了。殊不知捂得越严实,烧的越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减少衣物,这样才能比较容易散热。

儿童发烧的治疗误区

误区一

一发烧就马上退烧宝宝一旦发烧,父母都会想尽办法让孩子尽快退烧,事实上这些并非明智之举。发烧本身不是一种疾病,只是身体的一个警钟,提醒身体某部位生病了,是疾病的一个表象。如果孩子刚刚开始发烧,就用退烧药把体温压下去,这只是指标不治本,不但会降低孩子的自身抗病能力,还常常会因为烧退而掩盖病情,造成假象,不利于找到发烧的真正“元凶”。当然,过高的发烧,会增加机体内在的消耗,尤其小婴儿容易造成水分蒸发,导致脱水,而且婴幼儿容易发生高热抽风,故放任发烧引起伤害也是错误的。

误区二

多种退烧药并用退烧效果快为了尽快让高烧不退的宝宝高烧,很多父母一心急,给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种类的退烧药,半小时没退烧,又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 甚至又加栓剂。由于各种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不等,混用可能使药效重叠,结果烧退的太猛,宝宝出汗过多而致虚脱,或体温陡降至36℃以下,产生了低体温的新问题。

误区三

多穿衣服捂汗退热且不洗澡加减衣服要配合发烧的过程。通常发烧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发冷、发热、发汗:发冷时,应添加衣物等以适当保暖,同时喂些温开水;发热时,该减除衣物,并采用温水拭浴物理降温或退烧药降温;发汗时,应及时擦干汗液,穿一些比较宽松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

出了汗后,父母往往不敢给孩子洗澡,怕着凉。发烧时用温水给孩子洗澡, 可以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汗腺阻塞, 利于散热,也是一种降温措施, 医学上称为物理降温。

让孩子在低于体温约2℃的温水中浸泡20 分钟,每天2 ~ 3次,只要室温不是很低,洗澡后及时擦干,避免吹风,孩子是不会着凉的。

误区四

清热解毒药就是退烧药很多家长遇到宝宝发烧就会选用一些清热解毒药,如清开灵、双黄连、小儿退热冲剂等。事实上中医退烧有十余种方法,如发汗退热、泻下清热、养阴清热等等,运用时需辨症施治,用得对症,高烧往往很快可退;用得不对,往往反增其热。清热解毒药大多苦寒伤胃,孩子用后容易出现拉肚子。

误区五

滥用抗生素有些家长则喜欢就盲目地使用消炎药(抗生素),这也是不正确的。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只有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如手指血化验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病原菌不明时滥用消炎药,不但起不到治疗的作用,还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

误区六

打针输液退烧效果好事实并非如此,输液的物质大多是水、糖、盐、抗生素等, 或者加一点维生素,与口服药的成分基本上一样。只要孩子的消化道正常,吃药能起作用,就不必通过打针输液方式供给药物。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 一般都要有7 天左右的病程,即使输液也不能缓解症状或缩短病程,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输液的。只有出现高烧(39℃以上)持续不退,全身状况特别差,饮食欠佳时,才需要通过静脉输液。盲目的打针输液,有时还会出现输液反应和交叉感染等不良情况。所以家长们,最好做到“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做静脉输液”。

误区七

多吃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发烧使机体的消耗量增大,注意给孩子补充营养是对的,但以大量给孩子吃高蛋白食物(如肉和肉汤等)补充营养的做法却不可取。高烧使胃内的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此时吃多荤食,不仅不能吸收,反而会引起呕吐或腹泻,加重身体的缺水,不利退烧。在宝宝发热时,应少食多餐,并注意以流质、半流质、营养丰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佳,吃一些吃含水丰富的水果。

小儿发烧切勿马上用药

误区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发烧用冷水擦浴或不洗澡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发烧的话,帮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帮助他降温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吃药后没有马上见效时,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我们都是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相关推荐

宝宝连续发烧应该怎么办

一、孩子发烧不退怎么办 孩子发烧不退怎么办 当孩子发烧较高时,使用以下物理退烧方法可让孩子舒服一些: 1、减少衣被:发烧时切记不要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盖太厚的被子。这种传统捂汗”的方法不利于散热退烧,反而会因过热导致高热惊厥。对于许多小婴儿来说,只要减少衣被就能使体温降低。 二、小孩发烧39度怎么办 小孩发烧39度已经是高烧了,应及时就医,如果不能马上去医院,则需要观察小孩发烧的状况如有没有反应迟钝、痉挛以及没有其他异常反应等。家长要可服用退烧药物,并在家里先做一些物理降温。 体温39℃以上的高热容易引起

儿童发烧注意事项 捂出一身汗就能退烧

不少家长在孩子发烧的时候,会给她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希望这样捂一捂,就能让烧退了。殊不知捂得越严实,烧的越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减少衣物,这样才能比较容易散热。

