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沙眼的认识
中医对沙眼的认识
中医将沙眼分为肝肾亏损型、气血两亏型和风邪外袭型,前者表现为流泪清稀,视物模糊,伴头痛、耳鸣或腰酸不适;气血两亏型常见流泪,长时间看东西伴有面色不佳,易忘事,疲乏无力,或见于产后妇女;风邪外袭型表现为平时两眼干涩不适,有风时眼泪增多,伴有头痛。对肝肾两亏损型可选用明目地黄丸、杞菊花地黄丸等,1丸/次,2次/日;外敷拨云眼膏、风火眼膏、马应龙八宝眼膏等。对气血两亏型可服十全大补丸(煎膏)和人参养荣丸(颗粒、片、煎膏、酒),1丸/次,2次/日。对风邪外袭型可服明目上清片,14片/次,2次/日。
痔疮的中医认识
目前对痔疮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它是指直肠末端黏膜下,或肛管皮肤下或肛缘皮下静脉从的静脉血管发生扩张、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还有一种就是比较现代的说法,就认为是一种肛垫病理性肥大,或者是移位,或者是肛周皮下的血管血液淤滞所形成的一些团块,有这样两种理论。
痔其实是我们传统中医学很早就出现的一个概念,痔所指的范围比痔疮宽泛,它不光是指肛门部位的,在体表或体腔的其他部位发生一些凸出于腔道表面,或者体表表面的,我们都把它称之为痔。比如说肠道的息肉,古代的传统医学把它称之为息肉痔,肛裂我们把它称之为裂痔,甚至是鼻腔里面的一些鼻息肉,也把它称之为痔,所以古中医里的痔它不是单纯的一种肛门病的疾病,只是在后面演化过程当中,大家习惯把肛门病成为痔,一想到痔就想到肛门的痔疮。传统意义上的痔漏,现在基本上把这个名字都称之为肛肠科,不叫痔疮科了。但现代通俗讲法来讲,痔和痔疮没有太大区别,痔就是痔疮。
俗话说十人九痔,精确的讲,应该是十男九痔,十女十痔,这个痔疮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据临床统计,女同志的发病率达到了60%以上,男同志的发病稍微低点,50%以上。
通常意义上来讲,我们把痔疮一般分为这么三大类,外痔、内痔、混合痔,外痔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得到,长在肛门周围的痔。内痔就是平常在肛门内部,不借助一定的器械仪器我们看不到,混合痔就是既有外痔又有内痔融合起来,融成一体形成的痔。
从中医的辨证分型来讲,目前我们一般把它分为这几大类型:风伤肠络型、湿热下注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气陷型,阴虚肠燥型共五型。以这几种分型也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
传统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病有这些因素,有外感六淫,中医讲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有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饮食不洁,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品;还有起居不规律,长期熬夜;还有久坐久立等不良习惯;还有妇女怀孕;还有长期便秘,大便干结这些病。以上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最后在体内产生瘀血浊气,下注肛门筋脉横解,肠辟为痔,这就是我们中医对于痔疮形成的机理的解释。
痔疮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两大分类,一个是保守疗法,一个是手术疗法,保守疗法包括内服药,包括外敷药,或者是熏洗,或者是针灸,或者是注射,都包括在这个保守疗法里面。中医药治疗痔疮,特别是在保守治疗这一块,它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有活血去瘀的,有消肿止痛的,有去腐生肌的,在临床上对应的非常多,因为痔疮无论是在做保守治疗或者做手术以后,它的并发症很多,中医在防治这个痔疮术后的并发症方面,也有它自己独到的优势的,疗效也非常的显著。
