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点上
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点上
胎儿大概在9周的时候,身体就有感觉,这时候透过肚皮跟胎儿说话,胎儿能够感觉到声波的震动;大概在12周的时候,胎儿开始有了味觉,这个时候妈妈在怀孕期间,如果特别常吃某几样食物,这些食物的味道可能会藉由血液循环,透过胎盘成为胎儿出生之后的味觉记忆。大概到了20周,胎儿能够听到声音,不过无法分辨出音乐、谈话以及噪音的差别。而视觉则是胎儿最晚发育的感官,一直到出生后都尚未发展完全,因为视觉的结构是比较复杂的。
胎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妈妈的心情保持愉快,和爸爸一同关心肚子内的胎儿,让胎儿感受到父母的爱。所以胎教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就是妈妈要常常保持心情的愉悦,如果只是为了进行胎教,勉强妈妈不喜欢做的事情,反而适得其反,譬如妈妈如果本身不爱听古典音乐,就不需要因为怀孕而特意去听。在怀孕期间能够保持心情的平静与愉悦,从事妈妈有兴趣的活动,对妈妈还有肚子里的胎儿才是最好的。
孩子的不希望
当我们在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时,是否注意到孩子也在向我们说“YES”和“NO”呢?
父母们似乎每天都在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而实际上,孩子们在成长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意念,心理学家们把他们这种没有用语言表达的心里话归纳为“摇头的心意”。
请不要听见我哭泣而不理睬我。
在孩子哭的时候,大人往往觉得很烦,但如果只是拿个玩具或食物给他,并不能满足孩子的真正需要,年幼的孩子需要成人在身旁陪他玩,和他说话。成人了解孩子,就得付出观察的时间,您不妨在喝斥孩子“不许哭”“老实点”之前,也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他的伤心情绪。
请不要只在我做你不喜欢的事情时,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当孩子处在安静的状态中,成人经常不闻不问;而孩子表现出顽皮或多动时,却会马上引起父母的注意。由此孩子发现:“只有在我调皮的尝试中,父母亲才注意到自己。”这会引起孩子层出不穷的负面行为,令成人觉得如今的孩子更加调皮。
请不要指责我“笨蛋”“愚蠢”,而不告诉我应该怎样做。
“真笨!”是一些父母指责孩子的口头禅,即使心中并非真的那样想,却经常随口而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显现出的自我评价是从周围人的反应中建构出来的,如果他常听到“差劲”“笨拙”等字眼,使得他对自身的价值不够乐观,而在尝试新能力的表现上大打折扣。
请不要把我留在陌生的地方。
如果儿童对养育的环境并不熟悉,又不了解照顾他的人,这种经验对幼稚的心灵无疑是一种创伤。因为孩子无法理解父母去那里了,更担心父母一去不回。怕生、黏人、常有恐惧感的孩子大多经历了这样的早期生活。
请不要常给我糖果、玩具、书籍来代替你自己。
父母们在家里经常做一些儿童不能参与的工作,或者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忽略孩子。然而,孩子最需要的是和父母共同交流的时间,糖果、玩具等物品都不能取代善讲故事的妈妈和能够与自己游戏的爸爸。
请不要强迫我吃你认为好吃、该吃的东西。
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觉得孩子的吃比其他问题都重要。饮食,原本为了健康,使人更有活力;如果在孩子的三餐上花过多的时间精力,而使丰富的环境尝试相对减少,对于孩子生活目标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请不要今天亲我、赞美我,明日打我、责备我。
有的父母情绪起伏很大,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情绪恶劣时,就会一巴掌打在孩子身上,孩子经历了这种强烈的外界情绪感受,会产生很大的不安。
请不要在我过多任性、无理表现时,反而放松给我的约束。
孩子有时会表现出任性、无理取闹,如果成人不坚持已经告知孩子的原则,以后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争取他想要达到的目标,从而带来育儿上的困扰。要知道,安静的孩子是来自权威式的家庭。这里的权威不是指专制,而是允许孩子表达意愿,而最后的决定权是在父母的一致决定上。研究表明,这种形式的家教对孩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颇为有效。
请不要哄我、威胁我,给我不能实现的诺言。
有的父母觉得:“反正孩子不懂,哄哄他就算了。”或是恐吓孩子:“再不老实我就把你交给警察!”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孩子对父母言行的不信任感。
