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假性之说有根据吗
血小板减少的假性之说有根据吗
假性血小板减少,通过实验和科学分析,在血小板检测中偶有假性血小板减少发现并需澄清以下事实:
1、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时会有假性血小板减少发生,其原因:
1)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PTCT)。由于用EDTA盐(EDTA盐干粉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干粉抗凝剂,在作为免疫介导的血液中,可出现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使血小板互相凝集现象。这种EDTA依赖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上。同时,这种与血小板结合的自身抗体Fc端可与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出现卫星现象。引起血小板聚集卫星现象后,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上检测时,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
2)EDTA诱导"血小板卫星现象"(platelet satellitism),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应该受到广泛重视。PTCP的临床发生率约为0.09%-0.21%-0.77%,
3) 血小板体积偏大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
4) 高镁血症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
2、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PTCP)的原因与血小板表面存在某种隐匿性抗原有关。
1)EDTA可引起血小板糖膜(GP)发生改变,即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由正常的圆盘状变为圆球形,改变了血小板膜表面某种隐匿性抗原构象。
2)部分病人血浆中存在的某种自身抗体与这种改变构象的抗原结合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了细胞膜中的磷酯酶,使血小板膜水解并释放AA、ADP、5-TH、胶原、凝血酶原等血小板活性物质。
3)这些血小板活性物质都能不同程度的活化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FIR-B),促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后聚集成团,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
3、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时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血管内皮易损,致血小板容易聚集不容易解散,常导致机测血小板偏低。
4、可以采用计数血小板方法测定正确的血小板计数结果。
血小板在体外明显簇集不多见,但一旦发生即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这种假性血小板计数会导致临床无故增加其他不必要的辅助检查,甚至引起临床误诊、误治。因而,若血小板出现异常低值时,可进行血涂片染色镜检观察血小板有无聚集现象,同时采末梢血手工计数。
5、结论:对临床上无任何出血症状与体征、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者,建议改用肝素化血或手工计数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有哪些检查方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示只有血小板减少而其他各系血细胞均在正常范围,部分患者由于失血导致缺铁,可伴有贫血。单纯ITP网织红细胞计数基本正常。
2.外周血涂片
需排除由于EDTA依赖性血小板凝聚而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出现破碎红细胞应除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综合征。出现的巨血小板或微小血小板需考虑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3.骨髓涂片
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有时正常,较为突出的改变是巨核细胞的核浆成熟不平衡,胞质中颗粒较少,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
4.艾滋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
对考虑ITP的成人患者均应进行HIV和HCV检查,HIV及HCV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有时很难与原发性ITP患者相鉴别。
5.免疫球蛋白定量
多测定血清IgG、IgA、IgM水平。低水平的免疫球蛋白常提示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或选择性IgA缺陷症。
检验误差可能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
所谓假性血小板减少,是血小板计数检验误差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如全自动光电扫描仪机械误差、才学标本凝固、试管不清洁导致血小板发生粘附和积聚、血中含有冷凝集素等物质,均可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
单次血液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需要多次反复检查,以除外假性血小板减少。特别是全自动光电扫描仪容易发生检验误差,血小板计数波动幅度较大。血小板减少患者可选择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医疗机构检测血小板,以除外假性血小板减少。
一些药物也有导致血小板检验误差发生的可能,如在应用GPIIb/IIIa拮抗剂阿昔单抗的治疗中约有百分之二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产前子痫的患者应用硫酸镁治疗时产生的高镁血症,血标本在细胞计数仪检测时会出现血小板假性减少。有些血常规检查常要加入的抗凝剂己二胺四乙酸(EDTA)、肝素、枸橼酸等试剂均能引起血小板聚集。EDTA依赖的血小板减少症在应用血细胞计数仪中可以见到,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隐藏着结合位点的抗原和抗体在EDTA作用下发生改变,致使血小板发生凝聚。糖体长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可先天或后天产生,如败血症、妊娠综合征等。怀疑此症时,应接受临床上反复多次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与血小板减少
