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

  • 为什么腹股沟斜疝好发于右侧

    临床统计资料表明,腹股沟斜疝的发病部位右侧多于左侧,右侧与左侧之比为6:3,其原因应从人类胚胎发育过程来分析。 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两侧睾丸在下降过程中,如果腹膜鞘突未闭锁或闭锁不全,则会形成疝囊,导致腹股沟斜疝的发生。经深入研究,人们观察到,右侧睾丸下降的速度较左侧为慢,由此造成右侧腹膜鞘突的闭锁时间也较左侧延迟。 因此,右侧腹股沟斜疝发生的机会也较左侧多。

  • 腹股沟斜疝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如果无反复嵌顿,手术适宜年龄为6个月至6岁之间。庇带不适用小儿,常可压伤皮肤,并有发生疝带下嵌顿危险。

  • 腹股沟斜疝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1.辨明寒热虚实本病在临床上以虚证常见,但以外邪侵犯足厥阴肝致病者亦有之,故寒证、实证亦可见;临症时不可不察。寒者,以寒邪滞于肝脉,而致阴囊、睾丸疼痛,畏寒为特征。虚者,因中气下陷而致倦怠,畏寒、面色萎黄为主证。实者,可见阴囊皮色青紫,触压痛等症,所以辨寒、热、虚、实是诊断本病的主要环节。 2.辨腹痛狐疝常见腹痛,其它疾病亦可见腹痛症,两者不可混淆,主要从病理和病位上鉴别。狐疝腹痛是以阴囊、睾丸疼痛坠胀为主牵引而致的疼痛,病理变化和病位不在腹部,而在阴囊、睾丸,临证必须详察。 (一)肝郁气滞证

  • 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诊断要点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主要有以下区别: 第一个,疝突出的位置不同: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的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的内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直疝。而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的疝气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第二,腹股沟直疝极少发生嵌顿,而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嵌顿机会却比较多,应当引起重视。 医生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初步区分这两种疝:先将鼓出来的包块小心地回纳进去,然后用手指压住腹股沟中间略偏上的地方,再使劲咳嗽。如果疝块不再突出,就是斜疝,否则就是直疝。另外斜疝会进入阴囊,而直疝一般不进入阴囊。 当然,

  • 腹股沟斜疝的预后效果如何

    可复性疝一般并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6个月以内婴儿的小型疝有自愈可能。如果不能自愈或未予治疗则逐渐增大,妨碍患儿活动,并随时有嵌顿的可能。

  • 得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的人多

    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占全部腹外疝的 75% ~90%,占腹股沟疝的 85%~95%,所以多数人比较容易患腹股沟斜疝。此外,腹股沟疝在男性占大多数,男女发病比率为 15:1。

  • 致使腹股沟斜疝发生的病因是什么

    胚胎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本应在生后不久即逐渐萎缩、闭锁,如果不闭塞而继续开放,肠管可以沿腹膜鞘状突从内环穿出腹壁、斜行经过腹肌间的腹股沟管,从外环穿出至皮下进人阴囊,即形成先天性腹股沟疝,也叫斜疝。腹膜鞘状突的闭锁过程在出生6个月内还可继续。腹膜鞘状突开放的婴儿只有在腹壁肌肉不够坚强,常用力哭闹、便秘、咳嗽等情况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时,才可促进疝的形成。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晚,鞘状突闭塞时间也较长,故右侧腹股沟斜疝比左侧多2-3倍,单侧较双侧多见。

  • 治疗腹股沟斜疝的偏方有哪些

    (1)葱衣(系葱白的外衣)90克,稍加水煮,1次吃完,连服7次。本方用治疗疝气,具有解肌散寒之功效。 (2)用茴香15克,先煎后取其汁,加入粳米100克,煮成稀粥。每天分两次食之。有行气止痛功效。适用小肠疝气治疗。 (3)小茴香9克和无花果2个,煎熬成汤,每日服两次,治疗疝气病,有温中散寒功效。 (4)补骨脂50克,盐炒研末,加入黑芝麻25克,每次服9克,每日2次。 (5)用荔枝核30克,先煎后取其汁,掺入粳米50克同煮成粥,经常食之,用于疝气治疗,有理气止痛功效。 (6)蒜头皮20克,熬水,每日服用数次

  • 如何判断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主要有以下区别: 第一个,疝突出的位置不同: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的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的内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直疝。而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的疝气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第二,腹股沟直疝极少发生嵌顿,而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嵌顿机会却比较多,应当引起重视。 医生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初步区分这两种疝:先将鼓出来的包块小心地回纳进去,然后用手指压住腹股沟中间略偏上的地方,再使劲咳嗽。如果疝块不再突出,就是斜疝,否则就是直疝。另外斜疝会进入阴囊,而直疝一般不进入阴囊。当然,即

  • 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一样吗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腹股沟疝修补材料的发展和外科医师对腹股沟解剖的深入了解,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式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目前临床上在诊断腹股沟疝时并不刻意加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