请不要只问我为什么打架,为什么哭,而仍忙于你的工作。
孩子发生自己的小问题时,成人容易马上做出指责的反应。然而,家长生硬的态度,常令孩子感觉自身问题的渺小,往往出现自卑心态。所以,留心观察孩子犯错误的原因,检讨亲子之间相处的各种可能,是现代父母应该用心的地方。
宝宝早教存在哪些误区
1、“求快”
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些父母便设置了一套自认为完美的教育计划,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快速打造一个“小神童”和“小天才”。父母这种功利的心态,一味的求快,认为早早让孩子学文学、算术、今后学习成绩就一定会好,却不知道这样做很可能破坏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可能会引发孩子以后的厌学情绪,适得其反,所以父母们可是要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学习和认知不能操之过急,要理性对待。
2、“求早”
为了不让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年轻父母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宏愿,便有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早”的急躁心态。父母在孩子智力和行为活动能力还尚未发育成熟,就急匆匆的为孩子进行“智力开发”。针对于父母们的“求早”心理,儿童心理及教育专家们颇为忧虑。专家们认为过早的训练和学习违反了幼儿认知心理发展的自然进程。专家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从无到有,从少知到多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父母早早的进行各种职能开发和能力训练,不仅剥夺了孩子童年应有的快乐,增加他们学习负担和压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尝到失败的负面情绪体验。孩子可能会因为多次感受失败的沮丧,限制了其潜能的发挥,也容易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在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等各方面发展迟缓和压抑。专家认为,教育孩子的关键首先是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适时教育。
3、“求全优”
能教育处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相信是父母们心中的最高目标,可往往是事与愿违,父母制定了一套完美的教育计划,让孩子学这学那,希望培养出一个全才。但很多事情是不为我们意识所转移的,这种激进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会扼杀了孩子的潜能。要知道孩子天生就不是全优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我们必需承认自己的孩子的弱点,孩子的只能框架都各不相同。专家认为,培养一个全优的孩子不太现实,不如多花点时间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希望孩子走得早就要早开始趴
不要教孩子站,教孩子走,应该顺其自然
尽早开始趴着,后面的动作顺水就可以形成!
来看看崔玉涛医生的专业讲解《宝宝站得早,会影响发育吗?》,视频内容来源:太平洋亲子网-亲子课堂:
“首先,对待孩子的站,一定要确定,是他自己扶着东西站起来的,还是大人扶着他站起来的。大人扶着他站起来,是百分之百的错误,没有任何可以去考虑!如果孩子自己扶着站起来,我们要看他是不是脚跟已经着地了,如果他全脚掌着地,脚跟已着地的情况下,那我们就可以让他自己站,如果他扶着站起来脚尖着地的话,就要控制他站。
因为脚尖着地的话,整个下肢肌肉发育会出现问题,全脚掌着地的话,和我们正常人以后的发育会显相似,所以只要全脚掌着地,就不用控制他站,但是家长绝对不要扶他站起来,也绝对不要扶着他练走,很多的时候是家长诱导出来的,你老让他站,他喜欢,觉得站着好玩,家长不要在大运动发育上给孩子任何的诱导!
这样的,孩子会顺其自然。但有一点,我们尽可能地让孩子早期开始趴着,只要趴着的时候,颈背部、腰背部、全身的肌肉逐渐发育好了以后,后边的动作顺水就可以形成,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强迫孩子站,不要教孩子站,教孩子走,顺其自然就不会出问题。
现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两个月的时候就在大人腿上蹦,又一个极端,孩子自己能站得很好不让站,两个都不对,顺他的自然发育就不会出现问题。”
0-6个月是宝宝俯趴的黄金时期
6个月以后也要尽量多趴
既然如此,那宝宝多大可以开始俯趴呢?
