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
-
非典型性痣偏方
去痣偏方一:用苦枥子树皮1块,配米汤1斤,加1个鸡蛋清煮开放冷,早上用药水洗黑斑,几天后斑就除去。 去痣偏方二:用鲜石灰、纯碱各10克加少许酒精调匀,每天涂1次,7天后黑痣消失。或者用花生仁烧焦捣碎,用酒精调匀,涂痣上,每晚睡前涂上并包好,次日晨洗去,连用半月可除。 去痣偏方三:桃仁6g,红花3g,当归6g,川I芎6g,赤芍6g,生地6g,黄芪6g,茯苓6g,夏枯草6g,郁金7g,金银花10g,蒲公英6g,甘草3g,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口服50ml,2次/天。可益气养血、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
非典型性痣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可在儿童期出现。约有1/3~1/5的发育不良痣组织学与恶性黑色素瘤相近。细胞的不典型性和增殖与日光暴晒具有一定相关性。此外,有研究认为。发育不良痣与11号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及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有关。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和发育不良痣还与内分泌性腺体综合征、自体免疫多腺体综合征相伴发。但目前,对以上相关性尚不能完全确定。 发育不良痣所存在的分化障碍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内源性激素和外界环境促进了本病的发展。对恶性黑色素瘤易患家族进行基因学分析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异常基因可能存在于1p35或9p
-
非典型性痣 检查
组织表现:本病组织构型较细胞学的特点更为重要。 组织构型有: ①绝大多数为复合痣型,少数为交界型。 ②边缘交界处黑色素细胞扩展超越中央真皮内痣细胞的范围。 ③交界处痣细胞呈“桥”形融合。 ④表皮突延伸,在边缘交界处尤为明显。 ⑤表皮突基底及两侧有痣细胞巢。 ⑥表皮棘细胞层中部或上部可见黑色素细胞,多呈巢状。 ⑦常有轻度至中度炎症细胞浸润。 ⑧在表皮突周围绕有粗而宽的胶原带。 细胞学特点:黑色素细胞的核大而深染,具多形性和不规则性,或核仁明显,但不见核丝分裂象
-
非典型性痣变异型
Toussaint和Kamino发现在其他类型痣中也存在“非典型性”痣的组织学改变,他们还注意到有些非典型性痣具有其他类型痣的特点。他们回顾2164例符合混合性非典型性痣诊断标准的混合痣,其中87.6%具有非典型性痣的组织病理学特点,8.3%显示真皮成分有先天性痣的特点,3.1%表现为Spitz痣的表皮和真皮特点,0.3%有复合性蓝痣特点,0.6%有晕痣特点,0.1%为皮内痣,作者由此提出将非典型性痣分为6组:(1)非典型性痣,(2)非典型性痣伴先天性痣特点,(3)非典型性Spitz痣,(4)非典型性复合