对反复发烧的认知误区

反复发烧并不因为温度的高低而对人体的伤害有所差别,错误的医学观念,错误的诊断,错误的用药,才是反复发烧造成伤害健康的真正致命伤。发烧本来是疾病的常见症状,然而人们对反复发烧往往会产生许多误解。 误区之一:认为反复发烧为坏事 由于发烧时人感到难受,故很多人把反复发烧视为坏事。而实际上,发烧对人体是“有功”的。发烧表明人体的免疫机制好,是人体的重要自我保护手段之一。发烧大多是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在体温较高时,病原微生物易于死亡;发烧可促进新陈代谢,大大加强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经常得感冒发烧的人,较少患

孩子反复发烧是什么原因 父母需要观察孩子病情变化

观察发热变化和相关的其它表现。比如咳嗽、腹泻、头痛、抽搐、嗓子痛、耳朵疼、身上出皮疹、反复呕吐、结膜充血、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伴随症状等,发烧最好带孩子就医。 如果孩子高烧但精神好,对大人逗笑反应正常,除脸颊变得红一些外,肤色无其他改变;烧退后,孩子看起来正常,易安抚等,父母就不必太担忧。 如果孩子发蔫,越来越像生病了,爱睡觉、精神不振、反应差、哭起来不易安抚、不断呻吟、哭声弱、肤色苍白或灰暗,即使烧退了,孩子的表现不见好转,父母仍需要带孩子去看医生。

宝宝发烧如何护理

1、别急着降温 首先别忙着退烧,而是要搞清楚孩子发烧的原因。发烧不是一种疾病,它就像是身体的一个警钟,提醒你身体内部出现异常情况。同时,发烧也是我们身体对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种防御措施,从某种程度来讲,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高烧,就不要急于马上退烧,否则会掩藏真正的病因。 引起孩子发烧的病因有很多。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扁桃腺炎、肺炎及一切传染病都有可能出现发烧的症状。另外,一岁以内的小宝宝也可能因泌尿道感染、肠胃病、手足口病而出现发烧的情形。许多情况必须经由医

孩子发烧怎么退热

1、孩子发热可以用酒精来散热,酒精容易挥发,而且酒精在挥发的时候会带走体内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如果酒精温度太凉,可以在里面加一些温水,普通的酒精就可以,在药店很容易买到。 2、孩子发热可以给他洗洗澡,泡泡脚,洗澡也是可以帮助人体散热的,但是洗澡水温不能过高,宝宝肌肤比较娇嫩,容易烫伤,含可以给他泡脚,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起到降温的效果。 3、孩子发热可以使用原始的方法,可以用冷毛巾擦拭身体,或者将它叠好放在额头处,及时更换,或者可以使用冰袋降温,放在宝宝的头顶,前额,腋下等处,注意不能放在脚底和心

孩子发烧捂汗冷水澡管用吗

在儿科门诊,发热是孩子们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是在每年流感高发期,儿科门诊到处都可见到头上贴着退热贴的小孩。孩子发烧,很多家长会很担心烧坏小宝宝的脑子,于是,想法设法恨不得马上就将孩子的体温给降下来,甚至在体温还不算太高的情况,都急着喂退烧药、打针退烧等,最好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退烧效果。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太科学的。儿科医生认为,在对抗发烧的过程中,孩子的免疫力也得到提高,而且普通发烧是不会损伤孩子大脑的,相反,如果采用过激的方式来退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误区1、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

宝宝发烧护理有这五大误区

误区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孩子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

小儿发烧应该如何用药

一、正确选择退烧药 1、没有最好的 退热药没有最好的,作用都差不多。使用退热药,只是为了减轻发热带给孩子的不适,避免体温过高对婴幼儿的伤害,保护婴幼儿大脑(高热时,可用凉水枕),防止高热惊厥。在服用退热药的同时,还要治疗引起发热的疾病。 2、贵的不一定好 退热药不是越贵越好,对你的婴幼儿有效的退热药,就是最好的选择。 3、打针不一定退热快 打退热针,不一定是最好的给药途径,也不一定很快达到退热效果,与口服退热药起效时间差不多。而且口服退热药不会给孩子带来打针的疼痛。 4、肛门用药 呕吐或服药哭闹喂药难的,

如何应对婴幼儿发烧反复发作

1、适当减衣 有很多老年人,一旦孩子出现发烧的情况,就会建议给孩子多穿些衣服多盖些被子,等孩子出一身汗之后,就会降温。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方法。在孩子反复发烧时,一定要给孩子脱些衣服来进行散热,如果这时候还给宝宝加衣服,就很难将烧退去,从而出现宝宝高烧不退的情况。 2、吃退烧药 若是孩子发烧的温度差超过38.5的话,需要立刻给宝宝吃退烧药,而且退烧药也不会影响到医院的检查。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的退烧药有美林和布诺芬以及泰诺林等,这些药物中,泰诺林是一种很温和的药物,吃药之后的一个小时后才会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