足月出生的健康宝宝,一般一周大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练习趴着了,0-6个月是宝宝的俯趴的黄金时期,6个月以后也要尽量让宝宝多趴。爸妈可以在宝宝清醒、精力比较充沛的时候进行,如果宝宝困了、饿了或者刚刚吃完奶,都不是锻炼的好时机。
但要注意,不满3个月的宝宝不建议趴着睡觉,以免造成窒息。
宝宝刚开始俯趴的时候,一次可能只有几秒钟,但只要你每天多次尝试,一般3个月的宝宝都可以趴10分钟以上。
科学补钙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合作中心公布的中国儿童身高调研报告结果显示,通过专业钙制剂配以合理膳食进行补钙的孩子比单纯采用食补补钙的孩子在身高方面更胜一筹。
调查发现:缺钙影响儿童身高发育
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合作中心公布了中国儿童身高调研报告,该调研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深圳在内的全国五大城市进行,共对2500名7~10岁的儿童进行了身高信息收集和对家长的信息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在参与调研的7岁儿童中,选择合理膳食配合专业钙制剂进行补钙的孩子比单纯食补的孩子高出约3厘米。而且,这两种补钙方式对儿童身高的影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加大,参与调研的10岁儿童间的身高差距更为显著。根据此次调研中采用的回归模型分析,在年龄、性别以及父母身高基本等同的条件下,钙质在某一阶段对儿童身高的影响甚或大于父母遗传。
大部分的钙在骨骼和牙齿中,所以缺少的话首先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等,因此科学合理的钙质补充对儿童身高至关重要。4~10岁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外界补充的钙质越充足越及时,孩子骨骼的营养基础就更牢固。除此之外,钙质补充还能有益于孩子内脏及大脑的发育。
未成年患上焦虑症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一、社会压力波及到孩子身上,现在比较流行的教育孩子的口号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因为自身教育问题所以希望孩子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而且现代教育还存在一种跟风思想,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全能儿童,这是其中的一个诱发因素。
二、老师教育方法不当:有些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度地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搞“题海战术”等,教育内容过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孩子负担太重,接受不了,也易形成过度焦虑反应。
三、家长对孩子过于苛求: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苟求,只知“望子成龙”,而不考虑这些要求是否超过了孩子智力发育不平,孩子摄于家长的权威,整天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便导致了过度焦虑反应。
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家中对其百依百顺,这同样使孩子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当孩子走出家庭,在社会上或学校中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发生过度焦虑。
宝宝益生菌什么时候吃最好?把握宝宝抗敏黄金3时期 为什么需要吃益生菌
因为肠道掌管人体约70%的免疫功能,若要改善过敏体质,最好先从肠道开始,阻止过敏原入侵。
当肠道聚集好菌,可维持肠道弱酸性,抑制坏菌的过量生长,并提供肠壁细胞能量来源。因此适当的摄取益生菌,可让肠壁健康,阻隔过敏原进入。
而益生菌分为许多菌种,特定菌种可抑制造成过敏反应的TH2细胞活性,借此降低敏过敏反应强度。
有些益生菌菌株,可降低TH2细胞反应,能有效降低尘螨IgE的产生,让孩子对尘螨较不易产生过敏。
正因为户外环境难控制,爸妈要调整孩子体质除了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充足睡眠之外,也可尝试益生菌来帮忙改善体质。
一旦打下良好基础,当孩子面对外在环境变化时也更有信心!
若有正在怀孕的孕妈们,也可在孕期适量摄取有国家认证、辅助调整过敏体质的益生菌,让宝宝的免疫系统赢在起跑点!
宝宝益生菌什么时候吃最好?把握宝宝抗敏黄金3时期 怀孕期到宝宝3岁前是免疫系统建立的关键期
由于宝宝在妈咪子宫内,肠道处于无菌状态。
直到宝宝出生的那一刻,经过产道细菌的洗礼,若第一口是获得好菌,就能优先在宝宝肠道中先占好位子,等于赢在起跑点上。
妈咪的母乳是宝宝免疫系统发育的来源,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细胞及调节因子,经哺乳到达宝宝体内,进而发挥积极的抗敏作用。
3岁时孩子的免疫系统逐渐发育完全,取决于4至6个月时开始摄取多样化的副食品,让免疫耐受性增加;
当有疑似过敏现象时,可考虑摄取适当的益生菌,增加肠道好菌的定殖权,加强体内的抗敏机制。
吃燕窝的好处 安胎补胎
燕窝养阴润燥,益气补中、健脾补肺。吃燕窝养生的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孕妇食用各种燕窝制品,以确保未来的宝宝更健康,避免让自己的宝宝输在起跑点上。
事实证明,孕妇在生产前两三个月食用燕窝,不仅能使母亲身体强健,而且能使未来的新生婴儿更强壮、更白皙、更漂亮、更不易生病。
胎教播种最完美的基因
胎教功利,贻害子孙
咱们中国自古有一个传统——重视教育,重视传宗接代的质量。到了现在,中国人重视孩子教育的程度可以说更变本加厉了,由于家家只能生一个孩子,经常是一个家庭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口人都盯着一个宝宝,社会竞争压力又大,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从孩子还在娘胎里就开始想方设法地给孩子灌输知识和技能,希望孩子将来一出生就是个天才,好出人头地。
但这些好愿望的成效呢?说句实在话,并不大。相反,很多不当的胎教方法,还恰恰进入了一些误区,适得其反。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没有什么音乐才能,却很希望孩子能成为音乐天才,于是每天拿一个录音机放在妈妈的肚子上,听完了肖邦听莫扎特,大声地播放,生怕孩子听不到,耽误了学习。还有的父母特有意思,不光放交响乐,还间或放英语,问干什么呢?说要提前培养孩子的语感,为将来孩子出国留学学钢琴做准备。真是啼笑皆非!