人体血液里有一种称为“血小板”的成分,形如圆盘状小体。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
当人体受到外伤而碰破血管时就要出血,血小板随着血液流出。这时由于破损了的创面组织上的胶原纤维暴露出来,与血小板接触,在1至2秒钟内即可粘附在伤口表面上,随即发生凝集、形成一种白色血栓。这种血栓能初步堵塞血管上的伤口,使出血暂时停止。同时血小板又释放出凝血因子,形成血块而堵住伤口,由此可见,血小板具有帮助止血的功能。
当血小板减少时,特别是少于每立方毫米5万以下时皮肤和粘膜就容易自动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多见于四肢,以下肢最常见,称为“紫癜”。医学上把这种病叫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可以因为缺乏某些生成血小板的成分而使血小板产生不足;也可因为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化学损伤、放射线或某些药物(如抗菌素、磺胺类)破坏了大量的血小板;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如苯和某些染发剂,也可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各种血细胞均有减少。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首选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控制出血。作用于血小板的药物如利血生、肌苷、氨肽素、三磷酸腺苷、辅酶A、核苷酸等,可促进血小板生成。用于皮肤粘膜出血的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等,可达到止血目的。也可行脾切除术,还可向体内输入血小板,具体治疗方法要由医生根据情况决定。当前使用中药如小蓟、茅根、生地等治疗此病,对于缓解出血,提高血小板数量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最重要的。如,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抗菌素(氯霉素、头孢菌素)和某些止痛药如消炎痛、保泰松、阿斯匹林等。防止某些化学毒品或有害因子的影响,防止或减少电解辐射,预防各种感染,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这些都对维持正常免疫功能、预防血小板减少有所帮助。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示只有血小板减少而其他各系血细胞均在正常范围,部分患者由于失血导致缺铁,可伴有贫血。单纯ITP网织红细胞计数基本正常。
2.外周血涂片
需排除由于EDTA依赖性血小板凝聚而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出现破碎红细胞应除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综合征。出现的巨血小板或微小血小板需考虑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3.骨髓涂片
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有时正常,较为突出的改变是巨核细胞的核浆成熟不平衡,胞质中颗粒较少,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
4.艾滋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
对考虑ITP的成人患者均应进行HIV和HCV检查,HIV及HCV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有时很难与原发性ITP患者相鉴别。
5.免疫球蛋白定量
多测定血清IgG、IgA、IgM水平。低水平的免疫球蛋白常提示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或选择性IgA缺陷症。
血小板减少食疗
等,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服食。
1.花生衣红枣汁
原料:花生米50g,红枣30g。
用法:将花生米在温水中浸泡半小时,取皮,红枣洗净后温水泡涨,以浸药之水煮花生衣及红枣半小时,加适当红糖。此为1日量,分3次饮汁共吃枣和花生。
功效:该药膳有补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失血及血虚、肿瘤经放疗、代疗后血象异常等。
2.羊脊骨汤
原料:羊脊骨(连尾)1条,肉苁蓉10g,菟丝子10g,葱、姜、盐适量。
用法:将羊脊骨碎成块;肉苁蓉酒浸一夜,刮去粗皮;菟丝子酒浸3日晒干,捣末,用水适量,放入羊脊与苁蓉,同炖至熟透,调入菟丝子末及调味品。此为1日量,分2次空腹食之。
功效:该药膳有补肾阳、益精血、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肾精不足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一、假性血小板减少:对于无意间体检发现血小板显著减少,而临床上又无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出血症状时,应该首先考虑假性血小板减少。所谓“假性血小板减少”是由于操作不当、个人体质EDTA-不敏感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不可避免地计算失误所引起,病因主要有EDTA-诱发凝集、冷凝集素及血小板-白细胞玫瑰花结出现。这种情况所致血小板减少,可换用“肝素抗凝剂”采血管或可采用手工血小板计数复检。
二、真性血小板减少:主要包括血小板生成减少、分布异常及破坏增加所致。
1、血小板生成减少:
(1)骨髓损伤所致血小板减少:
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建议血液科就诊行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基因、染色体及免疫分型等检查明确分型,对症支持、正规化疗、骨髓移植术治疗;
②骨髓抑制:如“射线、化疗、放疗、酒精过量、药物(烷化剂,氯霉素,抗代谢药,噻嗪类利尿剂)”,建议尽量避免接触以上这些物质,血小板可能会逐渐恢复;
③病毒感染:如“丙肝病毒、乙肝病毒、风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建议针对性抗病毒、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2)先天性遗传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比如:Wiskott-Allrich综合征,对脾切除有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此类患者于青春期一般可自行缓解;Fanconi贫血,此类疾病除骨髓异基因移植外,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