中医对禽流感的认识
当前家禽防治疾病上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所有的疾病都看成有病毒参与,或者把一般的家禽感冒也看做流感,大量使用抗病毒西药或者消炎药、解热止痛药。其结果会导致,鸡群症状有所改善,但抗病力大为降低,食欲降低,发病率提高;鸡群症状不能改善,停药后自动恢复,但时间较长,生产性能降低。这个误区其实是大家并没有仔细观察家禽发病规律,结合家禽机体发育和环境、饲养特点等,做综合分析的结果;更是中国死板教育,陷入西方思维模式,而又中国特色的结果。现将用中医的观点,结合当前鸡群发病规律,谈谈对禽流感防治的认识。
禽流感的概念:所谓的流感指流行性感冒呈区域流行,且发病症状、发病规律相差不大。西医的概念是,由禽流感病毒(AIV)所引起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鸡群中的烈性传染病。高致病力毒株可致禽类突发死亡,国际兽医局把该病列为A类传染病。目前兽医指的流感大部分是弱毒致病力不强的流感病毒。这种病毒使用抗病毒西药和解热止痛药的效果有多大?使用抗菌消炎药的效果有多大?我个人认为其意义并不大。至于高致病力毒株,我想更没有治疗意义,因为你根本来不及治疗。至于鸡群稍微有点呼吸道、拉稀、腹泻或者眼珠发红、眼睛拉长,肿头肿脸就认为有病毒感染,添加病毒性西药和解热药,那是有点风声鹤唳的感觉了。
中医对感冒的认识:感冒系机体虚弱,正气不足,六淫之邪侵犯机体而发病。尤其是当鸡舍空气质量下降(浊气污染、饲养密度大、舍内温度变化、舍内与舍外温度变化明显)时,发病率迅速提高。因此,中医提出:“正气存内、邪不相干,避其毒气”的防治原则。中医又把感冒分成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对于目前家禽的普通感冒我认为,就是我们所指的弱毒流感,他符合中医讲的普通感冒的全部特征。病情轻,机体正气足或者环境变化平稳,基本不表现症状。而当这些条件出现变化,机体虚弱或者环境变化激烈,表现如呼吸道、黄绿色粪便、肝脏肿大、食欲不振等症状。治疗不对证或者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多种疾病。所以我经常对养殖户和兽医技术人员讲“百病多从感冒起,感冒不治便做劳”。所谓的劳,就是机体虚,导致多种疾病,且难治疗。而流行性感冒,一般指气候反常,比如该暖不暖,该寒不寒等季节反常,呈地区流行,且随季风的方向传播,发病症状和规律疾病相同。这种感冒一般不分机体强弱,甚至出现机体健康强壮的反而最先感染的现象。流行性感冒由于正邪斗争激烈,邪气较强,而出现发高热、疾病传变速度快、心肾衰竭等现象,较难治疗。因此中医对这种感冒的防治原则就是强化机体,避其毒气,尤其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疏肝理气(人的精神快乐)。
中医对弱毒流感的防治:当前大部分兽医诊疗疾病时,喜欢谈病毒病,并且治疗时有意无意的添加病毒性西药,见鸡精神不振、发热或者死亡率高时,喜欢添加解表止痛剂。其实这未免有些盲目。说体内有病毒,这是现实。别说鸡,就是人仔细的做做检查,95%以上的人都有癌症。但弱毒流感其实并不需要去治疗,甚至用大剂量的西药治疗。平时养鸡只需要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即可,记住是扶正祛邪,而不是祛邪扶正。扶正即培养机体的正气。如何培养机体的正气呢?首先需要搞清楚,正气培养是保持机体动态的体内平衡,而非刻意的提出哪个器官最重要。有的老师讲,肾脏重要,那是因为他销售肾脏的药;有的老师讲肝脏重要,因为他手里有肝脏的药。所以在机体中,五脏六腑同等重要。而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每个脏腑的重要性又有所不同。