对于这些行为,我个人都不太赞同,尤其是大声地、不断地播放刺激性比较强的音乐,这对胎儿会有损伤,因为胎儿的听觉刚刚生成,还很幼嫩,过强过多的刺激,很有可能会损害到他的神经系统,得不偿失。听外语就能培养语感吗?无稽之谈。要那么说,让胎儿天天听听鸟鸣,孩子出来后就能听懂鸟叫了?
跳远起步点的确定技巧
1、走步法
在通常的情况下,采用自己的便步走,助跑步数乘2减2等于走步数,如助跑8步(8×2-2=14步)。若助跑步数超过10步时,则每多助跑一步增加走两步的距离,如助跑12步,即是(10×2-2)+2×2=22步。经过反复助跑进行调整,最后确定下来。
2、测量法
先把自己要跑的步数告诉同伴,然后从起跑点向起跳区加速助跑;数步的同学站在起跳区附近一侧,当看清最后一步的准确落脚处,立即做出标记,最后将步数乘以2即是他的实际准确落脚处。经过几次练习调整好步点,确定起跳线。
自闭症孩子希望的十件事
第一:我是一个孩子,我有自闭症,但是我不只是个"自闭症"。
作为一个孩子,我还在发育成长,你和我都不知道以后我能做什么。要是你眼里只看见我是"自闭症",你可能会把我看的太低了。如果我觉得你总是认为我这个也做不了,那个也做不了的话,我自然就会想:"要是这样的话,我还去试什么啊?我干脆放弃得了!"
第二:我的感知是混乱无序的。
这就是说平常的那些视象,声音,气味,味道,触觉,那些你或许根本注意不到的细微末节,却对我来说是痛苦的折磨。我每时每刻必须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却是充满了敌意。在你看来我好象是在逃避退缩或是暴躁反抗,但其实我只是在保护我自己。这也是为什么简简单单地去一趟杂货店,对我来说却象下趟地狱一样。
我的听觉超级敏锐:几十个人一起讲话,广播里放着今天的特价广告,音乐来自音响,收银机咣铛作响,咖啡机嘎嘎有声,切肉机刺耳尖利,婴儿放声大哭,日光灯嗡嗡而鸣,我的大脑不能同时过滤掉这些信息,我受不了,超载了!