(3)营养缺乏所致血小板减少: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此类患者给予补充造血原料(叶酸、维生素B12、铁剂)后,血小板可逐渐上升。
2、血小板破坏增加
(1)非免疫性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
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该病一般由“全身感染、重症胰腺炎、恶性肿瘤”等疾病进展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所致,重在积极控制原发疾病,避免DIC出现,一旦出现致命风险极高;
②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典型的TTP除血小板减少外,还有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精神异常、肾功能不全和发热等表现,该病病死率高,一旦确诊应积极处理,治疗方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血小板聚集、血浆置换等;
(2)免疫性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
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该病可行骨髓涂片、血小板抗体检测明确。急性ITP多见于儿童,突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前2天-3周内多有感染(尤其病毒感染)病史,常常1-2个月有自发复原倾向(自限性),出血倾向较轻,无需干预;慢性型ITP多见于成年人,自然缓解较少见,治疗可采用糖皮质激素(首选)、免疫抑制剂、脾切除;
②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Evans综合征、甲亢、慢性肝炎等引起血小板生成减少,有些患者可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数月乃至数年后才出现相应的典型症状,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应常规行免疫相关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CCP等)抗体筛查试验,建议明确病因后,针对病因治疗;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脾功能亢进(慢性肝病、肝硬化、特发性骨髓纤维化)所致血小板大量聚集在脾池中,故外周血中检测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此病患者血中的血小板数目异常减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童最常出现的一种血小板疾病。目前此病病因尚不清楚,但它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后的2周内。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是由于血小板数目过低所造成的异常出血所致。血小板是血液凝固不可缺少的因素。其症状包括:
1、因血液渗流至皮肤形成广泛、平坦的紫色皮疹,指压不退色。
2、轻压后出现癜斑。
3、因肾脏出血而使尿中含血。
父母带孩子去医院后,医生会安排病儿住院,以便能够检验,确认是否是原发性血小板紫癜,并排除其它可能产生相同症状的疾病。
大多数的患儿都不需要治疗。然而在症状消退之前,患儿应该避免进行激烈的运动。假如患儿出现鼻出血、口腔出血或血小板数目过低等症状,他应该住院治疗。医生也可能让患儿服用短程类固醇药品或注射丙型球蛋白。经过治疗后,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在2周之内消退。然而,也有少数患儿的血小板可能需要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出血症状发生前有潜伏期,短者可于服药后数小时内发病,长者可以数月后发病。一般5-10天。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患者表现全身皮肤紫癜,鼻衄或女性月经过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尿色加深。偶而还可见肾脏受损征象如高血压、血尿、氮质血症等。神经系统的症状甚少见。
出、凝血性疾病
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由于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复。
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时血小板减少,大多为肿瘤细胞损害巨核细腿,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以上两种情况检查骨髓即可明确诊断,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后者可查到肿瘤细胞。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1、便血咳血
首先大家要知道血小板减少疾病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更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中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特点是血小板显著减少,同时人们的血循环中存在抗血
小板抗体,会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同时还会伴有皮肤粘膜紫癜情况,严重一些的患者还会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
血、便血、尿血等症状,更会引发颅内出血而威胁到生命。
2、眼结合膜下出血
急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大多数都是10岁以下儿童,两性无差异,而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症状主
要就是起病急骤,还会有发热问题出现,会让人们有皮肤、粘膜出血以及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情况出现,这些情况通常是以四肢为多;一些患者更
会有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情况;而且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都是比较常见的症状,更会
因为这些情况的存在而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症状危及生命。
3、自发性出血
