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味中药的作用 五倍子
酸味中药的作用 五倍子
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因能酸涩收敛,寒能清热,故有较强的敛肺止咳,降火化痰功效,多用于治疗肺虚久咳,可与五味子,罂粟壳等敛肺止咳药同用,与清肺化痰药瓜蒌,黄芩,贝母等药同用,还可治疗肺热咳嗽等症。
产后子宫脱垂的治疗方法
一: 熏洗法
1:药用黄芪30克,枳壳30克,艾叶10克,五倍子10克,葱白5-10根煎水趁热先熏后洗。
二: 坐浴法
药用枯矾9克,乌贼骨15克,五味子9克,五倍子9克,冰片3克煎水坐浴。
三: 外敷法
药用五倍子、煅龙骨各12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外敷脐中及脱出之子宫。也可用五倍子与覆盆子等量,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外敷于脱出之子宫及阴道膨出部位。
四: 食疗法
1:鲫鱼200克,黄芪20克,炒枳壳8克。将鲫鱼开膛去杂,洗净备用。先以水煎黄芪、枳壳30分钟,放入鲫鱼再煎至鱼熟,吃鱼饮汤。
2:鸡蛋2只,何首乌30克,小米50克,白糖少许。将何首乌用纱布包好,与小米同煮粥,快熟时打入鸡蛋,并加白糖,调匀即成,弃何首乌,喝粥。每日2次。
老母鸡1只,宰杀后去毛及内脏,洗净,将20克何苜乌纳入鸡腹内,加水适量煮至肉烂,用精盐、味精调味,吃肉饮汤。适用于子宫脱垂、痔疮及脱肛。
五倍子的功效与作用
1、防治水田皮炎:
五倍子一斤研成细末,放入白醋8斤中溶解,在下水田前,涂抹四肢受水浸泡处,使呈一黑色保护层。如已患水田皮炎,涂抹后半至一天内,患处渗出停止,疼痛减轻。
2.治疗盗汗:
五倍子研成细末,每晚睡前取1~3钱,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于脐窝,纱布覆盖,胶布固定。重症每晚可敷2次。一般1~3次即可生效。共观察肺结核、矽肺合并肺结核等病的盗汗患者61例,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五倍子研成细末,每晚睡前取1~3钱
3.治疗宫颈糜烂:
用五倍子、枯矾各等量研细末,加甘油调成糊剂,用带线的小纱布块涂药贴塞于宫颈糜烂处,12小时后取出。每周复查一次。观察18例,4例糜烂处完全光滑,14例好转。
4.治疗枕部疖肿:
先剃光枕部头发,清洁消毒后拔除疖子脓栓,用五倍子粉适量与醋调成膏状敷于疖肿上,厚约2毫米。每日更换1~2次,每次换药需清洁创面。共治20例,除2例不断出现新疖外,余18例均经3~9天治愈。
5.治疗睫毛倒卷:
用五倍子一两研细末,加入蜂蜜或醋适量,调匀拌成糊状。用时先洗净眼睑皮肤,然后再将适量的糊剂涂于距睑缘2毫米处,每日1次,一般连涂3~10次可望倒睫矫正。
6.用于拔牙创止血:
牙齿拔除后,如继续出血不止,可用五倍子粉末适量撒于创内(避免唾液浸入),3~5分钟内拔牙创表面即为一层黄白色薄膜所覆盖,血块凝固于薄膜之下,无需咬棉纱条压迫。上颌牙拔除,粉末撒入不易,有时须稍加压迫以促进血块凝固。试用此法于拔牙后止血54人(63只牙),止血效果均满意。
药理作用
1. 收敛作用:
五倍子含有鞣酸,有沉淀蛋白质的作用, 皮肤溃疡面、黏膜与其接触后,组织蛋白质即被凝固, 形成一层保护膜,起收敛作用, 同时小血管也被压迫收缩,血液凝结而呈止血作用.腺细胞的蛋白质被凝固引起分泌抑制, 使黏膜干燥,神经末梢蛋白质的沉淀, 可呈微弱的局部麻醉现象.五倍子中所含鞣酸对正常小肠运动无甚影响,但由于其收敛作用而减轻肠道炎症, 故可制止腹泻.