比如,鸡的育雏阶段,脾胃和肾脏的功能相当重要。一定要采用温补的方式,补气益气。气足则血行,脾胃肾气足了,才能推动着物质的转化运输,保持体内的平衡健康;而到了快速生长阶段,那么肝胆的功能相对重要了。这个阶段,舍内空气污浊,体内毒素增加,环境变化,或者在前期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寒凉药物,鸡苗长途运输受凉等导致脾胃虚弱,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肝郁,甚至致使肝肾(下焦)湿热,影响脾胃功能的虚弱。因此,防治弱毒流感,扶正很重要。但扶正的同时不能忘记祛邪。因为弱毒流感对机体功能的伤害,导致体内器官功能的失常,会出现如湿热、痰饮、出血、郁滞等证。这些病理症状的出现,我们称之为他是由弱毒流感这以邪气产生的。因此,这些邪气不除,则正气不能稳定。当弱毒流感引起其他的病证比较严重时,我们称之为邪盛正衰,那么需要祛邪扶正了。正所谓邪去则正安,正存则邪不侵。读到这里,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当前所谓的上呼吸道感染、肿头肿脸、肝脏肿大等等的疾病该怎么防治了。比如鸡的育雏期,你可以选择使用“脾胃康”,以保护脾胃和温补肾脏;当认为机体有弱毒流感、白血病等免疫抑制疾病存在时,那么“清瘟康”不愧为一剂良药了。脾胃康纯温补脾胃,培养脾胃肾气。而“清瘟康”则采用了扶正祛邪的方法了。如果邪盛出现,则根据季节选用却邪的方剂了。比如现在春温,肝阳升发,出现眼睛发红,或者粪便黄,时间长了会引起采食不好,这个时候需要“肝肾舒”上了。记住一点的是,肝肾舒这种产品,治疗疾病的速度很快,但只需要用2-3天,时间长了不行。 我曾用肝肾舒治疗一位客户长期的阴囊潮湿证。这位朋友阴囊潮湿,大概有一月有余,食欲特差,为此天天苦不堪言。用了很多抗生素和抗真菌的药物无效。我让他服用肝肾舒,他以为是开玩笑。直到我告诉他,2天即可,他才服用。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天2次,一天1瓶以后,第二天症状大为改善,两天以后症状消失。然后我又让他喝了10天的清瘟康,然后身体状况比以前更好了。这就是中医的神奇。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我研究学习中医16年了,越来越感觉中医的优点,他集合了西医的环境医学、生态医学、气候医学、预防医学等,并且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化繁为简,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失为养鸡的朋友提供了说新其实是旧的观念。中医把机体看成一个独立而开放的生态系统,心肝脾肺肾以及他的六腑以及肌肤骨骼大脑等集合成了一个生态,这个生态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而机体独立的生态通过眼、鼻、口、肌肤、汗腺等于大自然的生态紧密相连,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和制约。从而组成了生态和气候、环境医学、预防医学等。
养鸡一定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总是陷入治病和防病,甚至非要搞清楚什么病的复杂理念中。而把机体健康和气候、环境结合起来进行,重点根据鸡群的状况做好管理工作,这个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机体状况随时调整。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肝脏主疏泄,肝脏藏血,如果这些功能不行了,我们的肝就逐步逐步走上了肝癌。最后走上衰竭,和我们的心衰,肾衰其实道理一样。越来越多患者会选择中医中药的方法来治疗肝癌,在我国中医治疗肝癌颇受欢迎,那么我们中医博大精深,是否古代就有了肝癌的研究呢?