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患者大多数都是青年女性,女性为男性的3~4倍,而且此类型血小板减少患者多数都是起病隐匿,症状较轻不易被大家发现,而出血会以反
复发作以及每次出血持续数天到数月,其中出血程度与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50×109/L还会为损伤后出血;血小板在(10~50)×109
/L之间会有不同程度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小于10×109/L之后就有严重出血,病人除出血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
血小板低的原因
一、了解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在小血管破裂处,血小板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并释放肾上腺素, 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 血小板还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
血小板减少如果严重了,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
二、血小板低的原因:
1、血小板生成减少
(1)遗传性: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及May-Hegglin异常等。
(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结核),化疗药物,辐射,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影响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如酒精),维生素B12、叶酸缺乏。
2、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感染,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蛇咬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烧伤等。
3、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V感染,周期性血小板减少,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肝素、奎宁、奎尼丁、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利福平、呋塞米、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磺脲类降糖药及苯妥英钠等),输血后血小板减少。
4、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功能亢进、降温。
5、血小板丢失
出血、体外灌注、血液透析。
6、其他
假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血常规
血常规示只有血小板减少而其他各系血细胞均在正常范围,部分患者由于失血导致缺铁,可伴有贫血。单纯ITP网织红细胞计数基本正常。
2.外周血涂片
需排除由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血小板凝聚而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出现破碎红细胞应除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综合征。出现的巨血小板或微小血小板需考虑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3.骨髓涂片
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有时正常,较为突出的改变是巨核细胞的核浆成熟不平衡,胞质中颗粒较少,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
4.艾滋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
对考虑ITP的成人患者均应进行HIV和HCV检查,HIV及HCV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有时很难与原发性ITP患者相鉴别。
5.免疫球蛋白定量
多测定血清IgG、IgA、IgM水平。低水平的免疫球蛋白常提示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或选择性IgA缺陷症。
假性血小板减少怎么回事?
本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早期症状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增多以及正常以规律的间隔交替出现,周期约为20~30天。
本病出血症状发生前,一般有潜伏期,短者可于服药后数小时内发病,长者可于数天或者数月后发病,一般为5~10天左右。患者发病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头痛等症状。
本病多为遗传性,婴儿期开始有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减少,巨核细胞的数量正常,形态结构也无特殊变化。
本病见于部分维生素B12或者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有的患者有出血倾向。有的患者表现为全血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加,随着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口腔粘膜和齿龈出血。增加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嘱咐病人用软毛牙刷刷牙。不要用牙签剔牙,预防牙龈损害。持续口腔清理,有规律的漱口。齿龈和舌体易出现血泡,小血泡一般不需要处理。大并且损害进食的血泡,能用无菌空针抽吸积血,局部以纱布卷加压至出血停止。
注意劳逸结合,免得过劳;适当的活动,主要是散步、慢跑与太极拳等最好,来加强体质。不过要免得外伤,预防出血或是加重出血。
血小板减少病人尽量少吃一些刺激性的东西,比如:辣椒、花椒等。这也是诊疗血小板减少的注意点之一。
要预防外伤,防范出血与加重出血这也是诊疗血小板减少的注意事项。留意劳逸结合,免得过劳;适当的活动,主要是散步、慢跑与太极拳等最好,来加强体质。
平常要保持心情开朗,免得精神过度紧张,要保持自己的卫生,避免各种感染和感冒,防止外伤。这是诊疗血小板减少的注意点。
通常护理环境很好,房间通风2次/天,紫外线照射一个月。急性发作期病人要躺下休息,免得剧烈活动和创伤导致出血。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东西,半流质与软食,温度不应该过高,多食蔬菜、水果(洗净去皮),防止便秘。禁食生硬、辛辣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