2. 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五倍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经用乙醚提出其鞣酸后的五倍子液仍有抑菌作用.但五倍子心部的煎剂无抗菌作用.
3. 其他作用:
五倍子煎剂对接种于鸡胚的流感甲型PR8 株病毒有抑制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的鞣酸有关.体外杀精试验表明: 10%五倍子甘油溶液(1:1)有杀精子作用.鞣酸可与若干金属、生物碱或甙类形成不溶解化合物, 因而可用作解毒剂.
嘴里长泡怎么办 含漱法
操作方法:
1.轻症用生理盐水或生姜自然汁。清水漱口后再用生理盐水或生姜自然汁漱口3分钟。一日3~5次。
2.反复不愈者可选用中药含漱液。中药含漱液辨证选用,脾胃积热者选用黄连10g,黄柏10g,金银花10g,蒲公英15g,大青叶15g,五倍子15g,硼砂10g(溶化),冰片5g(溶化)。
3.虚火上炎者选用五倍子15g,吴茱萸6g,白及10g,硼砂10g(溶化),冰片5g(溶化),所选药物水煎2次。
取药汁500mL,后两味硼砂及冰片研细末,入药液中溶化,装瓶密盖,患者用漱口液漱口,每次1~2分钟再吐出,漱口后30分钟内不进食饮水等,每日4~6次,7日为1个疗程。
疗法特点:
《滇南本草》记载:“口疮,用生姜自然汁漱口,涎出即效。”说明含漱剂能直达病所,发挥收湿敛疮,生肌定痛的作用。
如何用五倍子、枯矾治疗手足癣
用五倍子、枯矾治疗手足癣方法:五倍子、枯矾各15克。用法:研成细粉。睡前将脚洗净擦干,药粉 外撒,每日1次。备注:手足癣。
五倍子是这样治好早泄的
中药房买五倍子30克,用文火煎三十分钟,煎煮后可再加入适量的温开水,趁热熏蒸龟头。
待水温降至40℃可以适应的时候,将龟头浸入其中5~10分钟,每天晚上一次,半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期间禁止房事。
早泄不是天生的,往往是因酒、烟、肉、性无度,损耗肾精伤了元气才导致的。有一个30多岁的刘先生,刚结婚就面临着离婚的危险,原因就是早泄影响到了夫妻之间的生活。他吃过很多中药,也去看过西医,都没多大效果。他来找我看病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可没想到病却治好了,方法还很简单。
治疗的过程中刘先生恰巧出差去外地,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为治这个病他很用心,还买了一个可以用电煎药的小壶。没想到就一个月,他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
五倍子是收敛的药,中医的大夫一般都是开来外用。五倍子一个最好的作用就是固精,固肾精敛肾气是它的强项。外用浸泡的办法,充分发挥了五倍子的效用。我没有计算过用这个方法治愈过多少这样的患者,但从用过的人身上得知,它的有效率非常高。
五倍子有什么作用 收敛止汗
五倍子功能敛肺止汗,治疗自汗、盗汗,可单用五倍子研末,与荞面等分做饼,煨熟食之;或研末水调敷肚脐处。也可与其它瘦脸止汗药配伍用。
中医治疗子宫脱垂有哪些方法
中医治疗子宫脱垂的原则
中医认为,子宫脱垂多由身体虚弱,正气不足,气虚失于收摄所致。依据临床症状与表现可分为:气虚型,治疗原则益气升提;肾虚型,治疗原则补肾固脱;湿热型,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兼以固脱。
中医治疗子宫脱垂之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人参健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健脾资生丸:每次9克,每日3次。