中国古代,大概也是有肝癌的。当然,还没有从出土的尸体中发现过肝癌。
至于肝癌常见的其他症状,像黄疸、腹水,中医书中也早有描述。黄疸都归于“黄疸门”中,腹水则称为鼓胀。
从中医古籍中,可以发现一些类似有癌征候的描述。在中医最早的一些书籍中,描述一种叫“息贲”的病,它的征候是:“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还有一处叫“肥气”的病,也是“在胁下,若覆杯”。很可能都是描写肝区的肿块。
中医历代的书籍中,还有一些医案,也很像肝癌。大约在元代,十三世纪时,有一位名医叫罗天益,他治疗过一位病人。“病积”,也就是有腹部肿块的意思。症候是“脐左连胁如覆杯”,有一个较大的腹块。“腹胀如鼓,有青络脉,喘不能卧”,指出腹水很多,已经不能睡平,腹壁可见明显的静脉。“自利完谷”,腹泻得厉害。“日晡潮热、夜有盗汗”,很像肿瘤热。肝癌的肿瘤热,常见的就是下午发热,夜间大汗出。
再举一个例子。清代雍正、乾隆时一位医生,叫陈士铎,他记载了一个病例。病情是“胁痛之极,手按痛处不可忍”,还有“两胁胀满”、“发寒、发热”。他称这种病叫“肝痛”,认为是“肝叶生疮”。当然,都没有病理,那时候也不会有。事实上,原发性肝癌没有经过探查而要有病理证实,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的事。尽管没有病理,但症候是像的。更重要的是,治疗这类病的一些原则,确实还在目前的临床上应用。
上面所举罗天益的一个例子,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治疗原则,叫做“养正积自除”。这是在金元时代,他们那个学派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和治则。
多数肝癌病人,确实就是“虚中有积”。也就是身体脏器虚损,而又有“积”――癌肿。癌病人的虚,在其初起和中晚期,以脾虚为主。因此健脾治疗,在肝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脾虚,所以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泻便溏。脾虚会引起“气滞”,而有腹胀、胁痛等。脾虚气滞又会引起“湿”、“热”,而有肿瘤热、黄疸之类。也会有“血瘀”,而有肝区疼痛,手不可按的情况,已是相当后期了。治疗就是根据这些病机变化。以健脾为主,同时再配合理气,或者化湿、清热等药物。
治疗肿瘤,中医有很多治则。而治疗肝癌,“养正积自除”是最主要的一个治则。为什么呢?可以再引一段罗天益的话:“养正积自除,犹之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而且《内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满实中有积气,大毒之剂尚不可过,况虚中有积者乎?”
小编提醒肝癌患者不要紧张,不要有压力,首先我们要从心态上来藐视它,到正规的医院去接受正规的治疗,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生活中的细节,这样有利于病情的好转。相信会有治好的一天。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肩周炎中医称之为漏肩风、锁肩风、肩凝症等,将肩周炎的一系列症状归纳为痹证的范畴,故又有肩痹、肩胛周痹等病名。
在中医古典医籍《素问·痹论》中有骨痹、筋痹、脉痹、皮痹等分类,认为其病因与风寒湿有关。在《灵枢·贼风》篇中首次提出其发病与外伤关系密切,认为伤后恶血停聚于肌肉筋骨之间,气血运行不畅,易受风寒湿邪侵犯,恶血与外邪侵袭则发为痹证。在隋唐时期,又进一步认识到其发病与劳伤气血不足有关。如《诸病源候论》载:“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机关,则使筋挛,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载:“带伤筋骨,肩背疼痛”。指出了其与外伤有明确关系。至清代《医宗金鉴》总结了数千年来对肩臂痛的认识,指出肩背痛有经络气滞、气虚、血虚以及兼风、兼痰等证候。
现代中医临床总结古人经验,认为其发病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及闪挫劳伤有关。若年老体虚肝肾精亏,气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血虚生痛,日久则筋骨衰颓,筋脉拘急而不用。若老年营卫虚弱,复因久居湿地,风雨露宿,夜寐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血行不畅而脉络拘急疼痛,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则屈而不能伸,痿而不用。若外伤筋骨或劳累过度,筋脉受损,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日久筋脉失养,拘急不用。
中医角度认识糖尿病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1.肝肾阴虚,经脉阻滞消渴病日久,伤及肝肾,肝肾阴虚经脉失养;燥热伤阴耗血,阴虚血亏,成阴虚血瘀之家,血瘀阻络,络脉失养。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2.肝肾亏虚,风寒湿伤消渴病日久,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侵袭,脉络疾阻,经脉失养。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3.脾肾阳虚,痰瘀阻络捎渴病初期以阴虚为主,日久阴损及阳,致脾肾阳虚。脾失健运, 肾失温煦,水湿聚而为痰。阴虚血运不畅,阳虚血运乏力,成瘀血之象。痰瘀既为病理产物,又 为致病因素,痰瘀互结、阻于脉络,经脉失养。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4.营卫不和,经脉不活营在内卫之守也,卫在外营之使也,营卫调和,脏腑亦协调;营卫失和,肌表经络失养,逐成本病。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5.燥热不除,五脏亏损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机,阴虚燥热相互影响,阴愈虚,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燥热煎熬五脏阴液,致五脏亏损,不能濡养经脉,经脉失养而发为本病。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6.阴阳失和,痰瘀交阻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不相调和,阴虚血瘀,阴虚炼液成痰,阳 虚水聚而为痰,阳虚不能助血循环脉运行而生瘀血,痰瘀交阻,阻于络道,脉络失养。
