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中穴

委中穴

  • 膝盖拔罐具体位置图 委中穴清热解毒

    位置: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的中间。 拔罐功效 :清暑泻热,凉血解毒,醒脑安神,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血症,如衄血不止,丹毒等;运动系统疾病:如腰痛,髋关节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小便病,如遗尿,小便难等;腹痛,吐泻;皮肤病,如荨麻疹,风疹,疔疮疖肿,银屑病等。

  • 腰椎间盘突出指压按摩 按压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在一分钟内,用患侧的食指和中指顺时针方向按压委中穴36圈,再逆时针按压36圈。

  • 委中穴的解释意义

    1、委中 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2、腘中 指本穴所在部位为腘窝横纹处中点,故名。 3、郄中郄,孔隙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郄中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聚集,出入缓慢。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的输出输入皆较缓慢,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郄中。 4、血郄 血,指委中穴的气血物质为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

  • 委中穴两边是什么经脉

    以右腿为例,委中穴左侧是足少阴肾经,右侧是足少阳胆经。委中穴本身在足太阳膀胱经上。 小腿经脉分布: 内侧(从后往前):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外侧(从后往前):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 委中穴的位置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穴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别名:腘中,郄中,血郄。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降后归于此部,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委阳穴。 穴义: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解剖: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 操作: 直刺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一般情况下不应当直接选择直刺,虽然委中穴一般较深,但是应当先探查(触

  • 按委中穴可缓解坐骨神经痛

    委中穴按摩法 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位置:膝关节后侧,也就是腘窝处,腿屈曲时腘窝横纹的中点。 按摩方法:双手拇指按压,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连续20次左右,配合腿部屈伸,即可减轻痛苦。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另外,膀胱经最活跃的时候为下午3点到5点,在这段时间刺激委中效果更

  • 按摩委中穴可以丰胸的吗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按摩委中穴位的作用与好处:1、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腹痛、急性吐泻、急性胃肠炎、肠炎、腹痛等;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治疗小便不利、移尿、尿潴留等;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癫痫等;4、皮肤科系统疾病:治疗丹毒、湿疹、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等;5、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下肢痿痹、腰背痛、风湿性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小腿抽筋、脖子酸痛、臀部疼痛、膝盖疼痛等;6、其它:提高兴欲、丰胸每乳等。 用两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

  • 委中穴的主要功效

    腰背委中求。委中,首见于《灵枢•本输》。委,曲之义,中,正中,中央。因穴在腘窝中央正中,委曲之处,须膝腘屈曲,委而取之,故名委中。别名,血郗,委中央,中郗,郗中,腿凹,屈膝内。定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间。简易取穴法:在腘窝横纹正中央,屈膝或俯卧取之。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膀胱经循行人身之背面,包括头、项、背、腰、臀及下肢后正中,是人身最长的经脉,共有67个穴位,五脏六腑的背俞穴都分布在膀胱经上。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本,太阳膀胱主一身之表,是人身之藩篱,有卫外作用。委中穴

  • 委中穴针刺怎么操作

    委中针刺方法 取穴法:腘横纹中点是穴。俯卧,腘窝横纹中点外侧(腘动脉外侧)。 进针方向:从屈侧面向伸侧面与腘窝平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5-1寸,局部可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留针20分钟。 功能主治 委中穴又名血郄,委中央,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下合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它具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膝,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用于治疗腰脊强痛,下肢屈伸不利,丹毒,痧症,霍乱(类似急性肠胃炎),中暑,小腿肚转筋,中风昏迷,半身不遂,风湿痿痹,热病汗不出,疔疮,发背,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