中医治疗子宫脱垂之外治法
1. 熏洗法:药用黄芪30克,枳壳30克,艾叶10克,五倍子10克,葱白5-10根煎水趁热先熏后洗。
2.坐浴法:药用枯矾9克,乌贼骨15克,五味子9克,五倍子9克,冰片3克煎水坐浴。
3.外敷法:药用五倍子、煅龙骨各12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外敷脐中及脱出之子宫。也可用五倍子与覆盆子等量,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外敷于脱出之子宫及阴道膨出部位。
4.艾灸法:用艾条灸百会、足三里、气海、长强等穴。
中医治疗子宫脱垂之中药验方
1、取金樱子根60克,水煎服,每日2次。
2、用白背根30克,水煎服,每日2次。
3、用白前、山药、桔梗、土牛膝、广木香、丹参、花粉各30克,山茄、土大黄各15克,铁菱角60克。水煎服,每日2次。
中医治疗子宫脱垂之中药食疗
1、用荔枝1000克,黄酒1000毫升。共浸7天后,每日早晚各饮酒30毫升。
2、用鸡蛋1只、何首乌30克。以水煎首乌,取浓汁,再入鸡蛋共煮至熟,吃蛋喝汤,每日2次。
中医治疗子宫脱垂之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子宫脱垂,主要对象是第Ⅰ度和第Ⅱ度脱垂的患者。目前的有效率在90%左右。主要针法有芒针法、体针法、电针法、穴位埋线等。
去头屑最有效的办法 五倍子
五倍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药材。取90克五倍子煎水,沥出药汤冷却备用。洗头后用五倍子药汤洗2~3分钟,擦干即可。连续洗几天,去除头屑效果极佳。
治疗小儿脱肛有些什么民间偏方呢
在我的印象里,五倍子就是一味好药。记得以前有个老中医曾告诉我一个治疗小儿脱肛的方子,就是用五倍子、煅龙骨各等分,研为细末,装在瓶子里备用,先用温开水把患处洗净,用棉签蘸上药粉,轻轻扑在肛门周围,然后轻轻按上,让患儿睡一个小时。
对于五倍子治疗小儿脱肛的方子还不止一个,在这里再介绍一个。
用五倍子40克,明矾30克,石榴皮50克,苦参60克,菖蒲30克,将这些药用纱布包好,浸泡在水中,约几个小时后再煎,先熏后坐浴,最好是在脱肛的症状发作时用药,每天1~2次。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比较简单的老偏方也是比较有效的。比如用芒硝20克,甘草10克,水煎坐浴,每日早晚各一次。
又比如用鱼腥草50克,水煎坐浴,每日一次。这几个方子虽然简单得很,但是临床效果还不错。
除了使用偏方治疗之外,还需要注意预防和护理。比如平时应该加强肛门的护理和清洁,每次大便后,应该用温水先清洗肛门,并及时将脱出的直肠揉托还纳。
五倍子的副作用
五倍子长期外用是否有副作用未见相关资料,一般来说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长期外用治疗早泄的效果也不肯定,长期外用是否有必要值得探讨。
五倍子含有鞣酸,其有干扰食物吸收之作用(沉淀蛋白质),但在小肠之碱性环境中,蛋白质可重新被释出,因此食物和饮料中含少量鞣酸是无害的,但大量时如过度饮茶,可延缓食物之吸收。更大量甚至可引起刺激、腐蚀,特别在空腹时可导致疼痛、呕吐、下泻或便秘。一般情况下,停药后上述症状可自行消失,若症状严重者可给予对症处理。
如果用错药就会有副作用,比如痢疾初期,如大量用五倍子涩肠,是不对的,会加重病情。
用五倍子、黄柏治疗口疮的方法是什么
用五倍子、黄柏治疗口疮的方法是:五倍子、黄柏等份。用法:共为细末,香油调,外用涂患处。备注:用于治疗唇烂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