我的嗅觉太敏感了,水产部里的鱼不怎么新鲜,我身边的那个人昨天没洗澡,熟食部挂出了腌香肠样品,排在前面的那个宝宝拉屎在尿布里了——我能把这些气味都分辨出来,我真是恶心到底了。
因为我是视觉能力占优势,视觉常常就成为第一个让我受不了的感觉,日光灯灯光太亮了,而且它还嗡嗡作响,光线太强了,屋里的东西看想去都变了形,好像整个世界也在不停地移动着。所有这些都在影响着我的空间感,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在那里了。
第三:请记住你要能区分"我不想做的"和"我不能做的"
不是我不想听指令,而是我不能理解。当你在房间的那一头远远地叫我名字的时候,我听到的却只是:“比利,你最好走过来”,用最简单的词直接对我说:"比利,请把书收好了放在桌子上,现在是吃饭时间了"。这样你就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现在该做什么,接下来又该做什么,这样我就能欣然从命了。
第四:我是个"死板思维者",我会望文生义地理解你的话
有时侯会让我很困惑,当你说,"小牛仔,勒紧你的缰绳!",你其实是想说,"别跑了,停住!";也别告诉我"这是一块蛋糕(thisisapieceofcake,英谚:很容易的事)",但我面前却没有蛋糕放在眼前,其实你是想说:"很容易的事"。比喻,暗示,双关语,多义语,冷嘲热讽,指桑骂槐,等等,让我不知所措。
第五:请你耐心,因为我的词汇量有限
要是我不知道哪些词可以用来描述表达我的意思的话,我就很难和你讲清楚。我或许是饿了,困惑了,害怕了,糊涂了,但这些词超出了我的能力。请你关注一下我有没有身体语言,退缩逃避,易怒,和其他迹象,来显露出我有麻烦了。或者是另一个极端:我可能象个"小教授"或是"演员"一样,能大段大段背诵超出我年龄的文章或词汇出来,那些是我从周围世界里记住的东西,是用来补偿我的语言能力的不足,因为我知道我是需要有问有答的。这些内容来自于书本,电影,或是别人的讲话,这叫做"鹦鹉学舌"(echolalia),我其实并不真的了解那些术语的含义。我就知道这样的话我就不用来回答你了。
第六:因为语言对我来说很难理解,所以我是以视觉能力优先的。
请你演示给我看怎么去做,而不要仅仅告诉我怎么去做。也请你准备好要教我好几遍,这些连续的重复能帮学习。一个视觉型的时间表,能很好地帮助我天天的日常生活,它能让我不用动脑筋去记住下一个要做什么,这样我能比较顺利地从一项任务转向另一个任务,我能更有效地安排我的时间,也就能更好地满足你的期望。
第七:请关注和培养那些我能够做到的事,而不是那些我做不到的事。
像所有的人类一样,要是我总是觉得我老是做不好,老是需要"纠正"的话,那我就没法顺利快乐地学下去。要是我一尝试新的方法,就会招来批评的话,以后我就不会尝试了。你找找我的长处的话,你就会发现它们的。世界上本来就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的方法的。
第八:帮我学习社会交往
看起来好像是我不想和别的孩子们玩,但其实有时候很简单,是我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口,怎么样去参加到别人的游戏中去,如果你能鼓励其他孩子让我去踢一下球,投一下篮,我会很高兴地被接纳。我喜欢玩那些有明确结构,有始有终的游戏,我不知道怎么去解读脸部表情,身体语言,情感情绪,所以我很感谢你如果你能一直指导我怎么做出合情合理的社交反应。比如说,要是我看到了爱密莉摔下滑梯,我却笑了,这不是我以为这好玩,而是我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反应。这时候,请你教我说,"你摔痛了吗?"。
第九:请努力找到哪些是让我情绪崩溃的陷阱
情绪崩溃,脾气发作,其实我比你们更怕,它们发生是因为我的某一个感觉过度地大大超载了。如果你能分析出我为什么会发作的话,下次你就可能帮我预防它。拿个本子,把每次发作的时间,环境,人物,活动都记下来,或许长了你能发现有些规律可循。也请你记住,任何的行为都是一种交流的形式。在我无法用语言交流的时候,我的行为在试图告诉你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些什么重要的事。
第十:如果你是家庭成员的话,请你爱我无怨无愧
请不要去想:"要是他这样那样多好啊",或是"要是她不那样多好啊!"。你也没有实现你自己父母的全部期望,你也不想别人老是提醒你这个吧。我也没有自愿得的自闭症。但这确实是发生在我身上,而不是你身上。没有你的支持,我成功的希望,我自立的梦想,就很渺茫。有了你的支持和引导,我的前途会比你想象的更宽广。我向你保证,我会让你的所有努力得到丰厚的报偿。
宝宝定位手表有用吗哪个牌子好呀
好好盯着,别希望找不到再用那个东西起作用,要真跑丢了,你感觉骗孩子走的人会让那不知名的手表呆在宝宝手上吗。还是好好盯着吧。以前这边一个孩子奶奶接了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孩子在身边站着那老人和别人说话,孩子就从身边被抱走了,还好抱走孩子的人是外地的,走了一个死胡同,最后被人看到了追把孩子放下人跑了。。。那老人吓得都好几天说不出话来呢。。所以自己的孩子不要指那些东西,好好看着吧,这社会不好,别离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