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7.精亏髓乏,气血两伤消渴病日久,耗伤气血,伤及五脏,致先后天亏虚,精亏髓乏,不能 充养脏腑,四肢,经脉失养,而成本病。 结合我们临床实践,以肝肾阴虚,经脉阻滞,肝肾亏虚,风寒湿伤,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较为多见。
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
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结肠炎属于慢性的肠道疾病,对结肠炎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困扰,因此及时的进行治疗才能早日摆脱此病的困扰。而关于慢性结肠炎的认识分为西医和中医,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希望可以提高患者对此病的认识程度。
(1)腹泻型:
泄泻、大便不成型、腹痛、便血、粘液便、脓血便、肠鸣及排便不畅、不尽、里急后重,伴有消瘦、全身乏力、恶寒、头昏等症。
(2)便秘型:
大便秘结,如羊屎样,排便不畅、不尽,甚则数日内不能通大便,有一部分患者原有长期腹泻史,伴有腹痛、消瘦、口干、腹胀贫血等症,易恶变。
(3)腹泻便秘交替型:
大便时干时稀、时有粘液、便血,伴有腹痛、腹胀等症。
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慢性结肠炎在中医上主要是上述的三种类型,患者要根据自身的症状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另外,慢性结肠炎患者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加快身体的康复
中医学对肛痿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肛瘘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外感六淫之邪所致
如《河间六书》云:“盖以风、热、燥、火、湿邪所致,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核,甚至乃变而为瘘也。”《本草纲目》云:“漏属虚与湿热。”均明确认识到肛瘘与风、热、燥、火、湿邪侵袭人体有关。
2、饮食肥甘厚味,恣酒,忧思,便秘,房劳过度
《千金方》云:“肛门主肺,肺热应肛门,热则闭塞,大行不通,肿缩生疮”。《丹溪心法》曰:“人唯坐卧湿地,醉饱房劳,生冷停寒,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此肠内脏毒之所由作也。”而《外科正宗》云:“夫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
3、痔疮久而不愈
《诸病源候论》云:“痔久不瘥,变为瘘也”。
4、其他原因
《薛氏医案》云:“臀,膀胱经部分也。居小腹之后,此阴中之阴,其道远,其位僻,虽太阳多血,气运难及,血亦罕到,中年后尤虑此患。”据此,认为肛瘘与局部气血运行不足有关。
对于病变过程,《内经》认为是因:“营气不足,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千金翼方》则明确指出瘘是痈疽的后遗疾患,云:“一切痈疽,皆是疮瘘根本所患。痈之后脓汁不止,得冷即是鼠瘘”。
中医如何认识甲亢
甲亢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食、消瘦、怕热、多汗、心悸、手抖、易怒、突眼、甲状腺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基础代谢率增高,血中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吸131碘率增高等。该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更多见于青年及中年女性,女性甲亢病人是男性的4~6倍。
发生甲亢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由以下四种情况造成的:一是甲状腺自身发生病变肿大,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如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甲状腺长有结节的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二是甲状腺炎或甲状腺肿瘤导致甲状腺细胞被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进入血液;三是过多地服用了含碘的药物或食物引起的碘甲亢,或过多服用了甲状腺激素引发甲亢;四是继发性甲亢,主要见于头部垂体瘤,导致垂体前叶分泌过多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过度刺激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占80%~90%,其次是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各种甲状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